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战后初期(1945- 1948
第一章 创作基本主题:反殖、民族自主(上) 3
第一节 诗歌 3
第二节 小说 21
第二章 创作基本主题:反殖、民族自主(下) 27
第一节 戏剧 27
第二节 散文 32
第三节 侨民文艺 43
第三章 “马华文艺独特性”的提出及关于“侨民文艺”的论争(上) 46
第一节 “马华文艺独特性”提出的时代背景 46
第二节 歧见的初现 48
第三节 论争的展开 54
第四章 “马华文艺独特性”的提出及关于“侨民文艺”的论争(中) 66
第一节 论争晋入混战状态(一):《新风》——马华文艺独特性倡导的重镇 67
第二节 论争晋入混战状态(二):《风下》、《南风》——坚持文艺的一般性 77
第五章 “马华文艺独特性”的提出及关于“侨民文艺”的论争(下) 84
第一节 论争的余波(一):《晨星》的参战 84
第二节 论争的余波(二):《现代周刊》的介入 87
第三节 论争的余波(三):留港中国作家的意见 93
第四节 论争的余波(四):星华文协座谈会的总结报告 97
第五节 小结 100
第六章 素质逊退的副刊 105
第一节 今昔生活题材兼容的副刊 106
第二节 现实性较强的副刊 113
第三节 生活气息淡薄的副刊 124
第七章 有力推动文运的杂志 127
第一节 形势促成定期杂志的繁兴 127
第二节 纯文艺杂志 132
第三节 综合性杂志 140
第四节 文艺集刊与单行本 148
第四编 紧急状态初期(1948- 1953
第一章 侨民文艺的尾声 157
第一节 表现侨乡生活与侨民思想 157
第二节 反映中国问题引起的生活动态 161
第三节 抒发支持中国民主改革的情怀 164
第二章 疏离于本地本质现象的写作倾向 168
第一节 小说 168
第二节 散文 174
第三节 诗歌 184
第四节 戏剧 187
第三章 落后于现实的副刊 189
第一节 副刊已非写作活动的有力支柱 189
第二节 内容较坚实的上一时期留下的副刊 190
第三节 有提携新人之功的新创副刊 201
第四节 远离时代风雨的副刊 203
第四章 文艺作品比重趋降的杂志 206
第一节 量方面的意义值得重视 206
第二节 本时期唯一的纯文艺杂志 207
第三节 兼容娱乐性、趣味性的文艺性杂志 210
第四节 将文艺当作附庸的杂志 218
第五章 三场文艺论争 228
第一节 理论建设总体歉收 228
第二节 有关批评《商报》主笔曾心影文字不通引起的论争 229
第三节 有关批评《星期六》和《南洋月报》文章倾向不良的论争 237
第四节 有关批评姚紫小说《秀子姑娘》与《乌拉山之夜》的论争 251
第五编 反黄运动时期(1953- 1957
第一章 文艺再现蓬勃健旺的时代精神(上) 265
第一节 小说 266
第二节 诗歌 281
第二章 文艺再现蓬勃健旺的时代精神(下) 291
第一节 散文 291
第二节 戏剧 303
第六编 反黄运动退潮期(1957- 1967
第一章 抨击腐朽、赞扬新生的创作精神(上) 314
第一节 小说 314
第二节 戏剧 326
第二章 抨击腐朽、赞扬新生的创作精神(下) 335
第一节 诗歌 335
第二节 散文 348
第三章 描写市民生活及负面事物创作倾向 353
第一节 小说 353
第二节 戏剧 355
第三节 诗歌 360
第七编 世界性思潮冲击期(1967- 1976
第一章 反映劳动阶层及其生活的作品 365
第一节 小说 366
第二节 戏剧 375
第三节 诗歌 379
第二章 吟咏国际时事、抒发爱国情怀的诗歌 384
第一节 反美、反战成热门题材 384
第二节 追求理想、憧憬未来的篇章 388
第三章 批评现实的散文 391
第一节 对时弊的针砭 391
第二节 对事理的阐发 396
第四章 时代气息淡薄的作品 402
第一节 倾向闲适、情趣的散文 402
第二节 追求“创意”的现代诗 409
第三节 题旨较隐晦的小说 412
第四节 反映小市民生活的戏剧 415
后记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