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雕塑评论 3
王小波裸像风波 3
《超女纪念碑》风波始末 10
创造雕塑艺术的中国方式—吴为山创作论 21
我看李秀勤 33
熊秉明与20世纪中国雕塑 46
一次成功的转换—评傅中望的新作《群英会》 56
当代社会的身体寓言—关于张烽的雕塑创作 59
人和影子—关于张烽的新作 65
解读王洪亮 69
魏华的“新公仔系列” 73
评徐光福的“川味雕塑” 76
身体的发现—陈连富雕塑漫谈 80
另一种叙述—大型人物群雕“中国壮士”观后 84
近观老夏 88
陆斌的陶艺 91
站立在当代陶艺的前沿—论姜波的陶艺作品 97
具象的魅力—蒋志强论 101
消费时代的精神寓言 108
视觉文化嬗变中的陈克 112
琐屑和废弃中的道场—读焦兴涛的雕塑近作 119
嬉戏中的身体—从罗振鸿作品看中国人物雕塑的第五种模式 125
戏拟中的残酷现实—关于刘佳的社会寓言雕塑 130
寻找自己的位置 133
在戏拟和拼接中追寻思想的踪迹—读陈长玮的近作 136
站在这里—关于尹智欣的“舞蹈系列” 140
中国式的抽象 143
发现的雕塑—李春华作品解读 147
古戏台的震撼 150
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关于刘永刚的《爱拥》系列雕塑 153
今天,我们做什么—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二回教师作品展观感 160
学院如何有力量 164
从自娱到共享—以公共艺术的方式演绎“山、水、人”的文化母题 169
中国职业雕塑家走上前台 173
探讨金属材料的可能性 179
肖像雕塑与中国文脉 182
第二辑 综合评论 189
诗意的癫狂—论沙飞与“革命摄影” 189
沙耆的意义 198
内心的图像—读兰正辉的抽象绘画 201
关于崔小冬的三个片断 205
黄鸣油画的几个关键词 210
我们怎样说这座塔 214
疏离与超越的魅力—论潘天寿的当代意义 220
母性意识与父性意识—关于齐白石、潘天寿的比较 241
20世纪的艺术之光—关于林风眠、潘天寿的比较研究 252
事实与价值的分野—从徐悲鸿与潘天寿的比较看20世纪中国画 261
潘天寿绘画中的佛教人物 272
感受刘子建 278
构筑心象—关于李晴的绘画 283
拆解一个有质量的玩笑—关于张卫的电脑喷绘作品 288
实验水墨向何处去 291
从传统书法到当代水墨 295
顿悟成佛的生命燃烧—由鲍传江作品想起 301
关于宝荣的记忆 304
书里书外的鲁虹 306
透视“架上” 309
城市楼盘中的青春叙事—关于“无间·04中国建筑工地先锋艺术展”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