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故乡与童年 2
风土人情 2
家世 5
长兄施成熙 10
童年趣事 14
第二章 国难当头的中学生活 18
启秀初中 18
南通中学 20
地理学的启蒙老师 23
地理学兴趣的萌芽 25
第三章 抗战漂泊中的浙江大学 30
短暂的宁静 30
军事委员会青年战地服务团 33
从泰和到宜山 35
遵义的日子—大学生阶段 36
遵义的日子—研究生阶段 47
几位师长 54
毕业后的选择 62
第四章 中国地理研究所 66
初到地理所 68
成都平原和岷江峡谷考察 71
长江三峡水库淹没损失调查 73
侧重区域研究 79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地理研究 82
第五章 参加革命 86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86
加入中国共产党 91
地下党的情报工作 95
黎明前后的南京科学界 99
第六章 中国科学院的早期岁月 108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108
创办《地理知识》 118
编撰《中华地理志》 125
中国地理学会的重组 128
第七章 学部工作 132
生物学地学部副学术秘书 132
参与制定十二年远景规划 139
编制《中国自然区划》 145
苏联专家 149
第八章 开创中国冰川事业 156
组建冰川考察队 156
“大跃进”年代:向冰川要水 158
研究所的分分合合 176
青藏川藏公路线和希夏邦马峰考察 189
参加“北京科学讨论会” 199
第九章 “文革”十年 208
受到冲击 208
恢复工作 213
冰川室主任 219
考察巴托拉冰川 224
第十章 全国科学大会前后 238
主持编制地学学科规划 239
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245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 247
第十一章 重返领导岗位 252
当选地学部副主任 252
研究所所长 258
第十二章 科学家的责任 274
中国冰川冻土学会 274
国际交流 275
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 283
第十三章 纪念竺老、学习竺老 288
与竺老的交往 288
《竺可桢文集》等著作的编辑出版 291
竺可桢研究会和《竺可桢传》 296
《竺可桢全集》 299
第十四章 晚年学术研究 304
乌鲁木齐河水资源若干问题研究 305
气候与海平面变化与自然灾害趋势研究 309
青藏高原新生代晚期环境变化研究 313
集成创新 316
第十五章 家庭 326
妻子和儿女 326
兰州的生活 333
回到南京 338
编写家谱 339
第十六章 答问录 342
中国东部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 342
荣誉与责任 356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367
养生之道 371
今后的打算 374
附录 379
施雅风生平简表 380
施雅风主要著作目录 384
人名索引 389
后记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