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族学 上 第2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光大主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22055544
  • 页数:805 页
图书介绍:本作品是汇集了国内70多位民族学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是当代中国民族学基础研究领域规模较大、体系较完整的一部巨著,内容翔实、资料丰富。

第一篇 现代民族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4

绪论 3

第一节 发展现代民族学是时代的需要 4

第二节 现代民族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5

第三节 开展现代民族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9

第一章 现代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和功能 12

第一节 现代民族学研究的对象 12

一、民族学研究的对象是民族 12

二、现代民族学研究的重点是民族问题 13

三、现代民族学应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研究 18

第二节 现代民族学研究的任务 20

一、现代民族学研究的总任务 20

二、现代民族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21

三、现代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23

第三节 现代民族学研究的作用和功能 28

一、现代民族学研究的作用 28

二、现代民族学的社会功能 31

第二章 民族学的基本特点和体系 33

第一节 民族的基本概念 33

一、民族和民族共同体 33

二、民族概念在中国史书中的记载与发展 34

三、民族概念在国外史料中的记载与发展 34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民族概念的研究 35

第二节 民族学的基本特征 36

一、民族学研究的整体性 36

二、民族学研究的广泛性 37

三、民族学研究的综合性 43

四、民族学研究的开放性 44

五、民族学研究的实用性 45

第三节 现代民族学研究的创新体系 46

一、基础知识研究 47

二、基础理论研究 48

三、应用性研究 49

四、开发性研究 49

第三章 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1

第一节 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 51

一、民族学与人类学的不同特点 51

二、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紧密关系 55

第二节 民族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59

一、民族学是从历史学中发展独立出来的学科 59

二、民族学与历史学研究结合是中国民族学研究的重要特点 60

三、民族史学仍是现代民族学研究的一部分 63

第三节 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63

一、民族学与社会学是两门联系密切的社会科学 63

二、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64

三、新时期应加强民族社会学研究 65

第四节 民族学与文化学的关系 67

一、民族学与文化学是相互联系和有区别的两门学科 67

二、民族文化是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68

三、新时期应加强民族文化学的研究 69

第四章 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71

第一节 西方民族学的形成 71

一、民族学资料的积累 71

二、民族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72

三、民族学形成的社会根源 73

四、民族学形成的思想根源 73

第二节 西方民族学的发展 75

一、民族学的进化—历史范式 76

二、民族学的结构—功能范式 81

三、民族学的阐释—反思范式 8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建立和发展 86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奠基者 87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实践与发展 91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民族学的影响 96

一、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民族学影响的主要方面 96

二、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民族学影响的主要形式 98

第五节 中国民族学的形成和发展 99

一、中国民族学史料的积累 99

二、民族学在中国的传播 100

三、1949年以后民族学在中国的发展 101

四、当代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成就 103

第五章 民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108

第一节 民族的起源 108

一、民族起源的认识和研究 108

二、民族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110

三、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112

第二节 民族的演变 113

一、民族过程 113

二、民族发展 122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 125

一、民族融合及其特点 125

二、民族消亡的历史条件 127

第六章 民族语言文字及其发展趋势 128

第一节 民族与语言文字的发展和变化 128

一、语言文字历史轨迹的第一阶段 128

二、语言文字历史轨迹的第二阶段 130

三、语言文字历史轨迹的第三阶段 131

第二节 语言民族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 132

一、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 132

二、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136

三、语言民族学发展趋势与前景 137

第三节 双语现象和双语的研究 140

一、“双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双语研究的兴起 140

二、双语人、双语概念和双语类型的划分 14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双语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43

第七章 民族与种族和族群的关系 146

第一节 民族与种族的关系 147

一、民族的形成 147

二、种族 148

三、民族和种族的关系 151

第二节 民族与族群的关系 152

一、“族群”的概念 152

二、对“族群”概念的不同理解 154

三、民族与族群的关系 157

第八章 民族文化的结构和特点 160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结构 160

一、民族文化的组织结构 160

二、民族文化的形态结构 163

第二节 民族文化的特点 176

一、民族文化具有整体性 176

二、民族文化具有适应性 176

三、民族文化具有传承性 177

四、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178

五、民族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和谐性 179

第九章 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 180

第一节 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80

一、何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80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185

