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笃刚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7513711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以全方位的理论视野,深入概括和论述了声乐艺术教育的系统结构与规律。既有对学科性质与从属的定位分析,又对中外声乐教育的历史发展,以及声乐与声乐教育的审美特征,声乐教育的受教与施教系统及其结构与形式,声乐教育内容的宏观体系及其教学原则与方法,还包括声乐教育的教学评估与声乐老师的整体素质等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扫描,并对声乐教育的科学性追求与展望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全书观点新颖、立论清晰,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声乐教育理论著述。本书不仅可供全国声乐教育专业硕士生作为教材,还可供一切从事声乐艺术教育的工作者、爱好者等作为必读书目和研究资料。全书共分10章,将于2007年12月前交稿。

总序&余笃刚 1

第一章 声乐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从属 1

第一节 声乐学与教育学 2

一、声乐与声乐教育 2

(一)声乐艺术的特性 2

(二)声乐教育的概念 3

二、声乐学与教育学 4

第二节 声乐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 6

一、声乐教育学的依存性与独立性 6

二、声乐教育学的功能性与社会性 7

三、声乐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8

四、声乐教育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0

第三节 声乐教育学与相关学科 15

一、教育哲学与艺术哲学 15

二、生理学与心理学 16

三、语言学与语音学 18

四、艺术学与表演学 19

五、社会学与文化学 20

第四节 声乐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 22

一、对声乐艺术实践的高度关注 22

二、对声乐教学经验的深入总结 23

三、对声乐文化现象的整体观照 23

四、对声乐教育研究的科学把握 24

五、对声乐理论建设的积极参与 25

六、对声乐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25

本章思考题 26

第二章 声乐教育的发展简况 27

第一节 中国声乐教育 27

一、中国古代的声乐教育 27

(一)远古时期 28

(二)秦汉时期 29

(三)唐宋时期 31

(四)元明清时期 36

二、中国近现代的声乐教育 43

(一)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形成和确立 44

(二)“五四”运动后新式学校的建立 45

(三)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的声乐教育活动 46

(四)抗日根据地的声乐教育及其影响 48

三、建国后的声乐教育及其成果 49

(一)声乐教育体制的正规化开创 49

(二)声乐教学在实践探索中的开拓 52

(三)声乐表演在中外乐坛上的展示 53

(四)声乐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建树 54

第二节 西方声乐教育 57

一、中世纪的声乐教育 57

(一)中世纪主要的音乐教育机构是寺院 57

(二)世界第一所歌唱学校和最早的声乐教本 58

(三)歌唱审美观的朦胧阶段 60

(四)声乐教学的理论见解 61

二、美声歌唱早期的声乐教育 62

(一)美声歌唱的含义及早期的美学原则 62

(二)美声歌唱训练体系的初步形成 63

(三)美声歌唱的“黄金时代”及阉人歌手的声乐训练 64

(四)美声歌唱早期的教育家及其学说 65

三、19世纪的声乐教育 67

(一)精致高雅的艺术歌曲创作与演唱 67

(二)19世纪声乐技术的重大突破 69

(三)美声歌唱教学的发展和嗓音研究的新成果 70

四、20世纪多元化音乐元素的声乐教育 74

(一)人才辈出的美声歌唱大师 74

(二)声乐教学的新发展 78

(三)西方流行歌唱对世界的撞击 82

(四)西方现代流行音乐教育简析 89

本章思考题 94

第三章 声乐与声乐教育的审美特征 95

第一节 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96

一、声乐审美特征的整体理解 96

(一)审美特征的概念 97

(二)声乐的观念与认知 98

(三)音乐美学的启示 99

(四)声乐的审美范畴 100

二、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 102

(一)声乐文学的语言美 103

(二)声乐曲调的旋律美 103

(三)声乐演唱的声腔美 104

(四)声乐伴奏的器乐美 105

(五)声乐表演的形体美 106

第二节 声乐教育的审美特征 107

一、声乐审美教育的基本概念 108

二、声乐教育的审美构成 109

(一)声乐教育受众的广泛性 109

(二)声乐教育思维的诗意性 111

(三)声乐教育本体的主导性 113

(四)声乐教育文化的民族性 115

(五)声乐教育导向的规范性 119

本章思考题 120

第四章 声乐教育的施教结构与形式 121

第一节 学校声乐教育 121

一、学校声乐教育主体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教育类别 121

(一)学校声乐教育主体系统的结构 122

(二)学校声乐教育主体系统的学历层次 122

二、非学历层次学校声乐教育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123

(一)幼儿教育中的声乐教育 123

(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声乐教育 124

