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区位的互动与结合中整合城市社会:建设和谐城市的民生视角》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允康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6884089
  • 页数:4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阐释“和谐城市”这个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试图构建一整套理论框架。本书的“民生视角”是对城市问题一个极佳的切入,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作者全新的社会学研究理念与发展探索的敏锐视角。

一、城市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 1

(一)社会是人类的聚集,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1

(二)城市是人类社会聚集的特殊的空间形式 3

(三)城市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4

(四)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同步 7

(五)坚定不移地科学推动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11

二、城市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视角 13

(一)关注城市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问题 14

(二)进城农民工的特殊的民生问题 18

三、在人与区位的互动与结合中整合城市社会 21

(一)城市人与城市区位是城市的基本“二元” 21

(二)城市人与城市区位的互动与结合——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24

四、整合城市社会的机制 28

(一)充分发挥城市社会组织在整合城市社会中的作用 28

(二)以社区为单位实行城市整合 29

第一篇 城市人 31

第一章 城市人生存之本——劳动就业 35

一、充分就业关乎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需求和小康建设 35

(一)城市化进程对就业的必然要求 35

(二)民生之本,重中之重 36

(三)充分就业,实现小康 37

(四)充分就业,构建和谐社会 40

二、城市就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42

三、扩大就业促进城市发展 44

(一)经济发展与就业良性互动 44

(二)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容量 46

(三)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变人力资源优势为能力优势 47

(四)创业促就业,形成就业新的增长点 48

(五)积极引导、扶持,发展灵活就业 50

(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52

(七)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劳动就业 54

(八)实施就业援助,扶助弱势群体 56

(九)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56

(十)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就业体制改革 57

第二章 城市人的教育需求 59

一、城市化进程与教育发展、教育平等 60

(一)城市化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61

(二)城市教育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 61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63

(一)穷人与富人享有不平等的教育机会 63

(二)有权者与无权者享有不平等的教育机会 65

(三)重点学校学生与非重点学校学生享有不平等的教育机会 66

(四)学优生与学困生享有不平等的教育机会 68

(五)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不平等的教育机会 68

(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享有不平等的教育机会 70

三、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后果 72

(一)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冲突 72

(二)阻碍了社会的合理流动 74

(三)扩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 75

(四)迟滞了公平、公正理念在社会中的形成 77

(五)影响了个体的和谐发展 78

四、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不平等的原因 80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81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 82

