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3
第二章 腧穴的概念与命名 5
一、腧穴的概念 5
二、腧穴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关系 5
三、腧穴的命名 7
四、腧穴的分类 9
第三章 腧穴定位的方法 14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5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17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19
四、简便取穴定位法 21
第四章 腧穴的作用 22
一、输注气血 22
二、反映病证 23
三、协助诊断 23
四、防治疾病 24
第五章 腧穴的主治规律 26
一、腧穴主治的普遍性 26
二、腧穴主治的特殊性 28
第六章 特定穴的分类 37
一、五输穴 37
二、原穴 40
三、络穴 42
四、背俞穴 43
五、募穴 44
六、郄穴 45
七、八会穴 46
八、下合穴 47
九、八脉交会穴 48
十、交会穴 51
第七章 十四经脉与腧穴 58
一、任脉 58
二、督脉 61
三、手太阴肺经 65
四、手少阴心经 67
五、手厥阴心包经 69
六、手阳明大肠经 70
七、手太阳小肠经 73
八、手少阳三焦经 77
九、足阳明胃经 80
十、足太阳膀胱经 87
十一、足少阳胆经 94
十二、足太阴脾经 101
十三、足少阴肾经 104
十四、足厥阴肝经 108
第八章 经外奇穴 111
第九章 腧穴的特异性研究 118
一、腧穴的形态结构特异性 118
二、腧穴的生物物理特异性 119
三、腧穴的病理反应特异性 121
四、腧穴的刺激效应特异性 122
下篇 各论 129
第十章 解表类 129
第十一章 清热类 136
第一节 清热泻火类 136
一、清心热类 137
二、清肺热类 140
三、清肝胆热类 143
四、清胃肠热类 151
五、清三焦热类 160
第二节 清热解毒类 164
第三节 清热利湿类 169
第十二章 化痰止咳平喘类 176
第一节 化痰类 177
第二节 止咳平喘类 180
第十三章 理气类 186
第一节 理肺气类 186
第二节 理脾气类 196
第三节 理肝气类 205
第十四章 理血类 216
第一节 止血类 216
第二节 活血类 219
一、活血化瘀类 220
二、活血调经类 223
第十五章 利水渗湿类 230
第十六章 利湿退黄类 238
第十七章 祛风通络类 242
第一节 祛风湿类 242
第二节 疏散外风类 248
第三节 通经络类 251
第十八章 平肝熄风类 270
第十九章 开窍类 276
第一节 开窍醒神类 276
第二节 清热开窍类 281
第二十章 消食类 287
第二十一章 补益类 290
第一节 补益气血类 290
第二节 补阴类 298
第三节 补阳类 304
第二十二章 收涩类 309
第二十三章 安神类 313
第一节 镇静安神类 313
第二节 宁心安神类 317
第二十四章 利窍类 326
第一节 利目类 326
第二节 利鼻类 335
第三节 利耳类 338
第四节 利口舌咽喉类 341
第二十五章 温里类 344
第二十六章 泻下通便类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