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学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萌芽 1
第一节 早期游历官员对中学的介绍 1
第二节 教会中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4
一、教会中学的产生与发展 4
二、教会中学的课程 5
三、教会中学的影响 9
第三节 早期改良派和维新派对中学的倡导与实践 10
第四节 普通中学在近代中国的萌芽 14
第二章 中学教育制度的引入及其在中国的确立 21
第一节 中学教育制度的引入 21
一、赴日考察学务官员对中学教育制度的引入 21
二、《教育世界》对日本及西方国家中学教育及其规章的刊介 28
第二节 中学教育制度的确立 30
一、中学教育宗旨的演变 31
二、中学教育课程的演变 32
三、中学教育的师资问题 32
第三节 清末中学的发展 34
一、清末中学发展的基本概况 34
二、清末中学发展的典型省份分析——以直隶省为例 36
第四节 清末中学教育的成就与问题 41
一、清末中学教育的成就 41
二、清末中学教育发展的问题 42
第五节 清末中学教科书的编译与审定 46
一、中学教科书的编译 47
二、中学教科书的审定 53
第三章 民国初期的中学教育 56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中学教育 56
一、确立新的中学教育宗旨 56
二、建立新的中学教育体制 57
三、民初中学的课程、教材与教法 59
四、民初中学的管理 63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学教育的问题和争议 65
一、“文实分科”及设立二部制的争议 66
二、分科选科制的探索与风行 71
三、中学“男女同学”的争论及女子中学教育的发展 73
第三节 陆费逵与民初的中学教育 77
一、提倡中学学制改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77
二、重视中学国文教育,积极编写教科用书 80
第四章 中学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83
第一节 “新学制”与中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83
一、“新学制”对中学教育的改革 83
二、“新学制”下中学教学的改革 88
三、“新学制”颁布后中学教育的发展和问题 97
第二节 舒新城与20世纪20年代的中学教育改革 102
一、积极参与学制改革 102
二、倡导、实践道尔顿制 106
第三节 春晖中学——20世纪20年代中学教育的奇葩 110
一、经亨颐与春晖中学的管理特色 111
二、春晖中学的教师教学特色 112
三、春晖中学的校园文化特色 115
第四节 教会中学的发展 118
一、教会中学的发展概况 118
二、典型教会中学举例 119
三、教会中学的主要特点 124
第五章 国民政府抗战前的中学教育 129
第一节 战前的中学教育政策 130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的确立 130
二、《中学法》及《中学规程》的颁布 131
三、中学教育目标的确定 132
第二节 中学学制的调整 133
一、“戊辰学制”关于中学学制的规定 133
二、综合中学制度的废止 134
三、中学学制的讨论 136
第三节 中学管理的改革 138
一、中学会考的厉行 138
二、对中学教师的任用和训练 143
三、中学训育的实施 146
四、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的开展 151
第四节 中学课程的订定和中学教科书的编审 153
一、中学课程的订定 153
二、中学教科书的编审 158
第五节 廖世承的中学教育思想 162
一、关于中学教育的目标 162
二、对中学学制和课程改革的意见 164
三、关于中学教育管理制度的革新 166
四、对于中学教师的认识 168
第六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学教育 170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中学教育政策 170
第二节 抗战时期中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173
一、战时的中学教育制度 173
二、战时的中学课程与教科书 186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中学管理 193
一、对中学生的管理 193
二、战时的中学教师情况 196
三、中学贷金的实施 199
第四节 张伯苓与抗战时期的重庆南开中学 201
一、“允公允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01
二、“以德育为万事之本”,重视学生品德培养 202
三、严格学校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203
四、倡导团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5
第五节 战后中学教育的演进 207
一、战后的中学教育政策 207
二、战后的中学管理 208
三、战后的中学教育经费 213
主要参考文献 217
后记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