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引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 8
1.3 研究意义 9
1.4 研究的思路、框架和内容 11
1.5 研究的理论方法 13
第二章 技术进步:理论与历史 16
2.1 技术进步问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嬗变 16
2.1.1 广括的理论 17
2.1.2 总增长模型中的技术进步 22
2.1.3 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24
2.1.4 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技术进步 25
2.2 解释型技术进步理论 27
2.2.1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几个概念:技术进步、生产率、部分要素生产率 28
2.2.2 诱致性技术进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下经验研究的理论成果 29
2.2.3 批评、反思与更复杂的技术进步图景 33
2.3 农业技术进步:理论与历史的结合 39
2.3.1 农业、农业技术和技术进步 40
2.3.2 传统农业中的技术进步 43
2.3.3 现代农业中的技术进步 50
第三章 效率理论 57
3.1 经济效率 57
3.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率 58
3.1.2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率 60
3.2 技术效率 64
3.2.1 技术效率问题的提出 64
3.2.2 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 67
3.2.3 技术效率的定义 67
3.2.4 边界生产函数的确定与技术效率概念的相对性 70
3.2.5 研究技术效率问题的意义 71
第四章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概述 73
4.1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成就 73
4.1.1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领域 74
4.1.2 农业技术的推广领域 79
4.1.3 农业现代化水平 81
4.2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 87
4.3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中存在的问题 90
4.3.1 农业科研工作有待加强 90
4.3.2 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有待改革,推广效果亟待提高 92
4.3.3 农业科技应用的保障条件有待加强 93
第五章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与效率评估—基于改进DEA的非参数实证研究 95
5.1 前人研究综述 96
5.1.1 关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理论方法 96
5.1.2 关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经验研究 101
5.2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数据包络分析 106
5.2.1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106
5.2.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109
5.3 研究范围和数据选取 114
5.3.1 研究的地域和时间范围 114
5.3.2 投入产出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115
5.4 中国农业的技术效率评估 116
5.4.1 全国平均农业技术效率的时序变化 116
5.4.2 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区域特征 120
5.4.3 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空间特征 128
5.5 中国农业的技术前沿估计 130
5.5.1 全国平均农业技术前沿的总体特征 130
5.5.2 中国农业技术前沿的区域特征 132
5.5.3 中国农业技术前沿动态变化的区域差异 135
5.6 中国农业生产率评估 138
5.6.1 全国平均农业生产率的动态特征 139
5.6.2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区域特征 142
5.6.3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构成 150
第六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与农业增长 155
6.1 农业增长:理论与中国的实践 156
6.1.1 农业增长与农业增长的源泉 156
6.1.2 中国农业增长:一个扼要总结 160
6.2 中国农业生产率与农业增长—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实证研究 163
6.2.1 增长的一个分解框架 163
6.2.2 中国农业增长的分解 165
6.3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 173
6.3.1 经济增长方式 173
6.3.2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经验分析 177
第七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趋同 183
7.1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趋同 184
7.1.1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 184
7.1.2 趋同的类型 186
7.1.3 趋同假说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89
7.2 趋同研究的经典模型 190
7.2.1 企业 191
7.7.2 家庭 191
7.2.3 均衡 192
7.2.4 趋同 193
7.3 趋同研究的文献综述 194
7.3.1 趋同研究的理论方法 195
7.3.2 有关中国的经验研究 200
7.4 中国农业生产率趋同存在性的实证检验 202
7.4.1 方法与数据 202
7.4.2 检验结果 203
7.4.3 讨论 209
7.4.4 趋同条件的探索 211
7.5 中国农业生产率趋同条件的实证检验 215
7.5.1 方法、假设与数据 215
7.5.2 检验结果与讨论 217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 223
附录 228
参考文献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