(三)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的声乐教育 126

(四)高中阶段的声乐教育 127

三、学校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 132

(一)“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声乐课程设置 132

(二)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 144

(三)学校声乐教学的教材建设 157

四、学校声乐教育的课型体现 162

(一)声乐个别课 162

(二)声乐小组课 164

(三)声乐理论课 166

(四)声乐表演课 168

(五)声乐艺术实践(活动)课 169

第二节 社会声乐教育 170

一、社会声乐教育的客体系统和主要机构 171

(一)电视台 172

(二)群众艺术馆 172

(三)文化宫 173

二、社会声乐教育的参与形式 174

(一)电视媒体的栏目设置 175

(二)各级声乐竞赛的活动设置 176

(三)促进声乐学习的考级设置 180

(四)各种辅导活动的培训设置 189

本章思考题 192

第五章 声乐施教系统的审美关系与导向 193

第一节 声乐施教系统的审美教育 194

一、学校与社会声乐审美教育的创造结构 194

(一)声乐审美教育结构的基本属性 194

(二)声乐审美教育的创造 196

二、审美本能与学校和社会声乐教育的互动 199

(一)审美本能是人的天性 199

(二)教育的互动如何适应审美本能 200

三、歌唱“对话”方式—是实现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 203

(一)歌唱的“对话”与交流 203

(二)声乐作品—实现“对话”的主导方向 206

(三)歌唱家—歌唱“对话”的施教者 208

(四)声乐歌集、CD、VCD—歌唱“对话”的启蒙教师 210

(五)广播电视—歌唱“对话”的重要传播者 212

(六)网络传媒—歌唱“对话”的巨大网络 213

四、审美理想—声乐施教的终极目标 215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理想 216

(二)声乐施教的审美追求 217

第二节 声乐施教系统的教育职责 219

一、国家审美教育的政策导向 219

(一)声乐文化的消费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219

(二)声乐文化消费领域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产生的问题 220

(三)整体认识声乐文化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221

二、国家声乐传媒的审美控制 223

(一)文化世俗化是转型时期的重要特征 223

(二)精英和高雅文化的发展在于实现大众化 224

(三)主导文化只能进一步强化 226

三、国家声乐教育的审美监督 227

(一)主旋律和民族声乐文化产品优先进入文化市场 228

(二)音乐审美教育应纳入教学评价范畴 228

(三)加强网络音乐管理,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229

本章思考题 230

第六章 声乐教育内容的宏观体系 231

第一节 声乐教育内容的本体范畴 232

一、声乐生理学教育 232

(一)声乐的发声理论 232

(二)声乐的呼吸理论 233

(三)声乐的共鸣理论 234

(四)声乐生理学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235

二、声乐语言学教育 236

(一)声乐语言的教学性质 236

(二)声乐语言的教学任务 237

(三)声乐语言的教学意义 238

三、声乐心理学教育 238

(一)歌唱的心理感受 238

(二)歌唱的心理体验 239

(三)歌唱的心理想象 240

(四)歌唱的心理调控 241

四、声乐表演学教育 242

(一)声乐表演的基本特点 242

(二)声乐表演的基本类型 243

(三)声乐表演学的教学意义与作用 245

五、声乐教育学教育 245

(一)声乐教育学的基本内容 245

(二)声乐教育学的基本特点 246

(三)声乐教育学的教学意义与作用 248

第二节 声乐教育内容的相关范畴 249

一、声乐文学教育 249

(一)声乐文学的内涵界定 249

(二)声乐文学的形式与特点 249

(三)声乐文学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 250

二、声乐曲作学教育 250

(一)声乐曲作学的内涵界定 250

(二)声乐曲作学的特征 251

(三)声乐曲作学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 252

三、声乐文化学教育 252

(一)声乐文化学的内涵界定 252

(二)声乐艺术的文化构成 253

(三)声乐文化学的教育意义 253

四、声乐美学教育 254

(一)声乐美学的内涵界定 254

(二)声乐美学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255

五、声乐史学教育 256

(一)声乐史学的内涵界定 256

(二)声乐史学研究的内容 256

(三)声乐史学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 256

第三节 声乐教育内容的素质范畴 256

一、声乐教育中的德育 257

(一)声乐教育中的德育概念 257

(二)声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 258

(三)声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259

二、声乐教育中的智育 260

(一)声乐教育中的智育概念 260

(二)声乐教育中的智育内容 261

(三)声乐教育中的智育功能 261

三、声乐教育中的美育 264

(一)声乐教育中的美育概念 264

(二)声乐教育中的美育内容 265

