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行车运动员的肌肉系统功能 1
第一节 肌肉生理 2
一、参与自行车运动的肌肉 2
(一)下肢肌肉的活动特征 2
(二)腹部、背部和上肢肌肉的活动特征 6
二、肌纤维类型及其募集 6
(一)肌纤维分类及其生理生化特点 6
(二)肌纤维的百分比 8
(三)肌纤维的募集 9
三、肌肉力量与肌肉耐力 12
(一)肌肉力量 12
(二)肌肉耐力 13
(三)肌肉力量与耐力之间的关系 13
四、肌肉疲劳与乳酸 15
(一)肌肉疲劳 15
(二)乳酸的生成及其作用 15
第二节 影响肌肉功能的因素 17
一、骑行姿势 17
二、座位高度 19
三、坐管角度 19
四、踏蹬频率 20
第三节 肌肉力量及其评价 22
一、肌肉力量的重要性 22
二、发展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23
(一)肌肉适应能力 24
(二)肌肉肥大 25
(三)肌肉最大力量 26
(四)肌肉最大功率 28
(五)肌肉力量耐力 29
(六)肌肉力量维持 30
三、肌肉力量的测试与评价 31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33
第二章 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及其测试与评定 35
第一节 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及其研究进展 38
一、有氧能力与心肺系统 39
(一)每搏量和血容量 40
(二)耐热和散热 40
二、有氧能力与肌肉系统 41
(一)肌纤维类型及募集 41
(二)毛细血管密度 41
(三)肌球素水平 42
(四)氧化酶活性 42
(五)肌肉离子泵的调节 43
(六)骨骼肌缓冲氢离子能力 43
(七)高能磷酸盐储备 44
三、有氧能力与代谢系统 44
(一)能量代谢 45
(二)骑车效率与骑车经济性 46
四、小结 47
第二节 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的训练 47
一、少年运动员有氧耐力开始训练的时间 47
二、女子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的特点 48
三、一般有氧耐力和专项有氧耐力安排 49
四、有氧耐力的训练 49
(一)持续训练法 50
(二)间歇训练法 51
(三)高原训练 52
五、小结 55
第三节 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训练方案的优化 55
一、研究内容 57
(一)运动强度 57
(二)持续时间 58
(三)间歇恢复时间 59
(四)组数和频率 60
(五)骑行频率 61
(六)恢复方式 62
(七)成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62
(八)其他 66
二、小结 66
第四节 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测试评定方法 67
一、最大摄氧量 67
(一)直接测定法 67
(二)间接测定法 68
(三)在实践中的应用 68
二、最大摄氧量强度 69
三、最大摄氧量强度持续时间 70
四、无氧阈法 70
(一)乳酸无氧阈测定法 71
(二)通气无氧阈法 72
(三)心率无氧阈法 72
五、小结 73
第三章 自行车运动员无氧能力及其测试与评定 77
第一节 自行车运动员无氧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及其研究进展 77
一、无氧能量代谢系统 78
二、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因素 81
第二节 自行车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检测与评价 85
一、非乳酸性无氧能量 87
二、运动员非乳酸无氧运动能力的评定 87
(一)马格利亚阶梯实验 88
(二)磷酸原能商法 88
(三)10s最大负荷测试法 89
(四)30m跑测试方法 89
(五)耶格15s纵跳 89
(六)纵跳实验 90
三、乳酸性无氧能量 90
四、运动员乳酸性无氧运动能力的评定 92
(一)30s最大负荷测试方法 92
(二)60s最大负荷测试方法 92
(三)Wingate无氧测试 93
(四)改良的Wingate无氧测试 94
(五)120s最大测验 95
(六)耶格60s跳 96
(七)最大累积缺氧量测验 96
第三节 自行车运动员无氧能力的训练 98
一、自行车运动项目的供能特点 98
(一)1000m争先赛 98
(二)女子500m计时赛 99
(三)女子3km个人追逐赛 99
(四)男子40km、女子20km计时赛 100
(五)公路男子180km,女子80km大组赛 100
二、自行车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训练特点和方法 101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104
第四章 自行车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 107
第一节 自行车运动训练中常用生理指标 108
一、心率 108
(一)常用的心率指标 108
(二)心率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109
(三)心率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 109
二、血压 111
(一)血压的测量及注意事项 111
(二)血压的正常值 111
(三)血压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 112
三、其他生理监控指标 112
(一)体重 112
(二)身体成分 113
第二节 自行车运动训练中常用生化测试指标 115
一、氧转运系统指标 115
(一)氧转运系统常用检测指标与方法 115
(二)参考值 116
(三)氧转运系统指标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 116
二、内分泌系统指标 118
(一)内分泌系统常用检测指标与方法 118
(二)参考值 118
