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张安民 1
序(二)&张普成 4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教育因子的基本概念与科学性 1
一、教育因子概念的提出和表述 1
二、教育因子概念的内涵 2
三、教育因子概念的外延 4
四、教育因子概念的科学性 5
第二节 教育因子与其它科学的关系 9
一、教育因子与哲学的关系 9
二、教育因子与教育学的关系 10
三、教育因子与物理学的关系 10
四、教育因子与社会学的关系 11
五、教育因子与生物学的关系 11
六、教育因子与心理学的关系 11
七、教育因子与人类学的关系 12
八、教育因子与化学的关系 12
第三节 教育因子的理论意义 13
第二章 教育因子的运动基础 16
第一节 教育因子的自然起源 16
第二节 教育因子的思维发展 19
第三节 教育因子的时空运动 23
第三章 教育因子运动的基本规律 26
第一节 教育因子多边互动 26
第二节 教育因子同异化合 29
第三节 教育因子无限扩增 33
第四章 教育因子载体的技术化过程 36
第一节 教育因子载体的技术化过程 36
第二节 教育因子载体技术化过程是人的创新过程 39
第三节 综合利用多种技术载体传播教育因子满足人的教育消费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3
第五章 教育因子的运动主体——人 45
第一节 人是教育力的感受主体 45
第二节 人是教育力的表现主体 48
第三节 人是教育力的实现主体 51
第四节 在感受、表现和实现教育力的过程中创新人的自身 55
第六章 教育因子对人思维发展的作用 60
第一节 教育因子是思维的基本构成 60
第二节 教育因子对人思维发展的丰富作用 62
第三节 教育因子对人思维发展的平衡作用 65
第四节 教育因子对人思维发展的升华作用 68
第七章 教育因子与人的认识深化 71
第一节 从思维空间的拓展上进行促使 71
第二节 从思维层面的提高上进行促使 75
第三节 从思维方式的运用上进行促使 79
第四节 从认识深化的程序上进行促使 82
第八章 教育因子与人素质的结合 87
第一节 教育因子与人素质结合的潜性基础 89
第二节 教育因子与人素质结合中的强抑摩擦 90
第三节 教育因子与人素质结合中的思维主导 92
第四节 教育因子与人素质结合中的社会联系 94
第五节 教育因子与人素质结合的未来走向 95
第九章 教育因子与人的能力发展 97
第一节 生命与能力的因子联结和统一 97
第二节 能力发展中的教育因子扩增与能量转化 101
第三节 因子、能力和实践的关系 104
第四节 教育因子与人的能力特征、类型和规律 107
第十章 教育因子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 112
第一节 生存意识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基础 112
第二节 根据生存需要挖掘潜能和发展新能 115
第三节 围绕能力的生长发展多渠道进行因子蓄能 118
第四节 在因子蓄能的基础上扩大因子能量的转化范围 121
第五节 在因子能量转化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德能统一 124
第六节 制定标准加强考核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发展 128
第十一章 教育因子与教育变革 132
第一节 教育变革基础中的因子动力 132
第二节 教育变革内容中的因子联系 135
第三节 教育变革本质中的因子提升 138
第十二章 教育因子与现代教育 142
第一节 教育因子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理论 142
第二节 现代教育是以教育因子为主要特征的大人生大时空大科学大统筹教育 146
第三节 教育因子与现代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 150
第四节 教育因子与现代学校教育改革 153
第五节 现代学校教育要在改革中增强因子统筹功能 157
第六节 现代学校教育要在增强因子统筹功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生实践能力测试制度 165
第十三章 教育因子与未来教育 169
第一节 未来教育的发展动力 170
第二节 未来教育的发展形态 172
第三节 未来教育的制动与服务 175
附录 179
人与教育 179
关于意识具有物质属性的断想 182
教育因子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186
人类智力矿与教育开采力 195
场所校园理论研究纲目 207
关于改革我国高考制度的几点思考 222
朋友多了路好走——代后记 233
又记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