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旭远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60231268
  • 页数:431 页
图书介绍: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系列教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轨迹及启示;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界定;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课程设计等。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轨迹及启示 1

第一节 传统教学论的三个界碑 2

一、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2

二、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4

三、凯洛夫的教学思想 5

第二节 哥白尼式的革命及教学论的新发展 7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杜威的教学思想 7

二、教学论的新发展 9

第三节 课程理论的初创与发展 13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初创 13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15

三、当代课程论的发展 18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20

一、课程论的发展趋势 20

二、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22

三、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对我国研究的启示 25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界定 29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30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30

二、关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及其实际意义 31

三、课程概念复杂多样的原因 36

第二节 教学的概念 38

一、教学概念的历史考古和词源考证 38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例举 39

三、对教学概念的分析 41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44

一、问题的缘起 44

二、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几种认识 45

三、对课程与教学概念的不同界定决定着对二者关系的认识 47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50

第一节 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 52

一、早期心理学思想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 52

二、当代心理学流派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 53

三、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从学习理学到发展心理学 57

第二节 社会学与课程与教学论 58

一、课程、教学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考察 59

二、教育社会学流派对课程与教学的透视 61

三、社会学与课程和教学论的关系简论 64

第三节 哲学与课程和教学 65

一、哲学与课程和教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66

二、现代哲学流派与课程和教学 68

三、课程与教学之哲学基础的认识 70

第四章 课程设计 74

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含义 75

一、课程设计的含义 75

二、课程设计与课程编制 75

三、课程设计的原则 76

第二节 课程设计取向 79

一、课程设计取向的含义和作用 79

二、课程设计取向的分类 80

三、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84

第三节 课程设计模式 86

一、 课程设计模式的含义和作用 86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 87

第四节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93

一、宏观的课程设计 93

二、中观的课程设计 94

三、课程设计的微观层次 95

第五节 课程设计的特点与未来趋势 96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课程设计的简要回顾 97

二、我国课程设计的主要特点 97

三、我国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100

第五章 课程结构 104

第一节 课程结构概述 105

一、课程结构的定义 105

二、古代、近代、现代课程结构的特征及作用 106

三、课程的分类标准与课程结构 114

第二节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18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历史演变 118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119

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联系 121

第三节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24

一、分科课程 124

二、综合课程 126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131

第四节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32

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定义 132

二、全必修课程制度的弊端与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 133

三、选修课设置的几种方式 135

第六章 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 141

第一节 课程管理的界定 142

一、课程管理的界定 142

二、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143

三、我国课程管理概况 144

第二节 课程管理模式 145

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 146

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 148

三、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 150

四、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基本特征 152

第三节 校本课程及其开发 154

一、校本课程概述 154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159

第七章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66

第一节 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 168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 168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169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170

第二节 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173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173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77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组织 180

一、课程内容组织的准则 180

二、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 181

第四节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反思与改革 185

一、问题—反思的必然结果 186

二、改革—教育的必然选择 188

第八章 教学目标 192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概述 193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193

二、教学目标的特点 195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195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96

一、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97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200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 202

四、娓田壑一的教学目标理论 202

五、巴班斯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203

第三节 我国的教学目标体系 204

一、教学总目标 205

二、学校教学目标 205

三、课程目标 205

四、单元目标 206

五、课时目标 206

第四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 206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206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208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212

第九章 教学模式 219

第一节 教学模式的一般模式 220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220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222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223

四、教学模式的分类 225

第二节 国外教学模式及点评 226

第三节 我国教学模式及点评 236

一、传统教学模式及点评 236

二、20世纪80年代国内教学模式的概况 237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 243

第十章 教学结构 246

第一节 教学的横向结构、教学要素及其关系 247

一、谁是中心:教师?学生?还是教材? 247

二、教学主体结构:师生关系问题 249

第二节 教学的纵向结构 250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250

二、教学过程的展开:环节与流程 254

三、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 255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 266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267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 267

二、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269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71

一、个别化教学组织为主的阶段 271

二、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 272

三、改造班级授课制阶段 273

第三节 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 275

一、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275

二、几种现代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介绍与评价 277

第四节 现代教学形式的发展 287

第十二章 教学艺术 292

第一节 教学艺术概述 293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293

二、教学艺术的特征和功能 297

第二节 教学启发的艺术 302

一、教学启发艺术的含义 302

二、教学启发艺术的基本要求 303

三、教学启发艺术的方法 305

第三节 创设情境的艺术 309

一、激情的艺术 310

二、激趣的艺术 311

第四节 教学机变的艺术 312

一、教学机变的意义和作用 312

二、教学机变艺术的基本要求 313

三、教学机变艺术的方法和技巧 314

第十三章 课程实施 320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含义 321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 321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取向 324

第二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327

一、与改革本身有关的因素 328

二、地方因素 329

三、外部因素 330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研究方法 332

第四节 课程实施的策略 338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 338

二、我国课程实施应当采取的策略 341

第五节 走向成功的课程实施 344

第十四章 课程评价 349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概念 350

一、课程评价概述 350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 351

三、课程评价的对象 352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理论基础 354

一、价值观 354

二、知识论 356

第三节 课程评价类型 358

第四节 课程评价模式 361

一、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361

二、目标游离模式 362

三、差距模式 363

四、背景输入过程成果的评价(CIPP)模式 364

五、外观评价模式 367

六、自然探究模式 368

七、其他评价模式 370

第五节 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371

一、课程评价的科学方法 372

二、课程评价的人文方法 372

第十五章 课程、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379

第一节 知识的类型与知识的表征 380

一、知识的类型 380

二、知识的表征 381

第二节 学习的心理过程 383

一、感觉记忆及其认知加工过程 383

二、工作记忆及其认知加工过程 384

三、长时记忆及其认知加工过程 386

四、遗忘和复习 387

五、元认知 388

第三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 389

一、学习方式的内涵及特征 389

二、传统学习方式的特点 390

三、学习方式变革的时代意义 391

第四节 现代学习方式的建构 392

一、探究式学习 392

二、合作学习 398

三、建构式学习 401

第五节 课程改革与教学观念更新 405

第十六章 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教师 410

第一节 变革呼唤新型教师 411

一、世纪更迭、进步、变迁中对教师职业的审视 411

二、中国社会视野中的教师角色及其调整 412

三、彰显教师专业权力—课程制度曲径通幽 415

第二节 教师培养的趋势与方式 418

一、当前国际教育的三种模式取向 419

二、重视以校为本的教师开发是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势 419

第三节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新角色—反思型教师 423

一、反思型教师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423

二、对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反思的反思 425

三、行动研究是反思型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式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