(三)内分泌系统指标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 119
三、免疫系统指标 120
(一)免疫系统常用检测指标与方法 120
(二)参考值 120
(三)免疫系统指标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 121
四、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 121
(一)CK和BU的作用及参考值 122
(二)CK和BU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 123
五、血乳酸 124
(一)Bla的测试及注意事项 124
(二)Bla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 124
六、尿十项 125
(一)尿十项指标简介 126
(二)尿十项在自行车运动中的应用 127
第三节 小结与展望 127
第五章 自行车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131
第一节 自行车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的研究现状 132
一、场地自行车一般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133
二、场地自行车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135
第二节 自行车运动员力量训练计划的制定 140
一、力量训练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41
二、力量训练计划的制定 142
(一)需求分析 142
(二)训练动作的选择 146
(三)训练频率 147
(四)训练动作的顺序 147
(五)训练负荷、重复次数 148
(六)训练量 149
(七)休息时间 149
第三节 自行车运动员的速度、速度耐力、灵敏素质的训练 150
一、自行车运动员的速度训练 150
(一)第一级训练方法 150
(二)第二级训练方法 152
(三)第三级训练方法 153
二、自行车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训练 153
三、自行车运动员的柔韧训练 154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155
第六章 自行车运动员的营养与体能恢复 158
第一节 运动员能量需求与评价 159
一、自行车运动的能量代谢 159
二、各运动项目能量消耗 160
三、能量消耗与输出功率 161
第二节 基本营养素和液体补充 162
一、优秀运动员对糖的需求 163
二、训练和比赛前的CHO摄入 164
三、运动中CHO和液体的摄入 165
四、蛋白质(Pr)的需求与补充 167
(一)蛋白质需求与功效研究 167
(二)蛋白质补充品 168
(三)氨基酸的补充 169
(四)CHO与蛋白质的联合摄入可以提高肌糖原 170
(五)蛋白质加入运动饮料中可以提高运动成绩 172
第三节 最佳膳食比例和身体成分比例控制 172
一、短距离运动员膳食摄入 174
二、中长距离运动员膳食摄入 176
三、血糖指数的运用 177
四、运动员身体成分控制策略 178
第四节 比赛期间的营养建议 179
一、赛前糖原超量恢复 179
二、运动后的糖原恢复 180
三、比赛期间运动营养简要概括 181
(一)耐力型选手赛前准备 182
(二)比赛中注意事项 182
(三)比赛后恢复手段 183
第五节 运动营养品的运用 185
一、增加肌肉体积和收缩力类 185
(一)肌酸 186
(二)β-羟基-β-甲基丁酸盐(HMβ) 187
二、有氧耐力项目营养补充剂 187
(一)左旋肉碱(L-carnitine) 187
(二)辅酶Q10(Co Q10) 188
(三)血氧饱和度提高补充品 188
三、能量补充与免疫调节 189
(一)1,6-二磷酸果糖(FDP) 189
(二)谷氨酰胺 190
(三)人参 191
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消除运动性中枢疲劳 192
(一)咖啡因 192
(二)磷脂酰丝氨酸(PS) 193
(三)运动性中枢疲劳的营养干预 194
五、禁止使用的强力补充剂 195
(一)合成类固醇 195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196
(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 197
(四)生长激素(hGH) 197
第六节 小结与展望 198
第七章 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特点 200
第一节 女子自行车运动员解剖、生理特点与饮食要求 201
一、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的解剖学特点及应用 201
二、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的生理学特点及应用 203
(一)体脂分布与百分比 203
(二)有氧能力 204
(三)月经周期与运动能力 205
三、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的饮食需求 208
第二节 女运动员运动性疾病与口服避孕药 209
一、女运动员三联征 210
(一)膳食紊乱 210
(二)月经紊乱 213
(三)骨质疏松 215
二、经前期紧张 216
三、口服避孕药 217
第三节 女子自行车运动员训练注意问题 218
一、女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背景 219
二、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220
(一)选用类似骑车动作的训练手段 221
(二)确保力量训练的爆发性 221
(三)采用特殊的关节角度 221
(四)强调向心训练 222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222
第八章 SRM系统在自行车运动训练监控中的应用 224
第一节 SRM系统简介 225
一、SRM训练系统简介 225
(一)SRM训练系统的作用 226