(三)教育权利拥有的差异 83

(四)同一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 84

(五)不同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 85

五、追求平等的受教育权,实现城市和谐发展 86

(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87

(二)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调整资源结构 88

(三)改革教育的入学体制,实现教育入口的平等 89

(四)打破“二元”教育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 89

第三章 城市人的卫生与健康需求 91

一、健康是城市人和城市发展的基本需要 91

(一)健康是人与社会发挥功能的前提条件 91

(二)健康是一种社会财富 92

(三)社会属性是公共卫生的本质属性 93

(四)通过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来促进城市健康 97

二、我国发展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历史、现状与挑战 100

(一)我国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历史 100

(二)我国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 103

(三)我国城市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06

三、关于加强我国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和健康城市建设的理性思考 109

(一)必须加强对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经济支持 110

(二)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事业 112

(三)通过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来促进城市社会公平 115

(四)为发展城市公共卫生事业提供社会政策支持 117

第四章 城市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 123

一、变与不变——一个比较的视角 123

(一)不变的是感觉,变的是程度 123

(二)不变的是压力,变的是心态 126

二、和谐城市需要和谐心灵 129

(一)和谐心灵有利于个体人格健康成长 130

(二)和谐心灵有利于家庭和睦 130

(三)和谐心灵有利于人际和谐 130

(四)和谐心灵有利于城市稳定 131

三、城市人心灵异化面面观 131

(一)自我认同危机与迷茫情绪 131

(二)角色混乱与冲突心理 133

(三)相对剥夺感与愤懑心理 136

(四)生人社会与冷漠心理 138

(五)环境污染与焦躁心理 139

四、城市人心灵异化的原因解析 141

(一)市场发展迅猛,人们欲望膨胀 141

(二)社会结构巨变,人们无所适从 142

(三)利益分配不公,人们牢骚满腹 144

(四)社会支持弱化,人们无所慰藉 145

(五)城市生活拥挤,人们变得焦躁 147

五、养成城市人和谐心灵的保障 148

(一)社会利益分配的公正化 148

(二)社会政策的歧视化 149

(三)社会支持的健全化 150

(四)心理疏导机制的大众化 151

第五章 城市人的社会保障需求 153

一、城市发展呼唤社会保障 153

(一)保障生活,维护稳定 154

(二)调节经济,促进发展 155

(三)保障权利,实现公平 156

二、我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 158

(一)城市社会保障的演进 158

(二)城市社会保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60

三、完善社会保障,构建和谐城市 168

(一)扩大范围,使城市每个公民都能享受社会保障 169

(二)加强立法,推进制度规范化 173

(三)筹措资金,提高社会保障的支撑能力 175

(四)强化管理,实现服务社会化 177

第六章 新城市人群体:农民工的需求 179

一、农民工:城市中的“准市民” 179

(一)农民工:城市中的“准市民” 180

(二)农民工具有“准市民的特征” 181

二、农民工带来了新的城市问题 185

(一)农民工引发了新的贫困问题 185

(二)农民工引发了新的社会分化与隔离 187

(三)农民工引发新的社会稳定问题 189

三、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构建和谐城市 190

(一)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促进新市民经济地位的提高 191

(二)逐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提高农民工城市生活能力 193

(三)消除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促进市民与农民工的和谐互融 199

第二篇 城市区位 201

第七章 城市的微观区位:住房 206

一、住房:城市社会基本的民生问题 206

(一)住房是城市人居的基本条件 207

(二)住房具有丰富的城市社会内涵 212

(三)住房是城市社会学关注的微观区位 215

二、现代城市住房现实与问题 217

(一)城市住房状况 217

(二)城市住房危机与问题 220

(三)城市住房问题产生的背景 229

三、建设和谐城市,解决住房问题 232

(一)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232

(二)城市住房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 234

(三)完善城市住房保障社会政策,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234

第八章 城市区位的命脉:交通 238

一、交通是城市的命脉 238

二、中国城市交通现状急需改变 239

(一)中国城市的交通体系需要升级 239

(二)中国城市交通问题严重 242

三、从三个维度构建城市和谐交通 244

(一)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是城市和谐交通的基础 245

(二)发展公共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是城市和谐交通的必然选择 250

(三)塑造良好的交通秩序是城市和谐交通的保障 261

第九章 城市区位的生态环境 264

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264

(一)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264

(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种类繁多 265

二、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68

(一)城市水污染严重 268

(二)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270

(三)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272

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273

(一)现代工业生产 274

(二)异化的消费方式 275

(三)缺乏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意识 277

四、现有治理方法不能根治生态环境问题 278

(一)污染物处理 278

(二)污染源管理 283

(三)实施预防污染战略 287

(四)提高生态系统自净能力 287

五、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 290

(一)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 290

(二)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 293

第十章 城市区位的人文环境 299

一、城市社会和谐稳定的特殊性认识 299

(一)城市社会的“天生”不和谐性 299

(二)城市化造成的社会“震荡” 300

(三)城市社会稳订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301

(四)人与区位是城市社会矛盾的重要内容 302

二、影响我国城市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与原因 303

(一)影响我国城市社会和谐稳定的三个基本问题 303

(二)影响我国城市社会稳定的基本原因 306

三、城市社会的稳定机制及运作 312

(一)城市社会稳定机制的内涵 313

(二)稳定机制的运作逻辑 316

四、我国城市社会稳定机制的建构途径 319

(一)注重公众参与,促进城市管理的民主化 319

(二)构筑以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安全网 320

(三)注重市民的道德、文化及人文精神的建设 321

(四)做好城市社会基层矛盾的舒解工作 321

(五)做好预防城市社会矛盾突发的预警工作 322

(六)尊重和畅通市民的利益表达 323

(七)注重城市社会多元控制手段的建设 323

(八)加强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324

第三篇 城市社会整合 327

第十一章 城市社会整合的社会组织视角 332

一、城市社会组织: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332

(一)城市形态与城市社会组织 333

(二)城市社会组织与城市价值 336

(三)城市社会组织与城市功能优化 338

二、现代城市社会整合中的社会组织 341

(一)城市的组织化特征和组织化管理 341

(二)现代城市社会组织的整合要求 346

(三)不断提升城市社会整合能力和水平 349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整合城市社会中的作用 352

(一)深刻认识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 352

(二)不断加强现代城市社会组织建设 355

(三)积极面对各类民间组织的兴起 359

(四)充分发挥城市民间组织作用 364

第十二章 城市社会整合的社区视角 367

一、社区建设: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工程 368

(一)现代城市的社区建设与社区整合 368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含义、特征与基本原则 370

(三)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评析 374

二、城市社区整合中的能力、结构和角色定位 378

(一)城市社区整合能力和水平 378

(二)城市社区整合中的结构 384

(三)城市社区整合中的角色定位 386

三、社区建设中的广泛参与 388

(一)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必要条件 388

(二)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391

(三)社区内单位的广泛参与 394

(四)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 395

参考文献 399

后记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