第二节 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187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 187

二、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实践的基础 187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189

第三节 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调适 190

一、现代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190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调适 192

三、民族成员要努力做到“文化自觉” 198

第十章 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 201

第一节 民族意识 201

一、民族意识的界定 201

二、民族意识与族群意识、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204

三、民族意识的产生、特征及社会功能 208

第二节 民族精神 213

一、民族精神的界定 213

二、民族精神与民族精神现象 216

三、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 217

四、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 217

五、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18

六、传统民族精神与现代民族精神 220

第十一章 民族识别与民族识别意义 222

第一节 民族识别及其理论依据 222

一、民族与民族识别 222

二、民族识别的依据和标准 225

第二节 中国民族识别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230

一、民族识别的成就和过程 230

二、民族识别中的问题 234

第三节 中国民族识别的意义 237

一、民族识别的政治意义 237

二、民族识别的国际意义 237

三、民族识别为民族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238

四、民族识别促进了中国民族学学科队伍的建设 238

五、民族识别工作促进民族学理论的发展 239

第四节 中国与国外民族识别之比较 240

一、前苏联的民族识别 240

二、越南的民族识别 240

三、老挝的民族识别 241

第十二章 民族问题及处理民族问题的对策 243

第一节 民族问题及其基本理论 243

一、民族问题的概念 243

二、民族问题的特点 247

三、民族问题的解决方式 249

第二节 当代我国民族问题及处理对策 255

一、我国的民族问题 255

二、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 259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261

第三节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及处理对策 264

一、当代世界民族问题 264

二、当代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理论 270

三、当代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 273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和民族经济 279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 279

一、区域的概念与划分 280

二、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281

第二节 民族经济学与民族经济 282

一、民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283

二、民族经济学的指导意义 284

三、民族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性 285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的关系 288

一、民族经济概念的界定 288

二、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290

第四节 当代民族经济发展的背景 290

一、经济全球化 290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291

三、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 292

第五节 当代民族经济发展的问题 293

一、民族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293

二、民族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参与方式 294

三、民族经济共同体的社会经济地位 295

四、保障各民族共同体的经济利益 296

第十四章 跨界民族的基本特点 298

第一节 关于跨界民族的界定与分类 298

一、什么是跨界民族 298

二、关于“跨界民族”的分类 301

第二节 中国跨界民族现状及其区位特点 305

一、中国跨界民族的现状及其特点 305

二、关于我国跨界民族的几点思考 307

第三节 研究跨界民族的现实意义 308

第十五章 中国民族基本知识 315

第一节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15

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315

二、中华民族人口的构成 316

三、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318

四、中华民族的经济生活 320

五、中华民族的文学与艺术 321

六、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323

第二节 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民族关系 324

一、秦汉以前的民族关系 324

二、秦汉以后至鸦片战争前的民族关系 325

三、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民族关系 327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民族关系 328

一、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328

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329

三、改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途径 330

第十六章 世界民族基本知识 332

第一节 世界民族概况 332

一、世界民族人口概说 332

二、世界各大洲民族的分布 335

第二节 世界民族的语言 340

一、亚洲各民族的主要语言 340

二、非洲各民族的主要语言 342

三、欧洲各民族的主要语言 344

四、美洲各民族的主要语言 346

五、大洋洲各民族的主要语言 347

第三节 当前世界民族研究的主要内容 348

一、世界民族研究的地区分类 349

二、世界民族研究的主要方面 351

第二篇 民族学视野中的文化体系(上) 355

第十七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生态文化 355

第一节 学科史回顾 356

一、环境决定论 356

二、环境可能论与生态文化学 357

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62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 364

