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4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8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9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12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13
二、针对新的实际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15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 18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18
第一节 世界统一于运动着的物质 1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8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0
三、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23
四、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26
第二节 自在世界向属人世界的转化 28
一、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28
二、人化自然 29
三、自在世界不断向属人世界转化 31
第三章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35
第一节 意识的本质 35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6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7
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的反映 38
四、意识和思维模拟 41
第二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 42
一、意识的基本形式 42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43
三、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原则和条件 45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47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47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47
二、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 51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54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54
二、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55
三、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性 56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57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57
二、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区别 59
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60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64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4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64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5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8
一、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68
二、内因和外因 70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1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分析方法 71
二、矛盾的特殊性 73
三、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78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81
第一节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81
一、质 81
二、量 83
三、度 85
第二节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86
一、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86
二、量变质变相互转化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87
三、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飞跃)和统一 89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 91
一、量变形式的多样性 91
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92
三、量变质变相互渗透 92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96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 96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96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97
三、掌握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 99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00
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00
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02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04
第八章 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范畴 108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 109
一、什么是本质和现象 109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09
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111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11
一、什么是内容和形式 111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12
三、学习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14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14
一、事物的因果联系及其特点 114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15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17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 117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18
三、善于通过偶然揭示必然 120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20
一、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 120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22
三、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23
第二篇 历史唯物主义 125
第九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125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125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同题 126
二、以往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127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 129
第二节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131
一、科学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31
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132
三、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 133
四、为研究社会生活问题的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4
五、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135
第三节 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35
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136
二、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137
三、劳动是人类从事其它一切活动的前提 138
四、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138
第十章 社会的物质性 141
第一节 社会存在的物质性 141
一、地理环境 141
二、人口 143
三、生产方式 145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147
一、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147
二、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149
第十一章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54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54
一、生产力系统 154
二、生产关系系统 156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57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59
一、经济基础 159
二、上层建筑 160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61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63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63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态的规律 164
三、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165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改革 166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166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 168
第十二章 社会的政治生活 171
第一节 社会群体和政治组织 171
一、阶级 171
二、国家 175
三、政党 177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180
一、社会革命 180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182
第十三章 社会意识 18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88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88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90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93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194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几种主要形式 196
一、艺术 196
二、道德 197
三、宗教 199
四、政治和法律思想 200
第十四章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2
第一节 科学的一般特征 202
一、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202
二、科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203
三、科学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 205
第二节 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 207
一、科学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 207
二、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2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与科学发展 212
一、科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作用 212
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科学的条件 213
第十五章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远景 216
第一节 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216
一、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16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219
三、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 221
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23
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23
二、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224
三、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6
第三篇 认识论 230
第十六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3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的对立和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230
一、什么是认识论 230
二、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231
三、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 232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23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37
一、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37
二、反映的能动性 239
三、反映和选择 240
第十七章 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 244
第一节 主体和客体 244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对主体和客体的理解 24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科学规定 246
第二节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250
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250
二、研究主体客体关系的意义 253
第十八章 实践和认识 256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56
一、实践的特征和基本形式 256
二、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59
第二节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262
一、认识的相对独立性 262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3
第十九章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67
第一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67
一、感性认识 267
二、理性认识 268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69
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270
第二节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71
一、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 271
二、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272
第三节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74
一、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274
二、认识过程的无限发展 275
三、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77
第二十章 真理 280
第一节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80
一、真理的客观性 280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81
三、真理和谬误 283
第二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84
一、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284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86
三、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 287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289
一、价值的哲学含义及其特征 289
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291
三、真理与价值统一的重大意义 293
第二十一章 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 295
第一节 科学的思维方法 295
一、归纳和演绎 295
二、分析和综合 296
三、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298
四、逻辑与历史相一致 299
第二节 科学的思维方式 302
一、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302
二、现代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 305
三、改革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 309
第四篇 人的学说 313
第二十二章 人的属性和人的本质 313
第一节 人的属性 313
一、人的自然属性 313
二、人的社会属性 314
三、人的主体性 316
第二节 人的本质 318
一、哲学史上关于人的本质的种种观点 319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320
第三节 个人和社会 322
一、个人和社会 322
二、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24
第二十三章 人的需要和人的行为 329
第一节 人的需要 329
一、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 329
二、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 330
三、人的需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33
四、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需要 334
第二节 人的行为 337
一、人的需要引起人的行为 337
二、人的行为的本质特征及其分类 338
三、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 340
第二十四章 人的价值 343
第一节 人的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343
一、哲学史上关于人的价值的一些主要观点 343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人的价值观 346
第二节 科学的人的价值观和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 348
一、科学的人的价值观 348
二、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 351
第二十五章 人的素质 356
第一节 人的素质 356
一、什么是人的素质 356
二、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 357
第二节 人的素质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360
一、人的素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361
二、人的素质给社会历史以巨大的影响 363
第三节 提高人的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364
一、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364
二、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65
第二十六章 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 370
第一节 人的发展 370
一、劳动与人的发展 370
二、人的历史发展 372
第二节 人的解放 376
一、人的解放即人的自由 376
二、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 378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379
一、共产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 379
二、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是人的最大幸福 380
后记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