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咸宁万国篇第一——寻访传译之士 1
译史发微篇第二——翻译活动之起源 5
译坛宗叙篇第三——华夏古国之翻译实践 8
译名探微篇第四——古代翻译名称各异 11
译名归一篇第五——翻译名称之形成 14
译事宗叙篇第六——古代翻译活动寻迹 18
译法方圆篇第七——古代之多语通译现象 21
钦若昊天篇第八——中华诗歌翻译第一首 24
译论撷英篇第九——不同民族间语言之影响 28
敬事而信篇第十——古代译官之设置 31
幸甚至哉篇第十一——匈奴留下之惟一诗歌 34
言而有信篇第十二——译事之三位一体观 38
温故知新篇第十三——历史首次记载之译作 41
重威学固篇第十四——多语通译之因由与无奈 45
知之由之篇第十五——佛教传入与翻译业肇始 48
求为可知篇第十六——西去求法与佛典汉译 52
译事务本篇第十七——中华译论第一篇 55
道而正焉篇第十八——《法句经序》与信、达、雅 59
举善而教篇第十九——支谦译事散论 62
知而不惑篇第二十——佛典翻译对中国文化之影响 65
小大由之篇第二十一——古代翻译研究发微 68
译门棒喝篇第二十二——道安“五失本”“三不易”之翻译观 71
敏以求之篇第二十三——漫话古代译场 75
择善从之篇第二十四——鸠摩罗什之新译 79
虚而为盈篇第二十五——玄奘与“五不翻” 82
直在其中篇第二十六——中华译论第一篇 85
和而不同篇第二十七——佛经译者对译法之认识 88
文行忠信篇第二十八——翻译及其局限性 92
好谋而成篇第二十九——翻译思维辩证观 95
一以贯之篇第三十——不可译性及其应对策略 99
敬而不违篇第三十一——原作与译作之神韵传承 103
敏事慎言篇第三十二——语意精微细致之把握 107
探源明流篇第三十三——黄帝尊号及其翻译 111
多闻阙疑篇第三十四——古典文化理解与翻译 116
诲汝知之篇第三十五——一词多义与翻译 120
患知追远篇第三十六——古典文化误读与误译 124
视其所以篇第三十七——中医药对外交流先河之开启 127
观其所由篇第三十八——针灸西传坎坷之道 131
察其所安篇第三十九——针刺翻译之启示 136
诚心正义篇第四十——灸法翻译之启示 140
谨量审度篇第四十一——中医在西方之早期传播 143
穷达通则篇第四十二——针灸在西方早期之兴盛与衰落 146
默而识之篇第四十三——中医在西方之复苏 150
月明星稀篇第四十四——当代中医西传门径之开启 154
文胜质史篇第四十五——中医基本概念英译之困 158
天道自然篇第四十六——自然而后方能必然 161
质胜文野篇第四十七——简洁而后清明 164
名正言顺篇第四十八——信息密度与术语翻译 168
言未及之篇第四十九——民族性与忠实性 172
因而所以篇第五十——形神分离与统一 176
小知大受篇第五十一——中西方思辨方式与翻译 180
躁隐之谓篇第五十二——回译性与术语翻译 184
学知不足篇第五十三——名实关系与翻译 187
相近相远篇第五十四——规定性与术语翻译 191
常变变常篇第五十五——译名之统一与变异 194
道同相谋篇第五十六——主观规定与客观应对 197
得意忘言篇第五十七——古今语用异同与翻译 201
译务行道篇第五十八——译事之信与不信相对观 204
是非非是篇第五十九——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译法之来历 207
名实之谓篇第六十——中医名称英译之情势甄别 210
尽美尽善篇第六十一——由“幽默”之译看翻译之情态运势 213
语意达生篇第六十二——中西医结合之名英译谈 216
远虑近忧篇第六十三——忠实原文与灵活把握 219
辞达而已篇第六十四——中国文化之形质与翻译 222
明察秋毫篇第六十五——“阴阳”之寓意与翻译 225
切问近思篇第六十六——“道”之寓意与翻译 228
定静安虑篇第六十七——中医英译之境界 231
固本丰末篇第六十八——“阴阳二气”关系之翻译 234
思明思聪篇第六十九——阴阳相关之生理、病理概念之翻译 237
忠信敏惠篇第七十——阴虚所致病理变化之翻译 241
而已而已篇第七十一——阳虚相关病理之翻译 246
古渡问津篇第七十二——“阴阳学说”常见用语之翻译 251
慎言其余篇第七十三——经典箴言翻译举要 255
学聚问辨篇第七十四——内涵复杂字词之翻译 259
周乎道济篇第七十五——“五行”名称之英译 262
天人相应篇第七十六——“五行”关系之英译 266
推窗望月篇第七十七——“五行”配“五脏”之英译 270
行不由径篇第七十八——“五行”相关疗法之翻译 274
刚毅木讷篇第七十九——“藏象”名称之翻译 277
讷言敏行篇第八十——“脏腑”概念之翻译 281
虚实并重篇第八十一——“表里开窍”之翻译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