(三)声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267

本章思考题 268

第七章 声乐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269

第一节 声乐教育的教学原则 269

一、针对与量力相区别的原则 271

二、声音与情感相统一的原则 272

三、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274

四、学习和表演相辅助的原则 276

五、群体与个体相兼顾的原则 277

六、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原则 278

第二节 声乐教学方法 281

一、讲解分析法 283

(一)叙述法 283

(二)讲解法 283

(三)朗读法 284

二、明理范唱法 284

三、以动辅唱法 285

四、交流对比法 286

五、情境引导法 287

六、观摩听赏法 288

七、表演体验法 289

八、理解实践法 290

第三节 声乐的唱法与教法 291

一、唱法的构成属性与特征 292

(一)唱法的语言性特征 293

(二)唱法的民族性特征 294

(三)唱法的风格性特征 295

(四)唱法的科学性特征 296

(五)唱法的承传性特征 300

二、教法的构成属性与特征 301

(一)教法与唱法的共性与个性特征 301

(二)教法与唱法的对应性与适应性特征 302

(三)教法与唱法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特征 302

(四)教法与唱法的创造性与独创性特征 303

本章思考题 304

第八章 声乐教育的教学评价 305

第一节 声乐教育评价概述 305

一、声乐教育评价的概念 305

二、声乐教学评价的意义 306

(一)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导向作用 307

(二)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鉴定和规范作用 308

(三)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改进作用 308

三、声乐教育评价的模式 309

第二节 声乐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310

一、声乐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310

(一)声乐教学评价的范围 311

(二)声乐教学评价的角度 311

(三)声乐教学评价的基准 311

(四)声乐教学评价的主体 312

二、声乐教学评价的方法 312

(一)教学整体与阶段的评价 312

(二)教学技术与艺术的评价 314

(三)教学实践与理论的评价 316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的评价 317

一、声乐教育的教师评价 317

二、声乐教育的学生评价 318

(一)考查、考试 318

(二)表演实践 319

(三)教育实习 319

(四)专业写作 319

本章思考题 320

第九章 声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321

第一节 声乐教师提高整体素质的意义 322

一、声乐教师是全面素质教育系统的执教者 323

二、声乐教师是声乐审美文化的传播者 326

三、声乐教师是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者 330

四、声乐教师是声乐教育理论的建设者 331

第二节 声乐教师的整体素质结构 332

一、执教的思想素质 332

二、完美的专业素质 333

三、表演的示范素质 334

四、审美的判断素质 335

五、全面的文化素质 337

本章思考题 339

第十章 声乐教育的科学化展望 340

第一节 声乐教育理念的文化自觉展望 340

一、声乐艺术的感性体验特性呼唤声乐教育课程的生活化 341

(一)注重声乐教育的感性体验特性 341

(二)未来声乐教育从传统学校教学情景向生活化情景的转变 343

二、声乐艺术的情感凝结特性要求声乐教育模式的综合化 345

(一)注重声乐艺术的情感凝结特性 345

(二)未来声乐教育从传统分析性为主模式向综合性模式的演进 346

第二节 声乐教育内容的层级性展望 349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客观上限定了声乐教育内容的心理层面 349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决定声乐教育的层次性 349

(二)学生年龄心理差异要求声乐教育的多向性 350

(三)声乐教育内容的层级性表现 350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特性主观上构成了声乐教育内容的美学层面 354

(一)当代声乐教育与音乐艺术存在错位的学术语境 354

(二)错位学术语境下声乐教育的五种观念 354

(三)声乐教育感性回归的元美学路径 355

三、未来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声乐教育内容的人文素养层面 357

(一)人文素养之于声乐教育的本质特征 358

(二)人文素养对声乐教育内容倾向的影响 358

第三节 声乐教育技术的直观化展望 360

一、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化改变了传统声乐教育的特性 360

(一)多媒体技术对声乐教育主体特征的改变 360

(二)多媒体技术对声乐教育模式的改变 361

二、脑机制研究的直接性拓展了未来声乐教育的范畴 363

(一)音乐脑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综述 363

(二)音乐认知脑机制的研究成果对声乐教育的启示 369

本章思考题 372

主要参考书目、论文 374

后记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