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古代中医妇科相关文献 4
第一节 中医经典著作中与妇产科有关的文献 4
一、《黄帝内经》 4
二、《难经》 9
三、《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 11
第二节 中医妇科代表性著作 21
一、《经效产宝》 21
二、《妇人大全良方》 22
三、《万氏妇人科》 23
四、《证治准绳·女科》 24
五、《景岳全书·妇人规》 25
六、《陈素庵妇科补解》 27
七、《傅青主女科》 28
八、《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30
九、《妇科玉尺》 30
十、《女科要旨》 32
十一、《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33
第二章 女性生殖生理 35
第一节 胞宫、天癸、冲任督带、脏腑的生理功能 35
第二节 中医对女性生殖轴的认识 41
第三节 经、带、孕、产、乳的生理功能 42
第三章 妇科病因病机 47
第一节 病因 47
一、淫邪因素 47
二、情志因素 49
三、生活因素 50
四、体质因素 50
五、瘀血、痰饮 51
六、虫邪 52
第二节 病机 53
一、脏腑功能失调 53
二、气血不和 54
三、天癸失常 55
四、冲、任、督、带损伤 55
第四章 中医妇科特色治法 57
第一节 中医妇科周期疗法 57
第二节 妇科膏方调治 61
第三节 妇科外治法 64
第四节 情志治疗 68
第五章 月经病 71
第一节 崩漏 72
第二节 闭经 84
第三节 痛经 93
第四节 经间期出血 100
第五节 月经前后诸证 108
第六节 绝经前后诸证 123
第六章 带下病与女性生殖道炎症 131
第一节 带下病 131
第二节 阴道炎 136
第三节 宫颈炎 143
第四节 盆腔炎性疾病 148
第七章 妊娠病 160
第一节 妊娠恶阻 160
第二节 胎漏、胎动不安、滑胎 165
第三节 异位妊娠 174
第四节 子肿、子晕、子癎 182
第五节 妊娠身痒 193
第六节 妊娠期用药禁忌 198
第八章 产后病 207
第一节 产后发热 209
第二节 恶露不绝 217
第三节 缺乳 223
第四节 产后郁证 228
第九章 妇科杂病 233
第一节 癥瘕 233
第二节 不孕症 243
第三节 阴痒 254
第十章 妇科疑难病的现代研究 261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61
第二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 270
第三节 卵巢早衰 281
第四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 289
第十一章 现代妇科名案名方 301
第一节 名家医案 302
一、月经病 302
二、带下病与女性生殖道炎症 308
三、妊娠病 310
四、产后病 315
五、妇科杂病 318
第二节 名家名方 322
一、月经病 323
二、带下病与女性生殖道炎症 327
三、妊娠病 328
四、产后病 329
五、妇科杂病 329
第十二章 生殖生理学 334
第一节 生殖内分泌学基础 334
一、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334
二、卵巢功能的调节 338
三、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341
四、其他内分泌腺及前列腺素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343
五、胚胎着床 344
六、妊娠期内分泌 345
第二节 生殖免疫学 350
一、生殖道局部免疫 350
二、与生殖相关的抗原 353
三、妊娠免疫调节 356
第三节 生殖内分泌与免疫调节的中西医研究 359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359
二、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362
第十三章 临证思路与方法 364
第一节 诊断思维 364
一、“有诸内必形诸外”观 364
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观 365
三、“天人合一”观 367
四、临床诊断思路 368
第二节 治疗思维 368
一、整体观与治病求本 368
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与方证对应、病证结合 369
三、内外合治、针药并用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370
四、疑难病证不离治痰化瘀 370
五、身心调理与善后调护 370
六、因时因地制宜 371
七、临床治疗思路 371
第三节 科研思维 371
一、临床基础研究 371
二、临床应用研究 373
三、临床科研思路 373
附录1 参考文献 376
附录2 方剂汇编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