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上编:亦学亦政的陶希圣 1
第一章 书生论政而犹是书生—真实的陶希圣 2
一、从五四到五卅:思想开启与震荡 2
二、“武汉大风暴”前后 5
三、七年教授生涯:创立“食货学派” 9
四、弃学从政,卷入政治权力漩涡 12
第二章 《独立评论》中陶希圣 20
一、赞成胡适无为政治主张 20
二、与胡适民主政治主张之异同 22
三、鼎力相助《独立评论》 25
第三章 “公竟渡河”的悲剧—陶希圣从政之痛 28
一、新旧学联的政治冲突 28
二、被蒋介石看中并利用 34
三、在认知上更接近“改组派” 41
四、关键时刻政治上“走失” 45
五、“参政而不知政” 57
中编:国民革命与抗战时期的陶希圣 61
第一章 希望与幻灭:1927年的陶希圣 62
一、二十七岁的中校教官 63
二、卷入“赤都”风暴 67
三、左不至共产主义,右不至国家主义 77
四、农民运动过火? 84
五、农民并没有起来 91
六、翻腾风浪之际,希望在何处? 97
第二章 向左、向右:陶希圣加入中国共产党? 102
一、1924年陶希圣有无入党可能? 103
二、沈雁冰介绍陶希圣入党? 106
三、另一种可能? 109
四、陶希圣是左派同情者 111
第三章 陶希圣与《中国之命运》的历史与解读 115
一、“陶希圣代书《中国之命运》”说法不准确 116
二、蒋介石推出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 122
三、“是为第三次反共高潮作舆论准备和宣战书”是如何提出的? 129
四、毛泽东第一次组织的对国民党理论宣传大论战 138
五、笔战演变成意识形态之争 145
六、国共两党争论《中国之命运》的背后 153
下编:与陈独秀、胡适交往的另一种记录 161
第一章 与陈独秀的交往 162
一、因缘际会,同一条战线 163
二、国难当前,再次同一条战线 170
三、陶希圣抱不平的“陈独秀事件” 179
四、陶、陈的“党争政争”见解之异同 184
五、陶希圣印象中的陈独秀“最后见解” 191
第二章 陶希圣眼中的胡适 198
一、五四之后,学术界引领潮流的人物是胡适 198
二、“在国难中间,我与胡先生是站在一起的” 202
三、“翁咏霓不能做行政院长” 205
附编(一)蒋介石日记中的“高陶事件” 210
一、卢沟桥事变:祈和平而不求苟安,应战而不求战 211
二、积极应战之外,仍谋求和谈之接触 213
三、汪精卫等人脱离重庆政府,试图推行所谓“和平路线” 216
四、高、陶二人中途醒悟,脱离汪组织,戴罪立功 221
附编(二)名门之媛陶琴薰 228
附编(三)骊珠之死 251
陶希圣先生年谱简编 263
主要参考书目 273
后记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