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 第2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毛泽东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6
  • ISBN:1001·745
  • 页数:744 页
图书介绍:

抗日战争时期(上) 315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315

一 两种方针 315

二 两套办法 318

三 两个前途 321

四 结论 322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324

反对自由主义(一九三七年九月七日) 330

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333

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344

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战争 344

抗日战争的情况和教训 345

在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 349

抗日战争中的投降主义 352

民主制度和抗日战争 353

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357

一 目前形势是处在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期中 357

二 在党内在全国均须反对投降主义 361

在党内,反对阶级对阶级的投降主义 361

在全国,反对民族对民族的投降主义 365

阶级投降主义和民族投降主义的关系 366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五日) 370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五月) 373

第一章 为什么提起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373

第二章 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375

第三章 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具体战略问题 376

第四章 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377

第五章 和正规战争相配合 385

第六章 建立根据地 387

第一节 几种根据地 388

第二节 游击区和根据地 390

第三节 建立根据地的条件 392

第四节 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394

第五节 敌我之间的几种包围 395

第七章 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396

第一节 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 397

第二节 游击战争的战略进攻 400

第八章 向运动战发展 401

第九章 指挥关系 403

论持久战(一九三八年五月) 407

问题的提起 407

问题的根据 415

驳亡国论 418

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 422

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425

为什么是持久战? 427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430

犬牙交错的战争 439

为永久和平而战 442

能动性在战争中 444

战争和政治 446

抗日的政治动员 448

战争的目的 449

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451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455

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 464

消耗战,歼灭战 468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471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 473

兵民是胜利之本 476

结论 480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 485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486

共产党员在民族战争中的模范作用 487

团结全民族和反对民族中的奸细分子 489

扩大共产党和防止奸细混入 489

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党的独立性 490

照顾全局,照顾多数及和同盟者一道工作 491

干部政策 492

党的纪律 494

党的民主 494

我们的党已经从两条战线斗争中巩固和壮大起来 495

当前的两条战线斗争 497

学习 498

团结和胜利 500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五日) 502

帮助和让步应该是积极的,不应该是消极的 502

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 503

“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是不对的 504

战争和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六日) 506

一 中国的特点和革命战争 506

二 中国国民党的战争史 510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史 512

四 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中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514

五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516

六 注意研究军事问题 519

五四运动(一九三九年五月) 522

青年运动的方向(一九三九年五月四日) 525

反对投降活动(一九三九年六月三十日) 534

必须制裁反动派(一九三九年八月一日) 539

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 543

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 550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556

《共产党人》发刊词(一九三九年十月四日) 565

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 578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一日) 581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584

第一章 中国社会 584

第一节 中华民族 584

第二节 古代的封建社会 86

第三节 现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589

第二章 中国革命 595

第一节 百年来的革命运动 595

第二节 中国革命的对象 596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任务 599

第四节 中国革命的动力 600

第五节 中国革命的性质 609

第六节 中国革命的前途 612

第七节 中国革命的两重任务和中国共产党 613

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618

纪念白求恩(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620

新民主主义论(一九四○年一月) 623

一 中国向何处去 623

二 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624

三 中国的历史特点 624

四 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626

五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633

六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638

七 驳资产阶级专政 640

八 驳“左”倾空谈主义 644

九 驳顽固派 646

一○ 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649

一一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655

一二 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 657

一三 四个时期 659

一四 文化性质问题上的偏向 664

一五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666

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一九四○年一月二十八日) 671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一九四○年二月一日) 674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一九四○年二月一日) 680

《中国工人》发刊词(一九四○年二月七日) 685

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九四○年二月十日) 687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九四○年二月二十日) 689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九四○年三月六日) 699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九四○年三月十一日) 702

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一九四○年五月四日) 711

团结到底(一九四○年七月) 717

论政策(一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720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一九四一年一月) 729

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 729

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 729

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八日) 736

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一九四一年五月八日) 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