(二)SRM训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 226
(三)测试原理 227
(四)数据贮存与分析 228
(五)测试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229
二、SRM功率自行车简介 230
(一)SRM功率自行车的特点 230
(二)SRM功率自行车的硬件 231
(三)SRM功率自行车的电子元件 231
(四)SRM功率自行车的ONLINE软件 232
(五)测试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234
第二节 SRM系统在国内外体育科研中的应用情况 235
一、SRM系统在国外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235
二、SRM系统在国内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238
(一)国内SRM系统的使用及研究概况 238
(二)SRM系统在上海优秀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试与评定中的应用研究 238
第三节 小结与展望 264
第九章 高原训练与自行车运动 268
第一节 自行车运动高原训练研究进展 269
一、高原训练的现状 269
二、高原训练提高运动员身体功能和运动能力的机制 270
(一)高原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70
(二)高原训练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271
(三)高原训练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271
(四)高原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 272
(五)高原训练对无氧能力和肌肉力量的影响 273
三、高原训练在我国自行车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274
第二节 自行车运动高原训练的若干问题 275
一、高原训练的地点和海拔 275
二、高原训练的负荷控制 276
三、高原训练周期时间和下高原问题 278
四、高原训练期间还应注意的问题 279
(一)高原训练适应能力的个体差异 279
(二)高原训练期间对运动员功能状态的监控 280
(三)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免疫功能的降低 280
(四)高原训练期间的营养补充 281
第三节 模拟高原训练的应用 283
一、模拟高原训练概况与发展 283
(一)模拟高原训练的发展 283
(二)模拟高原训练的特点 285
二、低氧训练在自行车训练中的实践与应用 285
(一)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在自行车训练中的应用 285
(二)低氧训练效果 286
(三)低氧训练的具体安排 288
(四)不同低氧训练模式中功能状态的监控 289
(五)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之间的相互安排 290
(六)不同年龄和性别运动员的低氧训练 291
(七)低氧训练后疲劳恢复方法 292
三、自行车车队的模拟高原训练实践 292
(一)模拟低住高练的安排 293
(二)模拟低住高练的效果 294
第四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理 307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综述 307
(一)低氧训练对EPO影响的动物实验 308
(二)高原及模拟高原训练对EPO的影响 308
二、内源性与外源性 311
(一)EPO的体内来源和生物学特性 311
(二)EPO兴奋剂 312
三、促红细胞生长素评价 313
(一)功能评价和预测的理论基础 314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314
第五节 小结与展望 315
第十章 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选材标准 319
第一节 初级自行车运动员的选材标准 321
一、初级自行车运动员的选拔 321
(一)自行车运动的项目特征与选材年龄 323
(二)自行车选材标准的依据 328
二、初级自行车运动员的测试与评价 329
(一)测试指标 330
(二)评定指标 331
(三)初选要求 331
第二节 优秀自行车后备人才的选材标准 335
一、优秀自行车后备人才的选拔 335
(一)优秀后备人才的基本条件 335
(二)优秀后备人才的测试与评价 336
二、自行车优秀后备人才库人库标准(试行) 340
(一)拟订《标准》的依据 340
(二)具体内容及要求 341
第三节 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选材标准 342
一、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形态特点 342
二、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功能特点 343
(一)功能状态与发展 343
(二)保持与接近最大有氧功的能力 344
(三)某些生理指标的动态追踪 345
三、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素质特点 346
四、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349
五、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技术特点 349
(一)踏蹬频率 349
(二)踏蹬节奏、技术和有效输出功率 352
(三)骑车体位对踏蹬能耗与速度的影响 353
(四)踏蹬时下肢肌肉力量与生物力学变化 354
六、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智能特点 355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