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改革三十年 亲历与回顾》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克崮,贾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5877344
  • 页数:6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再现中国财税改革三十年历史,亲历者讲述鲜为人知的台前幕后。

总论 1

一、改革的背景 2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历程 4

三、改革的成效 12

四、改革的主要经验 15

五、改革的展望 17

第一章 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的探索(1980~1993年) 23

第一节 1978年之前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 23

一、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的历史背景 24

二、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的弊端 24

第二节 财政包干体制的演变(1980~1993年) 25

一、“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1980年) 26

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1985年) 33

三、多种形式的包干制(1988~1993年) 35

第三节 包干制的评价 38

一、包干制的作用和功效 38

二、包干制的问题和弊端 39

第四节 分税包干(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试点(1992~1993年) 41

一、分税包干(分税制)改革的探索之路 42

二、分税包干(分税制)试点方案的基本内容 43

三、试点分布长江南北 45

四、分税制改革试点评价 46

五、分税制改革试点对1994年全面分税制改革的启示 49

第二章 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探索(1978~1993年) 50

第一节 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探索概述 50

一、计划经济下的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 50

二、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探索(1978~1993年) 52

第二节 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1978~1982年) 54

一、背景 54

二、探索之始:企业基金制 55

三、探索推进:利润留成制试点 56

四、评价 59

第三节 分两步推进的利改税(1983~1986年) 60

一、改革思路:由点到面,由易到难 61

二、第一步利改税 62

三、第二步利改税 65

四、评价 68

第四节 企业经营承包制与股份制试点(1987~1993年) 71

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71

二、股份制试点 79

第五节 “税利分流”试点(1988~1993年) 86

一、中央领导重视 86

二、“税利分流”试点的内容 87

三、“税利分流”试点的推进 87

四、“税利分流”试点效果 92

五、前15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探索的评估 93

第六节 国企财务会计制度的重建(1978~1993年) 95

一、80年代国企财务会计制度重建的背景 95

二、国企会计制度的重建 96

三、国企财务制度的重建和改革 100

四、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和重建 105

第三章 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复合税制(1978~1993年) 109

第一节 税制改革的背景 109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税制过于简化 110

二、经济发展呼唤税制改革 115

第二节 涉外税制的初步建立 117

一、建立涉外所得税制度 117

二、其他涉外税制 119

第三节 复合税制初现雏形 119

一、走有中国特色的税制改革道路 120

二、工商税制全面改革 120

三、农业税制改革 131

四、关税制度改革 132

五、设立“两金” 134

六、复合税制初步形成 135

第四章 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 138

第一节 财政投资体制改革 138

一、财政投资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初步探索(1979~1993年) 139

二、界定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边界(1993~2003年) 146

三、投资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2004年以来) 152

第二节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债管理运行体系 153

一、蹒跚起步,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 154

二、艰难创业,发行和流通市场初步建立 159

三、深化改革,国债管理制度和运行体系逐步完善 166

四、国债参与宏观调控与经济结构调整 180

第五章 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1992~2008年) 186

第一节 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演进与成效(1992~2008年) 186

一、会计改革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 187

二、会计改革的发展阶段(1992~2001年) 191

三、会计改革的持续深化阶段(2002~2008年) 197

第二节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范与发展(1978~2008年) 204

一、改革开放带来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春天(1978~1991年) 204

二、资本市场催动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茁壮成长(1991~1998年) 206

