《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旭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9510599
  • 页数:5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中国财政改革30年。

总论 1

体制篇 25

第一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财政“分灶吃饭” 27

第一节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28

一、经济与社会背景 28

二、财政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31

第二节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34

一、改革的酝酿过程 34

二、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4

三、广东、福建的特殊体制 37

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调整与完善 39

第三节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改革的评价 40

一、实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效果 4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第二章 财政包干体制的不断调整和分税制试点 44

第一节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 44

一、经济体制改革对财政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44

二、国营企业“利改税”为财政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45

三、1985年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46

第二节 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的实施 49

一、财政包干体制的形式 49

二、财政包干体制的简要评述 50

第三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试点 54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试点的主要内容 54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试点的基本评价 55

第三章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57

第一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和过程 57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57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产生的过程 60

第二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1

一、支出划分 62

二、收入划分 62

三、税收返还制度 63

四、配套改革和其他政策措施 65

五、解决原体制遗留问题 67

六、过渡期转移支付 67

七、经济特区与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 68

第三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及重要意义 70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70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71

第四章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74

第一节 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 74

一、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的背景 74

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的主要内容 76

三、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的成效 77

第二节 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 77

一、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的背景 77

二、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78

三、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的成效 79

第三节 证券交易印花税、金融保险营业税分享办法调整 80

一、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 80

二、调整金融保险营业税收入划分 80

第四节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断完善 80

一、一般性转移支付 81

二、调整工资转移支付 84

三、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86

四、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87

五、“三奖一补”转移支付 89

六、其他财力性转移支付 90

七、专项转移支付 91

第五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92

一、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国家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93

二、中央调控能力增强,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 93

三、加强和改善了国家宏观调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过热 93

四、强化了地方财政的预算约束,增强了地方加强收支管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94

第五章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95

第一节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95

一、“划分收支、分级包干”时期的省以下财政体制 96

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时期的省以下财政体制 96

三、“大包干”时期的省以下财政体制 97

四、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后的省以下财政体制 97

第二节 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基本状况 98

一、省以下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98

二、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划分 99

三、省以下转移支付 101

第三节 省以下财政体制创新 107

一、“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创新 107

二、“乡财县管”的财政体制创新 109

经验与展望 112

收入篇 117

第六章 税收制度改革 119

第一节 1978—1993年的税制改革与税收体系 119

一、税制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120

二、税制改革的内容 121

三、税收体系 128

四、税制改革的评价 130

第二节 1994—2002年的税制改革与税收体系 132

一、1994年税制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132

二、1994年税制改革的内容 133

三、新税制的调整和完善 136

四、税收体系 138

五、税制改革的评价 139

第三节 2003年以来的税制改革和税收体系 141

一、税制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141

二、税制改革的内容 142

三、税收体系 148

四、税制改革的评价 149

第七章 公共收费制度改革 152

第一节 公共收费的扩张 153

一、公共收费的项目和规模 153

二、公共收费的管理 154

三、公共收费过度扩张的危害 155

第二节 公共收费的治理整顿 156

一、规范公共收费管理 156

二、推进相关税费改革 160

第三节 公共收费全面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162

一、明确非税收入概念 162

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163

第八章 农村税费改革 167

第一节 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和历程 167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 167

二、农村税费改革的历程 168

第二节 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 178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成效 178

二、农村综合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180

三、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 180

第九章 国有资产收益制度改革 183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 183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润留成制度 183

二、“利改税”和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规范 184

三、“税利分流”和国有资产收益理念 185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试行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186

一、试行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背景 186

二、试行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政策 187

第三节 近年来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87

一、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背景 188

二、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政策 190

第四节 行政事业单位和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改革 191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 192

二、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 192

第十章 公共债务制度改革 193

第一节 国内债务管理制度改革 193

一、国内债务管理改革的历程 193

二、国内债务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 195

三、国内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01

第二节 政府外债管理制度改革 203

一、我国举借政府外债回顾 204

二、政府外债管理改革的内容 205

三、政府外债管理的成效 207

经验与展望 209

支出篇 213

第十一章 支农支出改革 215

第一节 1978—1993年的支农支出改革 215

一、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216

二、明确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支农重点 216

三、设立多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 217

四、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 217

五、初步建立了对地方财政支农的激励机制 218

六、采取财政贴息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农业 218

第二节 1994—2002年的支农支出改革 218

一、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大幅增加 218

二、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219

三、完善财政支农机制和方式 219

四、支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219

第三节 2003年至今的支农支出改革 220

一、“三农”支出持续扩大 220

二、增加转移支付,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221

三、对农业生产实行直接补贴,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21

四、实施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平衡公共服务供给 222

五、调整和优化基本建设投资结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22

六、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和自然灾害防控 223

七、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223

八、逐步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 223

九、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224

十、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 225

十一、完善财政为主、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 225

第十二章 教科文卫支出改革 226

第一节 教育支出改革 226

一、建立多渠道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1978—1992年) 227

二、构建相对规范的公共教育投入机制(1993年至今) 228

第二节 科技支出改革 232

一、实行单位预算包干管理、增加科技投入(1978—1985年) 232

二、实行科技经费归口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拓展资金渠道(1986—2000年) 233

