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理论篇 3
第一章 行书书体史论 3
第一节 行书名称及历史沿革 3
第二节 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6
第三节 行楷、行草的特点 8
第四节 魏晋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11
第五节 南北朝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19
第六节 唐代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23
第七节 宋代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32
第八节 元代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44
第九节 明代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50
第十节 清代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59
第二章 历代行书技法论 71
第一节 西晋行书技法 72
第二节 东晋行书技法 78
第三节 南北朝行书技法 87
第四节 唐代行书技法 91
第五节 宋代行书技法 97
第六节 元代行书技法 101
第七节 明代行书技法 105
第八节 清代行书技法 111
技法篇 119
第三章 理性临帖——以古典范本为依据的课堂教学实践与体验 119
第一节 教学要求 119
第二节 精细临帖——冯本《兰亭序》的笔法分解 123
第三节 精细临帖——褚本《兰亭序》的笔法、结构分析 133
第四节 精细临帖——《兰亭序》的章法与风格 143
第五节 准确临帖——《集王圣教序》的笔法分解 151
第六节 准确临帖——《集王圣教序》的线条结构分析 160
第七节 准确临帖——《集王圣教序》的章法与风格分析 170
第八节 分解临帖——颜真卿《祭侄文稿》的笔法分解 179
第九节 分解临帖——颜真卿《祭伯文稿》的线条结构分析 191
第十节 分解临帖——颜真卿《裴将军诗》的形式与风格分析 201
第十一节 分析临帖——苏轼《寒食诗帖》的笔法分解 209
第十二节 分析临帖——苏轼《新岁展庆帖》的结构分析 220
第十三节 分析临帖——米带《苕溪诗卷》的笔法、形式与风格分析 230
第四章 感性临帖——以主观感悟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242
第一节 教学要求 242
第二节 记忆临帖——王羲之《丧乱帖》的笔法形态分析 245
第三节 记忆临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的结构与风格的分析 255
第四节 夸张临帖——李世民《温泉铭》的笔法与构成关系分析 266
第五节 夸张临帖——李邕《云麾将军碑》的形式与风格分析 275
第六节 印象临帖——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的笔法与结构分析 284
第七节 印象临帖——张雨《题画诗卷》的形式与风格分析 295
第八节 写意临帖——何绍基《行书诗册》的笔法与结构分析 303
第九节 写意临帖——何绍基《行书轴》的形式与风格分析 310
第五章 审美临帖——以审美风格品评为旨归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创作思想培养 318
第一节 教学要求 318
第二节 以豪放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322
第三节 以静穆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331
第四节 以爽利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340
第五节 以俊逸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352
第六节 以险劲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364
第七节 以朴茂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373
第八节 以奇崛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382
第九节 以雄强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393
第十节 以苍劲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403
第十一节 以清通风格为旨归的审美临帖 411
第六章 走向创作——以古典范本为依据的个人风格的探索与建立 420
第一节 教学要求 420
第二节 依托二王书风的行楷创作 424
第三节 行草创作的观摩与剖析 439
第四节 教师行书创作作品赏析 459
第五节 学生行书创作作品赏析 474
第六节 理论总结:书法创作三态论 481
后记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