三、脱钩改制焕发出注册会计师行业新的生机(1998~2004年) 210

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进军的步伐(2005年以来) 214

第三节 我国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历程与成效(1992~2008年) 216

一、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1992年) 216

二、《企业财务通则》的全面修订(2006年) 223

三、我国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经验总结 227

第六章 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改革(1993~1994年) 229

第一节 改革背景 23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确立 230

二、非公有经济异军突起 231

三、各种认识日渐统一 232

四、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弊端凸显 232

第二节 改革方案 234

一、改革总构思 234

二、改革原则:从机制上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236

三、改革框架:税利分流 237

四、改革内容:六项措施换来所得税 238

第三节 方案量化分析 242

一、总体量化分析 243

二、相关政策的量化分析及选择 244

三、关于企业增加还款能力的分析 245

四、所得税税率的确定 246

第四节 出台与评价 248

一、出台 248

二、评价 248

第七章 初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税制(1993~2002年) 250

第一节 1994年税制改革的背景和决策过程 251

一、为什么要改革? 251

二、税制改革方案的酝酿过程 254

第二节 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的内容 260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260

二、流转税改革 263

三、所得税制改革 273

四、其他税种改革 276

第三节 新税制的过渡和完善 279

一、新税制的平稳过渡 279

二、过渡政策主要内容 280

三、过渡期的收尾 284

第四节 完善进出口税收制度 284

一、改革背景 285

二、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 286

三、取消进口税收减免税政策 288

四、降低出口货物退税率 291

第五节 新税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293

一、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293

二、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94

三、促进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295

四、强化宏观调控的功能 295

五、其他方面的作用 296

第六节 税收征管的改革 296

一、加强税收征管的重要意义 297

二、税收征管模式:从“保姆式”到“34字”新征管模式的演变 299

第七节 收费制度改革 303

一、收费的扩张 303

二、收费的治理整顿 305

专题:财税普(调)查资料 310

一、财税普(调)查资料的起源及其沿革 310

二、财税普(调)查资料的特征 312

三、财税普(调)查资料在财税改革30年中的重要作用 315

第八章 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幕后(1993~1994年) 321

第一节 分税制改革的背景(1978~1993年) 321

一、极度困难的中央财政 322

二、财政部长囊中羞涩 324

三、地方给中央作贡献 324

四、原因探索 328

五、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吹响号角 331

第二节 分税制方案的制订与决策(1987~1993年) 334

一、分税制改革提出到方案出台历时八载 334

二、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两个办公楼灯火通明 337

三、精心组织起草《决定》 345

四、分权、分税、分机构 346

第三节 分税制改革的推行(1993年) 349

一、消息不胫而走 351

二、首飞海南 351

三、广东是关键 352

四、新疆之旅 357

五、上海态度还好 358

六、西部的意外 359

七、历史不会忘记你们 361

八、《人民日报》打破常规全文刊登三个税法 363

第四节 初步的成效及评价(1994年) 366

一、心是悬着的 366

二、成功之原因 376

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381

第五节 过渡期转移支付的探索(1993~2002年) 383

一、为什么建立过渡期转移支付 383

二、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的出台 385

三、过渡期转移支付的办法 386

四、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 387

五、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 388

第九章 财政支出和预算管理改革(1979~2008年) 391

第一节 预算管理改革探索(1979~1998年) 391

一、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 392

二、修订颁布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物管理办法 392

三、国家预算收支科目的修订和国家决算批准制度的恢复 392

四、修订颁布新的《国库条例》 393

五、探索复式预算制度 393

第二节 若干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改革的背景(1998~2008年) 394

一、制度缺失:改革的内在要求 394

二、外力推动:改革的助推器 396

三、领导指示:改革的后盾 396

四、他山之石:改革的镜子 398

第三节 打好改革第一仗:部门预算编制改革 399

一、各地试点,积极探索 399

二、积极推进中央部门预算改革 401

第四节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财政革命 409

一、改革背景 409

二、迎接新挑战 412

三、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412

四、改革方案的提出和实施 414

五、效果评估 417

第五节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阳光工程 417

一、改革目的 418

二、改革内容 419

三、改革历程 420

四、效果评估 423

第六节 “收支两条线”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425

一、“收支两条线”改革 425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430

第七节 财政支出管理改革(1979~2008年) 432

一、财政支出改革背景 433

二、以关注民生为核心的支出调整 435

三、提高财政支出效果的探索 441

第十章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深化(1998~2008年) 445

第一节 公共财政改革对分税制财政体制提出新要求 446

一、公共财政成为财政转型的方向与目标 446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要形成与公共财政建设的互动 451

