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前言 1
第一篇 创建时期的师范教育(1897—1911) 1
概述 1
1.百年师范:从南洋公学师范院说起 3
2.南洋公学创办背景回放 6
3.清末科举制度述略 9
4.《申报》论南洋公学师范院之善 11
5.梁启超的《论师范》 13
6.经元善与上海经正女学 15
7.严复论教育体制 16
8.张元济与教育 19
9.孙家鼐与京师大学堂 21
10.张謇论师范教育 22
11.通州师范学校及其办学特点 24
12.张百熙与《钦定学堂章程》 26
13.张之洞的《劝学篇》 27
14.《奏定学堂章程》 30
15.袁世凯与直隶师范学堂 33
16.别具一格的南京三江师范学堂 35
17.罗振玉及其江苏师范学堂 37
18.从龙门书院到龙门师范学校 39
19.锡良与四川通省师范学堂 42
20.朱剑凡与长沙周氏女塾 44
21.从两湖书院到两湖总师范学堂 45
22.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47
23.关于京师优级师范学堂 48
24.傅增湘与北洋女子师范学堂 49
25.北洋女师《校歌》、《毕业歌》 52
26.湖北敬节学堂与育婴学堂 54
27.清末师范教育 55
第二篇 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1912—1949) 59
概述 59
1.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 60
2.《师范教育令》及师范学校规程的颁布 62
3.高等师范教育与师范区的建立 64
4.师范教育机构与会议 66
5.民国初年教科书革新 67
6.五四运动与天津女师 69
7.毛泽东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72
8.英才荟萃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77
9.具有革命传统的保定第二师范学校 83
10.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女师大学潮) 84
11.国语统一运动 87
12.新语体教科书的出版 90
13.杜威等美国教育家在中国 91
14.舒新城与道尔顿制研究 94
15.克伯屈与设计教学法 97
16.文纳特卡制在中国 98
17.教育测验、智力测验在中国 100
18.俞子夷的小学教育研究 101
19.恽代英与师范教育 103
20.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壬戌学制) 104
21.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 106
22.师范学校教师的待遇 108
23.陶行知与乡村师范教育 109
24.别具一格的晓庄师范学校 112
25.普通大学中的教育学院 113
26.国立师范学院的建立 115
27.边疆地区的师范教育 117
28.简易师范学校 120
29.特种师范科与专科师范学校 121
30.师范讲习所 122
31.民国时期师范学校统计 123
32.瑞金革命根据地的师范教育 127
33.延安时期的师范教育 128
34.陈鹤琴与幼儿师范教育 130
35.张宗麟的幼儿教育论著 133
36.张雪门主持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134
第三篇 建国以来的师范教育(1949—2004) 137
概述 137
1.确定新学制 138
2.新时期师范教育的开创者 139
3.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在中国 142
4.师范院校在院系调整中 144
5.两条腿走路 146
6.杨秀峰与师范院校的两个办学方向 148
7.叶圣陶与中小学教材 150
8.关爱学生和积极课改的斯霞 151
9.中等师范学校的三次大调整 153
10.师范附属学校和实验学校 155
11.20世纪50年代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助学金 157
12.教育实习 160
13.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 162
14.十年动乱中师范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164
15.特级教师和模范班主任 165
16.王建磐——师范院校里的第一个博士生 167
17.召开第四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 169
18.有关教育思想重构的学术讨论 171
19.高等师范院校的三次教学计划 173
20.援藏三十年 175
21.现行新学制与第三个教师节 176
22.从师范学校走出的作家们 179
23.新中国的女子师范教育 182
24.走过“黄金时代”的师范专科学校 183
25.卫星电视师范教育 184
26.面向21世纪: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 187
27.上海率先实现师范教育的一体化和一级制 189
28.华东师范大学面向基础教育 192
29.校园文化 194
30.党的三代领导人关怀北京师范大学 195
31.民族师范教育 197
32.华侨师范教育 199
33.台湾的师范教育 202
34.香港的师范教育 204
35.澳门的师范教育 206
主要参考书目 209
图片目录 214
后记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