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1
导言 1
第一章 北部边防 15
明朝的卫所制度 16
汉族边民与满族奴隶 22
努尔哈赤的崛起 29
吞并辽东 34
满汉种族冲突 38
新式武器和进攻策略 43
努尔哈赤之死与皇太极之议和 49
第二章 崇祯朝廷 52
士大夫的社团 56
科举生涯 68
温体仁当政 75
复古派与边防策略之争 81
周延儒的荣与衰 87
第三章 满族势力的扩张 94
汉族合作者 96
大凌河之围 102
祖大寿投降与复叛 109
边民与海盗 118
皇太极称帝 125
攻克松山 129
洪承畴之降 133
锦州的陷落 136
第四章 北京的陷落 139
李自成起兵问鼎 141
南迁之议 150
崇祯皇帝的末日 161
大顺的臣民 166
合作者中的儒生士大夫 177
吴三桂 183
多尔衮决心介入 190
大举南下 195
第五章 南京政权 201
史可法与军阀 203
明朝的皇室贵族 209
皇位继承危机 215
四镇 219
党争复起 225
收复失地论和治国之道 233
顺案 241
政治迫害 246
南京政府的困境 249
扬州的忠臣 254
和谈 258
第六章 清朝统治的建立 265
地方合作者 266
山东的投降 274
北人与南人 280
清除明代弊政 287
部分改良 291
满人的弊政 298
旗地与奴隶 301
满人的种族分隔与社会控制政策 306
保卫京城 310
抵抗活动的再起 315
李自成的最后失败 322
第七章 南京的陷落 328
勤王选择 330
献身与妥协 332
满人渡河 335
童妃案 338
伪太子 341
左良玉兵变 347
进攻扬州 354
史可法与多尔衮 356
扬州十日屠 361
史可法功过评价 366
弘光帝出逃 371
南京的投降 377
大赦 381
改换门庭 382
第八章 江南的抵抗运动 387
乡绅们的矛盾心理 391
江南地区的经济分化 396
社会依附关系 403
阶级矛盾 408
农奴暴动 415
合作恢复秩序 419
剃发令 423
地方抵抗运动 426
嘉定的崩溃 429
太湖义军 434
第一次松江起义 437
遁世隐居 443
第九章 北方中国的地方控制 448
孟乔芳和陕西的初步平定 449
山地的“带发”人 456
山东的清剿 460
地方官与胥吏 463
保甲制 466
有区别的恩赦 469
第十章“危时计拙” 472
钱谦益与合作的污点 473
土国宝和太湖复明分子 476
溧阳、淮阳起义 479
1646年复明分子的失败 483
陈子龙与松江兵变 490
兜捕文人学士 494
淮安之谋 496
清廷的猜疑 501
复明党希望的复萌与破灭 505
万寿祺和顾炎武 509
第十一章 北方的最后平定 518
榆园军 519
刘泽清案件 524
1648年的回民起义 526
姜瓖之乱 533
征服西部 543
陕西东南与汉水高地 549
山西山匪 553
总督、缙绅和乡长 559
第十二章 多尔衮摄政 562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院 563
多尔衮专权 567
南北之争 572
弹劾冯铨事件 575
满汉两头政治 577
指控亲王 582
文人关系网的重建 586
多尔衮的威福及其薨殁 590
第十三章 顺治朝 592
皇帝亲政 593
吏治改革 597
清洗都察院 607
抑制贵族 609
了结旧账 612
吴伟业复兴文学党社的努力 614
皇帝与殉难者 619
索贿者与吏治腐败 622
考课与朋党 624
任珍案 629
仿效明初之制 634
矫枉过正:朝服事件 639
对陈名夏的最后审判 644
第十四章 专制危机的一种解决形式 648
南明海军的威胁 649
顺治皇帝的南人臣僚 653
清廷专制与满人至上 659
汉军旗人的上层分子 665
清廷信用汉人的后果 671
郑成功的进袭 675
社会与政治的均平 679
赋税制度改革 685
朝廷对缙绅特权的打击 690
第十五章 从明至清的忠君思想 695
最后的明朝忠臣 696
公德与良知 706
三藩之乱 710
范承谟的殉难 715
清朝的忠君思想 721
附录 730
出仕两朝的大臣 730
1644年的“贰臣” 737
地方政府中的旗人官员 738
中文、日文引书目录 740
西文引书目录 757
译后记 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