第二节 推进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 453

一、企业所得税分享:改革时机逐步成熟 454

二、先分享增量:中央拿大头,地方拿小头 456

三、后落实均衡:中央增收全部用于中西部转移支付 459

四、另一成效:真正刷出让企业公平竞争的一条起跑线 460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进一步完善(2000~2008年) 461

一、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461

二、完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制度 463

三、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制度 464

第四节 改革与完善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2003~2008年) 465

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历史沿革 466

二、由中央统一负担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66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成效 467

四、改革存在的问题及2005年的再完善 471

第五节 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2000~2008年) 473

一、凸显:县乡财政告急 474

二、成因:回避不了的制度因素 475

三、破解:中央与地方协同作战,综合发力 478

四、“三奖一补”:特殊形式的转移支付 480

五、“乡财县管乡用”与“省直管县”:财政层级的扁平化 482

六、今后:缓解的县乡财政与永不止歇的改革步伐 486

第十一章 完善税收制度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2003~2008年) 488

第一节 完善税收制度 488

一、改革背景 489

二、“两法”合并:税制统一的里程碑 492

三、增值税全面转型:消除重复征税 497

四、个人所得税调高扣除额:关注民生 499

五、消费税调率调目:充分发挥调控功能 501

六、促进节约:资源税加大调控力度 503

七、进出口税有升有降:调控进出口结构 505

八、其他税收政策 506

九、评价:做大财政蛋糕,强化宏观调控 507

第二节 农村税费改革 508

一、为什么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 508

二、改革目标 509

三、改革历程 510

四、农村综合改革 513

五、成效 514

第三节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515

一、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历程回顾 515

二、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内容 516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521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酝酿(1985~1988年) 522

一、国资管理改革问题的提出(1985~1988年) 522

二、国资管理改革的决策(1987年) 527

第二节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设立和运行(1988~1998年) 530

一、国家国资局的筹备(1988年) 531

二、国家国资局机构和领导班子的组建(1989年) 532

三、国家国资局的工作成绩 535

四、国家国资局的撤并(1998年) 543

五、对国家国资局工作成效及其历史作用的考量 545

第三节 过渡性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998~2003年) 548

一、中央大企业工委与中央企业工委的建立 548

二、过渡时期国有企业外部监督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551

三、过渡时期财政部履行的国资管理工作 555

四、对过渡时期国资管理体制的评估 555

第四节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体系的设立、运行及成效 558

一、三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设立 558

二、走出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新途径 564

三、进一步完善国企外派监事会制度 566

四、推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及中央企业并购重组 567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试点 570

六、国资委工作的成效及展望 574

第十三章 财政宏观调控:在艰难探索中走向成熟 584

第一节 隐含在计划调节中的财政宏观调控(1979~1992年) 585

一、“洋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八字方针”(1979~1983年) 586

二、通货膨胀与“双紧缩”(1984~1986年) 591

三、物价上涨、治理整顿与经济“硬着陆”(1987~1990年) 593

第二节 财政宏观调控初露端倪:“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1997年) 596

一、第四次宏观调控背景 597

二、“适度从紧”政策的决策和实施 598

第三节 唱响宏观调控的主旋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1998~2004年) 606

一、逼出来的积极财政 608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613

三、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618

第四节 张弛有度:适时转向稳健财政政策(2005~2008年) 621

一、为什么要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 622

二、稳健财政政策的内容 624

三、对稳健财政政策的评价 630

第五节 美国次贷危机蔓延,中国重启积极财政政策(2008~) 633

一、2008年下半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 633

二、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项措施 634

三、2008年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确定重新启动积极财政政策 635

四、财政部长详谈本次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五项具体措施 636

主要参考文献 640

后记 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