一、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 365

二、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 369

三、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 370

第十八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生产文化 374

第一节 生产民俗文化 374

一、物质文化中的生产文化 374

二、生产民俗文化的概念 375

三、生产民俗文化的内容 375

四、生产民俗文化的特点 376

第二节 农作生产民俗文化 378

第三节 畜牧、渔猎生产民俗文化 380

第四节 林业生产与狩猎生产民俗文化 382

第五节 民间工艺生产民俗文化 385

第六节 生产民俗文化与现代化 387

一、生产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87

二、生产民俗文化发展的对策 389

第十九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交通运输文化 392

第一节 各种类型的道路 392

一、陆路交通及其嬗变 392

二、中国的水路与运河 393

三、桥梁的崛起 394

第二节 传统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 395

一、人力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 395

二、畜力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 396

三、水上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 397

第三节 传统交通运输的组织和习俗 399

一、传统交通运输组织 399

二、传统交通运输中的习俗 400

第四节 我国各民族传统交通运输 401

第五节 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 408

第二十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饮食文化 410

第一节 饮食民俗文化 410

一、饮食文化的概念与民族饮食文化 410

二、饮食文化的形成 410

三、饮食民俗文化的内容 412

四、饮食民俗文化的特点 412

第二节 食俗文化 414

一、日常生活食俗文化 414

二、岁时节日食俗文化 414

三、人生礼仪食俗文化 415

四、宗教信仰食俗文化 416

五、食规与嗜食 417

第三节 酒俗文化 418

一、酒的起源与发展 418

二、酒俗文化面面观 419

三、酒与中华文化 421

第四节 中国的茶俗文化 423

一、茶俗文化的发展概况 423

二、中国茶俗文化 424

第五节 饮食民俗文化与现代化 426

第二十一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服饰文化 429

第一节 服饰与社会生产力 429

一、服饰发展简史 429

二、服饰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432

第二节 服饰与社会角色 433

一、性别与年龄角色的标志 433

二、服饰是社会等级的标志 434

三、宗教门派与宗教角色的符号 435

四、职业角色的标记 436

第三节 服饰与社会管理 437

一、服饰是一种民俗事象 437

二、服饰惯制的形成 439

三、服饰的社会管理功能 440

第四节 服饰的文化变迁 442

一、服饰变迁的社会文化基础 442

二、服饰变迁的趋向 444

三、服饰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446

第二十二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居住文化 448

第一节 居住民俗文化 448

一、居住文化的概念与类型 448

二、居住文化的形成 449

三、居住民俗文化的内容 449

四、居住民俗文化的特点 450

第二节 民居建筑的类型 451

第三节 建房民俗文化 454

第四节 住房设施和布局民俗及其理论 456

第五节 居住信仰民俗文化 458

第六节 居住生活的现代化、民族化 461

第二十三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身体文化 465

第一节 自然身体 466

一、身体构造 467

二、身体与认知 469

第二节 社会身体 471

一、身体的社会隐喻 472

二、文身的功能 473

第三节 象征身体 475

一、从身体到心灵 476

二、身体、容器与世界 476

三、月经污染和禁忌 478

第四节 身体政治 479

一、身体的等级 480

二、美德的展露 481

第二十四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影视文化 483

第一节 影视民族学学科界定及其内涵 483

一、有关影视民族学的定义 483

二、影视民族学的特征与原则 485

三、影视民族学的目的、功能 486

四、影视民族学的方法论 487

第二节 中国民族志电影与影视民族学 488

一、拍摄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历史背景由来 488

二、不断拓展与完善中的影视民族学 490

三、频繁走向国际影坛的中国影视片 494

四、有关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 495

第二十五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 498

第一节 民族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 498

一、民族旅游文化的内容 498

二、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 499

三、民族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 500

第二节 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501

一、相关文化人类学理论 502

二、旅游对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502

三、民族文化旅游的真实性与商品化 504

第三节 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 505

一、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原则 505

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步骤 506

三、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形式及开发现状 507

第四节 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促进民族发展繁荣 512

一、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大力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512

