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凡例 1
概述 1
第一篇 行政组织 17
第一章 西周至清陕西行政组织 17
第一节 西周东周国、邑 17
第二节 秦汉至宋金道、路、府、州、郡、县 20
第三节 元明清省、路、府、州、县 33
第四节 西周至清陕西行政组织省、府、州、县沿革考略 35
第二章 中华民国陕西省行政组织 41
第一节 民国初年军政府 41
第二节 北京政府 42
第三节 国民政府 47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行政组织 59
第一节 沿革 59
第二节 西北革命根据地 60
第三节 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 64
第四节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65
第五节 陕甘宁边区 66
第六节 豫鄂陕边区 76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行政组织 79
第一节 省人民政府 79
第二节 省政府工作部门 81
第三节 地(市) 85
第四节 县(市、区) 86
第二篇 行政官员 103
第一章 西周至清陕西行政官职官员 103
第一节 西周东周 103
第二节 秦、汉至宋、金 105
第三节 元、明、清 140
第二章 中华民国陕西省行政官员 175
第一节 北京政府 175
第二节 国民政府 189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行政领导人 207
第一节 西北革命根据地 207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政府 214
第三节 豫鄂陕边区政府 228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行政领导人 231
第一节 省人民政府 231
第二节 地(市) 254
第三节 县(市、区) 259
第三篇 行政职掌 275
第一章 西周至清陕西行政职掌 275
第一节 西周东周 275
第二节 秦、汉至宋、金 276
第三节 元、明、清 288
第二章 中华民国陕西省行政职掌 295
第一节 北京政府 295
第二节 国民政府 301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行政职掌 311
第一节 边区政府 311
第二节 边区政府主席 312
第三节 厅、处、委、办 312
第四节 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316
第五节 县政府 317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行政职掌 319
第一节 省人民政府 319
第二节 省政府工作部门 323
第三节 地区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 369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职权 370
第四篇 人事行政 375
第一章 西周至清陕西人事行政 375
第一节 西周东周 375
第二节 秦、汉至宋、金 378
第三节 元、明、清 384
第二章 中华民国陕西省人事行政 389
第一节 民国初年军政府 389
第二节 北京政府 390
第三节 国民政府 397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人事行政 407
第一节 人事行政机构 407
第二节 人事方针政策 408
第三节 录用任免 410
第四节 教育培训 411
第五节 考核奖惩 413
第六节 待遇抚恤 415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人事行政 419
第一节 人事行政机构 419
第二节 人事任免 420
第三节 监察与奖惩 422
第四节 “五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录用制度 428
第五节 工资待遇 429
第六节 离休、退休制度 431
第七节 军官转业安置 433
第八节 人事制度改革 434
第五篇 施政概略(上) 441
第一章 西周至清陕西官府施政概述 441
第一节 西周东周 441
第二节 秦、汉至宋、金 450
第三节 元、明、清 468
第二章 中华民国陕西省政府施政概述 479
第一节 民国初年军政府 479
第二节 北京政府 48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496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概略 519
第一节 边区政府施政纲领 519
第二节 建设民主政权 524
第三节 保卫边区支援战争 535
第四节 发展边区经济事业 547
第五节 繁荣边区文化教育 558
第六节 民族、宗教、外事工作 575
第六篇 施政概略(下)(陕西省人民政府施政概略)第一章 恢复国民经济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585
第一节 建立、巩固人民政权 585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 590
第三节 “三反”“五反”运动 592
第四节 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 594
第五节 镇压反革命 598
第六节 支援抗美援朝 601
第七节 恢复和发展经济 603
第八节 恢复和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607
第九节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13
第十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19
第十一节 实施统购统销政策 624
第十二节 建设新兴工业基地 629
第二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633
第一节 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633
第二节 “大跃进”运动 638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642
第四节 “反右倾”斗争 645
第五节 调整国民经济 650
第六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659
第七节 教育、科技、文化与卫生建设 665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 671
第一节 陕西“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形成 671
第二节 斗批改 676
第三节 生产、战备和三线建设 684
第四节 教育、科技、文化与卫生事业 692
第五节 计划生育 694
第六节 防震、抗震 695
第七节 外事与外经 698
第八节 贯彻全面整顿方针 699
第四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703
第一节 政府工作着重点转移 703
第二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生产建设 713
第三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加速经济发展 742
第四节 教育、科技与知识分子政策 771
第五节 发展旅游事业 790
第六节 对外事务的恢复与发展 795
第七节 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 799
第八节 抢救和保护文物 812
第九节 民族、宗教 817
第十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26
第十一节 民主与法制建设 844
第十二节 反腐败与廉政建设 853
第七篇 政务大事记 861
政务大事记 861
附录 909
跋 925
后记 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