三、构建公共财政的科技投入机制(2000年至今) 235

第三节 文化支出改革 237

一、打破传统模式,开辟多种资金渠道(1978—1993年) 237

二、实行分类管理,文化发展财税政策体系初步形成(1994—1997年) 238

三、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文化支出(1998年至今) 239

第四节 卫生支出改革 241

一、供方补助的传统体制(1978—1993年) 241

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及推行阶段(1994—2002年) 242

三、“非典”以后医疗卫生新体制探索(2003年至今) 243

第十三章 社会保障支出改革 245

第一节 1978—1993年的社会保障支出改革 246

一、失业保险制度的恢复建立 247

二、企业养老与医疗保障支出改革 247

第二节 1993—2002年的社会保障支出改革 248

一、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扩展 248

二、企业养老与医疗保障支出的改革 249

三、加大力度保障低收入人员基本生活 250

第三节 2003年至今的社会保障支出改革 252

一、支持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252

二、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58

三、支持低收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60

第十四章 经济建设支出改革 265

第一节 基本建设支出改革 265

一、基本建设支出改革的探索(1978—1992年) 266

二、基本建设支出改革的深化(1993—2002年) 268

三、基本建设支出改革的全面推进(2003年至今) 271

第二节 资源环境支出改革 272

一、国土资源领域的财政支出 272

二、环境保护领域的财政支出 274

第三节 企业发展支出改革 277

一、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277

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 280

第四节 重要商品市场调控支出改革 283

一、粮食市场调控支出 283

二、棉花市场调控支出 287

三、石油市场调控支出 290

第十五章 行政、政法及外交援外支出改革 294

第一节 行政经费支出改革 294

一、以压缩、控制为主的行政经费管理(1978—1998年) 294

二、以保障行政单位履行职能基本需要为主的行政经费支出改革(1999年至今) 295

第二节 政法支出改革 297

一、建立政法经费保障机制 297

二、规范中央政法补助专款管理 300

第三节 外交与援外支出改革 301

一、加大投入,保障驻外使领馆外交工作 302

二、切实保障,支持多边外交活动 303

三、改革援外方式,加大援外支出 304

经验与展望 306

管理篇 311

第十六章 预算编制管理改革 313

第一节 部门预算改革 313

一、部门预算改革的背景 313

二、部门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 315

三、部门预算改革取得的成效 318

第二节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319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背景 319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进展情况 320

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取得的成效 322

第三节 “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323

一、“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背景 324

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进展情况 324

三、“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成效 327

第十七章 预算执行管理改革 329

第一节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329

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330

二、财政国库管理改革的实践进程 330

三、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 333

第二节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334

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背景 335

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实践进程 335

三、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336

第三节 决算管理与改革 339

一、决算管理与改革的背景 339

二、决算管理与改革的实践进程 340

三、决算管理与改革取得的成效 341

第十八章 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342

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342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历程 343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进展及成效 344

第二节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346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346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348

