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1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第三节 几个基本概念 4
一、经济人的有限理性 4
二、机会主义倾向 5
三、搭便车 5
四、制度及制度变迁 7
五、所有权与产权 9
六、土地制度 12
七、土地产权 12
八、土地产权制度 14
九、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14
第四节 框架结构与研究内容 15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17
一、理论创新 17
二、方法创新和不足 18
第一章 产权与权力:论土地要素的性质与理论 19
第一节 引言 19
第二节 土地产权的历史衍变 21
一、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产权制度 21
二、奴隶制土地私有产权制度与封建土地私有产权制度 21
三、资本主义土地私有产权制度 22
四、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产权制度 23
五、简评 24
第三节 理论回顾 26
一、环境、资源禀赋与经济系统的自我积累 26
二、公平与效率的内在要求 27
三、利益博弈和诱致性变迁 29
四、简评 37
第四节 土地要素的性质:一个新的理论解释 38
一、多变的理论与不变的土地特性 38
二、土地的自然属性与资本的社会属性 40
三、国家权力与伪土地所有权的结合 41
四、家庭承包制的自然经济性 43
五、国家权力如何体现对农民利益的市场化保护 44
第五节 小结 46
第二章 城市和农村产权改革非平衡 48
第一节 引言 48
第二节 农村产权改革 49
一、改革背景 49
二、改革阶段 52
三、改革之争与改革“红线” 57
四、简评 60
第三节 城市产权改革 61
一、改革阶段 62
二、改革理论 62
三、土地要素安排 65
四、简评 67
第四节 产权改革非平衡的提出及成因比较 68
一、界定 68
二、背景比较 69
三、产业特征和生产要素的主导性比较 70
四、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和理论创新比较 72
五、土地所有权层级和管理体制比较 74
六、紧迫性和结果比较 76
第五节 实现平衡:对农地集体所有的进一步思考 78
一、农地集体所有权“锁定” 78
二、农地集体所有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80
三、公正性问题与进一步的反思 81
第六节 小结 83
第三章 产权改革非平衡、原始积累与农地可持续利用 86
第一节 引言 86
第二节 产权改革非平衡与原始积累问题(一) 89
一、“圈地”与原始积累 89
二、“圈地”现象的制度必然性 91
三、原始积累中土地产权安排的正义和非正义 93
四、产权改革非平衡与“圈地” 93
第三节 产权改革非平衡与原始积累问题(二) 95
一、经济系统工业化过程中的第一次原始积累 95
二、经济系统商品化过程中的第二次原始积累 98
三、产权改革非平衡与两次原始积累 100
四、“圈地”现象中的学习效应和棘轮效应 101
第四节 土地的积聚效应与原始积累的显性向隐性转化 102
一、原始积累的必然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102
二、积聚效应与垄断租金 104
三、产业升级与土地原始积累的显性向隐性转化 105
四、简评:一个基于收入再分配的理论总结 107
第五节 “用脚投票”:农民对农地产权主体缺位的无奈选择 108
一、选择的经济学和伦理学解释 108
二、农民选择的主客观条件 110
三、土地抛荒仍需通过农民的自主选择解决 112
第六节 小结:农地可持续利用的神话 114
第四章 农地集体所有、经营模式与农地可持续利用 117
第一节 引言 117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18
一、关于土地市场和农村经营模式 118
二、关于农地产权及其变迁 125
三、农地可持续利用及其与农地产权的关系 128
四、存在问题及其改进 131
第三节 一个新的研究框架 132
一、农地可持续利用与经营模式的内在关系及其创新机理 132
二、经营模式、产权创新与政府职能的内在关系及其创新机理 134
三、农地可持续利用的产权支持和监督考核体系 137
第四节 变量解释 139
第五节 实证和案例分析 142
一、组织化程度(OR) 142
二、非农业就业机会(nFEO) 144
三、预期(E) 145
四、非农地化系数(nFU) 147
第六节 小结 152
第五章 对浙江省的实证分析 154
第一节 引言 154
第二节 对浙江省相关指标的统计描述 154
一、一般性描述 154
二、相关性分析 159
三、基本结论 163
第三节 浙江省农地可持续利用现状分析 163
一、浙江省农地可持续利用的投入现状 164
二、浙江省非农地化系数 167
三、浙江省农村居民非农业就业机会 169
四、组织化程度和预期 178
五、小结 190
第六章 结论 192
参考文献 195
致谢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