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
1.1 企业经济绩效 1
1.2 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 2
1.3 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异同 2
1.4 文献综述 4
1.5 本书的结构安排 11
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现状与分析 15
2.1 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演变 15
2.2 评价指标的规制演变 17
2.2.1 《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指标分析 17
2.2.2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指标 19
2.2.3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指标分析 27
2.2.4 国资委法规的比较与分析 29
2.3 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演变 34
2.3.1 财务指标为主时期(20世纪80年代~1992年) 34
2.3.2 评价指标缺失时期(1992~1997年) 35
2.3.3 财务指标与内部流程指标并用时期(1998~至今) 35
2.4 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运用状况 37
2.5 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演变分析 41
2.5.1 法规分析 41
2.5.2 评价指标中存在问题分析 43
2.5.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5
2.6 国外经济效益审计中评价指标的应用 48
3 审计标准随机运用的经验证据 50
3.1 文献综述 50
3.2 区别—巩固理论 52
3.3 案例研究1的过程与结论 53
3.4 案例研究2及结论 56
3.5 结论与建议 60
附录:关于审计标准判断的问卷调查 62
4 审计差异化处理的实证分析 69
4.1 问题的提出 69
4.2 假设的提出 70
4.3 数据与模型 74
4.4 实证检验 75
4.5 结论与建议 92
5 平衡计分卡理论与经济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 94
5.1 计量企业业绩评价模型的文献回顾 94
5.1.1 绩效计量指标的改革历程 94
5.1.2 计量指标的变化(1960年代~至今) 95
5.1.3 多种计量企业业绩的计量模式回顾 96
5.2 理论基础 99
5.3 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解释 100
5.3.1 指标体系的理论解释 100
5.3.2 对外开放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101
5.3.3 法规要求 102
5.3.4 政治需求 103
5.4 指标构建原则与要求 103
5.4.1 计量指标总目标与假设 103
5.4.2 计量指标原则 104
5.4.3 计量指标影响因素 106
5.4.4 计量指标分类和计量尺度 110
5.4.5 指标层次的构建 110
5.5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案例分析—以美国审计总署的应用为例 112
5.5.1 美国审计总署的平衡计分卡计量方法 112
5.5.2 基于美国审计总署审计报告的案例分析 115
5.5.3 美国审计总署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特点 119
6 基于中石化公司评价指标的案例分析 121
6.1 中石化公司简介 121
6.2 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设计 122
6.2.1 指标层级 122
6.2.2 指标的权重设计与处理 127
6.2.3 指标的衡量 129
6.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具体运用 130
7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证分析 138
7.1 文献综述 138
7.2 研究方法与调研方法 141
7.2.1 预测试研究 141
7.2.2 调研方法与样本 141
7.2.3 描述性统计 142
7.3 有关平衡计分卡理念的统计检验 147
7.4 主成分分析 152
7.5 结论 160
附件:经济责任审计问卷调查表 161
8 结论与建议 166
8.1 结论 166
8.2 建议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