二、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发展民族旅游业 512

三、结合民族文化特点,推出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513

四、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民族旅游业 514

第二十六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艺术文化 516

第一节 艺术门类及其选项简述 516

一、常见的艺术分类系统 516

二、分类系统简析 519

第二节 艺术的起源与形成 521

一、文艺界的5大源头论 521

二、美术起源论 523

三、音乐舞蹈起源说 523

四、戏剧艺术起源论 524

第三节 艺术的基本特征 525

一、民间文艺的基本特征 525

二、音乐舞蹈的主要特征 527

三、美术的基本特征 528

四、戏剧的艺术特征 528

第四节 艺术的发展及其新趋势 530

一、音乐的发展 530

二、美术内容和风格的嬗变 531

三、舞蹈发展的趋势 532

四、民间文学艺术的现代化趋势 533

第二十七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人生礼仪文化 536

第一节 人生礼仪的性质和功能 536

一、人生礼仪的性质 536

二、人生礼仪的形成 537

三、人生礼仪的功能 538

第二节 人生礼仪的类别及其形式 542

一、西方学者分类法 542

二、中国习惯分类法 543

第三节 人生礼仪的变革与更新 547

一、早期易俗举动 548

二、近古时期改革措施 550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行动 552

第二十八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岁时节庆文化 554

第一节 岁时节庆类型和表现 554

一、祭祀性节日 555

二、农事性节日 556

三、纪念性节日 558

四、社交游乐性节日 558

五、喜庆性节日 559

第二节 岁时习俗的文化内涵 560

一、节日来历的传说 560

二、祖先业绩的演义和民族理念的传扬 562

三、民族歌舞的盛会和民族工艺的展示 563

四、历代节日诗文的文化价值 565

第三节 岁时节庆活动的意义及发展 567

一、节日仪式中歌舞活动的内涵 567

二、大地与自然物的人格化 568

三、从传统神灵观念到现代效益意识 569

第二十九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体育文化 571

第一节 体育与体育文化 571

一、体育概念的现代流变 571

二、体育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574

第二节 世界民族体育文化概观 578

一、竞技表演类体育文化 578

二、休闲娱乐类体育文化 579

三、养生保健类体育文化 580

四、民俗仪式类体育文化 581

第三节 几个体育文化问题的探讨 583

一、现代奥林匹克与体育全球化 583

二、东方体育对西方体育的影响 585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边缘化问题研究 587

第三篇 民族学视野中的文化体系(下) 593

第三十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教育文化 593

第一节 民族学、人类学关于教育的研究 593

第二节 民族传统教育文化 597

一、家庭教育 597

二、族群与社区教育 600

三、宗教教育 605

第三节 多元文化教育与双语教育 607

一、多元文化教育 607

二、双语教育 610

第三十一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医药文化 614

第一节 对文化与疾病研究的学科溯源 615

第二节 民族学视野中的疾病体系 619

一、病因理论 620

二、治疗过程 623

三、养生保健理论 623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 625

一、藏医药学 625

二、蒙医药学 626

三、维吾尔医药学 626

四、傣医药学 627

五、壮医药学 628

第三十二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法律文化 629

第一节 法律、文化和法律文化 630

一、“非国家的”的法律观 630

二、文化与法律文化 633

第二节 法律文化的相对观 638

一、中西方法律文化的相对观 639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的相对观 641

三、主流法律文化与非主流法律文化的相对观 642

第三节 建设和谐统一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644

第三十三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 648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文化 649