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成就 349

第三节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 350

一、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两个阶段 350

二、国有金融资产管理改革进展 351

三、大力支持国有金融机构改革 353

第十九章 财务与会计改革 357

第一节 企业财务管理改革 357

一、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357

二、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 359

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 360

第二节 企业会计管理改革 363

一、企业会计管理体制 363

二、企业会计准则制度 364

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366

四、会计人员培养与评价 367

五、注册会计师管理 368

六、会计信息化 370

七、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 370

第三节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 372

一、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改革 372

二、建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373

三、重要支出项目管理和改革 373

四、机关后勤服务管理与改革 375

第四节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375

一、统收统支阶段(1978—1979年) 375

二、预算包干阶段(1980—1988年) 376

三、三种预算管理形式并存阶段(1989—1996年) 376

四、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阶段(1997年至今) 377

第五节 政府会计改革 379

一、预算会计管理改革 379

二、政府会计改革准备 381

第二十章 财政法制建设 383

第一节 奠定基础阶段(1978—1991年) 383

一、建立财政法制工作机构 383

二、清理各项财政规章制度 384

三、创建财政管理新制度 384

四、财政行政执法监督进入角色 386

第二节 取得突破阶段(1992—1997年) 387

一、企业财务会计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387

二、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388

三、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渐次展开 389

第三节 全面推进阶段(1998年至今) 389

一、确定法治财政新目标 389

二、财政法律体系初步建立 390

三、财政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断健全 392

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392

五、财政法制宣传扎实推进 393

六、财政法制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成效 393

七、地方财政法制建设有声有色 393

第二十一章 财政监督 394

第一节 重建与恢复阶段(1978—1993年) 394

一、恢复建立专职机构 395

二、组织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 395

三、实行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制度 396

四、制定财政监督规章制度 396

第二节 稳步发展阶段(1994—1998年) 396

一、进一步健全财政监督机构 397

二、开展了一系列全国性的专项检查 398

三、加强税收征管质量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399

四、加大专项资金检查力度 399

五、做好日常性财政监督管理工作 400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401

一、保障财政政策执行效果 401

二、促进财政改革和管理 403

三、强化财政收支监督 403

四、完善财政系统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404

五、深入开展会计监督和金融监管 405

六、财政监督理论和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406

第二十二章 财政信息化建设 408

第一节 财政信息化建设的起步与发展 408

一、成立信息化管理机构 409

二、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09

三、财政信息化应用逐步扩大 410

第二节 实施金财工程,支撑和促进财政改革与发展 410

一、成立金财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410

二、全面建设金财工程 411

三、金财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417

第二十三章 财政干部人事管理改革 419

第一节 历次机构改革演变及特点 419

一、历次机构改革中内设机构的演变 421

二、历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特点 424

第二节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及成效 425

一、财政部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 425

二、财政部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426

第三节 党的建设及成效 427

一、坚持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 428

二、不断完善丰富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 429

三、坚持用党的组织理论指导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429

四、坚持加强和改进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 430

第四节 加强财政惩防腐败体系改革 431

一、高度重视财政惩防腐败体系建设 431

二、着力构建财政惩防腐败体系的六个机制 432

三、构建财政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433

第五节 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434

一、干部教育培训重方法,抓好“八大培训” 434

二、干部教育培训创新路,实现“五个转变” 435

三、干部教育培训求实效,做到“五个促进” 436

经验与展望 438

调控篇 443

第二十四章 1978—1992年的财政政策探索与实践 445

第一节 1978—1992年的经济总体运行状况 445

一、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 446

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446

三、国民经济在调整和改革中不断发展 447

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 448

第二节 1978—1981年的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449

一、调控背景 449

二、财政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 450

三、调控效果 451

第三节 1982—1986年的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452

一、调控背景 452

二、财政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 452

三、调控效果 453

第四节 1987—1992年的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454

一、调控背景 454

二、财政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 454

三、调控效果 455

第二十五章 适度从紧财政政策(1993—1997年) 457

第一节 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 457

一、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肯定与明确 457

二、经济全面过热 458

第二节 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 461

一、政策目标 461

二、政策的主要内容 461

三、政策特点 464

第三节 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465

一、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进入适度区间 466

二、投资、消费双膨胀现象逐步得到抑制 467

三、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467

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经秩序明显改善 467

第二十六章 积极财政政策(1998—2004年) 470

第一节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 470

一、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冲击 471

二、消费需求增长趋缓 471

三、投资需求增长乏力 472

四、物价水平持续走低 472

五、经济结构问题尤为突出 472

六、货币政策连续、密集运用后政策空间明显收窄 474

第二节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 474

一、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75

二、调整税收政策,增强税收调控功能 476

三、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 477

四、完善非税收入政策,规范分配关系 478

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 478

第三节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成效 479

一、社会需求全面回升,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479

二、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480

三、物价保持基本稳定,通货紧缩趋势得到明显遏制 480

四、促进了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推进了社会事业发展 481

五、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482

六、财政政策调控日益娴熟,丰富了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经验 483

七、为周边国家经济金融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83

第二十七章 稳健财政政策(2005年至今) 484

第一节 稳健财政政策的背景 485

一、部分行业增长偏快,物价上涨加快 485

二、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凸现 485

三、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486

第二节 稳健财政政策的措施 487

一、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控制国债资金规模 487

二、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488

三、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 490

第三节 稳健财政政策的成效 491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491

二、物价上涨态势趋缓 491

三、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493

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493

第二十八章 财政政策的国际协调 495

第一节 我国财政政策参与国际协调的发展历程 495

一、财政对外交流与合作探索与初创(1978一1991年) 496

二、财政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稳步发展(1992—1997年) 496

三、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调整转型,与有关国家和经济体的财经合作快速发展(1998—2003年) 497

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2004年至今) 498

第二节 与国际机构加强合作及政策对话 499

一、与国际机构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 499

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促进了我国的改革与发展 502

第三节 与主要经济大国和经济体开展双边财经对话及政策协调 506

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507

二、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 507

三、中英经济财金对话 508

四、中日财长对话机制 508

五、中俄财长对话机制 509

六、中欧财金对话 509

七、中印(度)财金对话机制 509

八、中巴(西)财政对话 510

第四节 利用多边对话平台推动区域和国际财经合作与政策协调 510

一、推动APEC财长会机制下的合作 510

二、参加G7同发展中国家财长的对话 511

三、参与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论坛 511

四、参与亚欧财长会议(ASEM) 512

五、积极推动“10+3”财金合作 513

六、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深入发展 513

七、促进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 513

八、引导G4财经交流与合作对话进程 514

经验与展望 516

后记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