一、政治的定义 649

二、政治文化的概念 650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多元性 651

第三节 政治文化对民族政治的作用 653

一、影响民族政治的发展 654

二、影响民族政治舆论 654

三、影响民族成员的政治行为 655

第四节 政治文化与民族问题 656

一、政治文化与民族的凝聚力 656

二、政治文化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657

三、政治文化与族际关系 659

第三十四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伦理文化 661

第一节 民族伦理学与伦理学、民族学 661

一、民族伦理学与民族学、伦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661

二、民族学、人类学对伦理文化的研究 662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文化 664

一、中国不同地区少数民族伦理文化呈现的不同类型 664

二、中国各少数民族伦理文化受汉民族伦理文化影响较深 666

三、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文化的主要内容 667

第三节 民族伦理文化交流的原则 673

一、平等原则 674

二、尊重原则 675

三、包容原则 676

四、共生原则 677

第三十五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婚姻文化 680

第一节 婚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680

一、从群婚到对偶婚 680

二、从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制 681

三、母系社会的遗风 682

四、姑表婚制及其特点 683

第二节 新旧时代的多种婚姻形式 684

一、几种被迫性质的婚姻 684

二、新旧不同的婚娶方式 686

第三节 婚姻习俗的变化发展 689

一、婚恋方式的演变 689

二、择偶条件和方式的改变 690

三、婚礼仪式的改变 690

四、偶居生活习俗的改变 691

五、离异和丧偶观念的改变 693

第四节 现代社会婚姻及其发展趋势 694

一、不同内涵的一夫一妻 694

二、夫妻共建家业 695

三、几种发展变化的趋势 696

第三十六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家庭与亲属制度文化 698

第一节 家庭成员结构分析 698

一、两大系统关系纽带 699

二、多代同堂观念的淡化 700

三、老者随居对象的选择 701

第二节 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世袭特征 702

一、家庭成员的关系 702

二、半血缘和其他家属关系 703

三、家庭世袭地位的传承 704

四、家务和家产的处理 704

第三节 家庭传教习俗 705

一、家谱的建立 705

二、家风的传承 706

三、家教与家法 707

四、家庆与族庆 708

五、家祭与族祭 708

六、家讳和禁忌 709

第四节 亲属和亲属称谓 710

一、亲属的构成 710

二、血缘亲属 711

三、姻缘亲属 712

四、亲属的称谓 712

第三十七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社会性别文化 718

第一节 社会性别与文化 718

一、性与社会性别 718

二、文化的特征 719

三、社会性别与文化濡化 720

第二节 不同生计类型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 721

第三节 社会性别与人类婚姻家庭、亲属制度文化 724

一、人类社会的父系、母系制 724

二、母权制社会的基本特征 726

三、人类婚姻形态和家庭类型 728

第四节 社会性别与语言文化 732

第五节 社会性别与宗教文化 734

一、跨越世界三大宗教的性别形象 736

二、宗教教义中的性别观 738

三、男性/女性宗教实践者 740

第三十八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博物馆文化 744

第一节 博物馆和民族学的互动 745

一、西方民族学博物馆的建立与贡献 745

二、中国民族学博物馆的建设实践 749

第二节 当代民族学博物馆的文化建设 754

一、民族学本土化与民族学博物馆的社区化 754

二、从民族学博物馆到生态博物馆 757

第三十九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科技文化 762

第一节 民族学视野中的科技文化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762

一、民族学视野中的科技文化内涵 762

二、民族学视野中的科技文化构成要素 763

第二节 民族学视野中的科技文化特征 772

一、地域性 772

二、民族性 773

三、共享性 774

四、合理性 775

五、传承性 775

第三节 科技文化的民族学研究 776

一、社会文化进步标志论 776

二、社会文化进步动力论 777

第四十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巫术与宗教文化 780

第一节 巫术与民族传统文化 780

一、巫术和巫师 781

二、巫术在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785

第二节 民族宗教文化 786

一、宗教组织和宗教职业者 787

二、宗教与民俗的关系 791

第三节 现代社会中的宗教 792

一、现代宗教的特点 792

二、我国宗教存在的条件和作用 793

三、对现代中国宗教发展趋势的展望 796

参考文献 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