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斌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7120647
  • 页数:317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在第五版基础上突出了常见病、多发病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进一步简化发病机制等的描述。

绪论 1

一、病理学及其任务 1

二、病理学的内容 1

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

五、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3

第一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5

一、健康的概念 5

二、疾病的概念 5

三、亚健康的概念 5

第二节 病因学 6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6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7

第三节 发病学 8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8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9

第四节 疾病转归 10

一、完全康复 10

二、不完全康复 10

三、死亡 10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失衡 12

第一节 脱水和水中毒 12

一、脱水 12

二、水中毒 15

第二节 水肿 15

一、水肿的发病机制 15

二、水肿的特点 17

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18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18

一、低钾血症 18

二、高钾血症 20

第四节 酸碱失衡 20

一、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21

二、酸碱失衡的分类及常用检测指标 22

三、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23

四、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29

第三章 缺氧 30

第一节 临床常用血氧指标 30

一、血氧分压 30

二、血氧容量 30

三、血氧含量 30

四、血氧饱和度 31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31

一、低张性缺氧 31

二、血液性缺氧 32

三、循环性缺氧 33

四、组织性缺氧 33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34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34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35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36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37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37

第四节 氧疗和氧中毒 39

一、氧疗 39

二、氧中毒 39

第四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40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40

一、萎缩 40

二、肥大和增生 41

三、化生 43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43

一、损伤的原因 44

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 44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52

一、再生 52

二、纤维性修复 55

三、创伤愈合 56

第五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60

第一节 出血 60

一、病因 60

二、病理变化 61

三、后果 61

第二节 充血和淤血 61

一、充血 61

二、淤血 62

第三节 血栓形成 64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64

二、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66

三、血栓的结局 67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68

第四节 栓塞 69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69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69

第五节 梗死 71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72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变 72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结局 74

第六章 炎症 75

第一节 概述 75

一、概念 75

二、炎症的原因 75

三、炎症介质 76

四、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77

五、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77

六、炎症的临床类型 78

第二节 急性炎症 79

一、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 79

二、急性渗出性炎症的类型 83

三、急性炎症的结局 86

第三节 慢性炎症 87

一、一般慢性炎症 87

二、肉芽肿性炎 87

第七章 发热 89

第一节 概念 89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89

一、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 90

二、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90

第三节 发热时代谢与功能的变化 92

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 92

二、循环系统功能变化 93

三、消化功能的变化 93

四、物质代谢的变化 93

五、呼吸功能的变化 93

六、免疫系统的变化 93

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治疗原则 94

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94

二、治疗原则 94

三、常用的解热措施 95

第八章 休克 96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96

一、休克的原因 96

二、休克的分类 97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 97

一、休克代偿期 97

二、休克进展期 99

三、休克难治期 100

第三节 休克的发生机制 102

一、神经-体液机制 102

二、组织-细胞机制 103

第四节 休克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 104

一、肺功能的变化 104

二、肾功能的变化 104

三、心功能的变化 104

四、脑功能障碍 105

五、消化道和肝功能障碍 105

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05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105

一、病因学防治 105

二、发病学治疗 106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07

第一节 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07

一、正常的凝血和抗凝血机制 107

二、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08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09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109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109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109

四、微循环障碍 110

五、其他因素 110

第三节 DIC分期和分型 110

一、DIC的分期 110

二、DIC的分型 110

第四节 DIC的临床表现 111

一、出血 111

二、器官功能障碍 111

三、休克 112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12

第五节 DIC的防治原则 113

一、防治原发病 113

二、改善微循环 113

三、重建凝血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113

四、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113

第十章 肿瘤 114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114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 115

一、肿瘤的组织形态 115

二、肿瘤的大体形态 116

第三节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117

一、肿瘤的分化 117

二、肿瘤的异型性 117

三、肿瘤的分级 118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118

一、肿瘤的生长 118

二、肿瘤的扩散 120

三、肿瘤的分期 123

第五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124

一、肿瘤的命名 124

二、肿瘤的分类 124

第六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和良恶性的鉴别 126

一、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26

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127

第七节 癌前疾病及其相关病变 128

一、癌前疾病 128

二、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及上皮内瘤变 129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0

一、肿瘤的病因 130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 132

第九节 常见肿瘤举例 134

一、上皮性肿瘤 134

二、间叶组织肿瘤 136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139

四、其他肿瘤 140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43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14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3

二、基本病理变化 145

三、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 147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49

一、心绞痛 149

二、心肌梗死 149

三、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151

四、冠状动脉性猝死 151

第三节 高血压病 15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52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152

第四节 风湿病 15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55

二、病理变化 155

第五节 心脏感染性疾病 158

一、感染性心内膜炎 158

二、病毒性心肌炎 159

三、感染性心包炎 160

第六节 心瓣膜病 160

一、二尖瓣狭窄 161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161

三、主动脉瓣狭窄 162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62

第七节 心肌病 162

一、扩张性心肌病 162

二、肥厚性心肌病 163

三、限制性心肌病 163

第八节 心功能不全 163

一、病因、诱因与分类 164

二、机体的代偿反应 165

三、发病机制 168

四、临床表现 170

五、防治原则 172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174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74

一、慢性支气管炎 174

二、支气管哮喘 176

三、支气管扩张症 176

四、肺气肿 177

第二节 肺炎 179

一、细菌性肺炎 179

二、病毒性肺炎 182

三、支原体肺炎 183

第三节 肺硅沉着症 18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84

二、病理变化 184

三、并发症 184

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8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85

二、病理变化 185

三、临床病理联系 186

第五节 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186

一、肺癌 186

二、肺转移性肿瘤 188

三、鼻咽癌 189

第六节 呼吸功能不全 19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91

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94

三、防治原则 197

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198

第一节 慢性胃炎 198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98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198

第二节 溃疡病 19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99

二、病理变化 200

三、临床病理联系 201

四、结局及并发症 201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202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02

二、基本病理变化 203

三、临床病理类型 203

第四节 酒精性肝病 20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06

二、病理变化 206

三、临床病理联系 207

第五节 肝硬化 207

一、门脉性肝硬化 207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210

第六节 胆囊炎与胆石症 210

一、胆囊炎 210

二、胆石症 211

第七节 胰腺炎 212

一、急性胰腺炎 212

二、慢性胰腺炎 213

第八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213

一、食管癌 213

二、胃癌 215

三、大肠癌 217

四、原发性肝癌 219

第九节 肝性脑病 221

一、病因与分类 221

二、发病机制 222

三、诱发因素 226

四、防治原则 226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228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22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29

二、基本病理变化 231

三、临床病理联系 232

四、常见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233

第二节 泌尿系统感染 238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38

二、常见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 238

第三节 尿石症 241

一、类型 241

二、原因及发生机制 241

三、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42

第四节 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242

一、肾细胞癌 242

二、肾母细胞瘤 244

三、膀胱癌 244

第五节 肾功能不全 245

一、急性肾衰竭 246

二、慢性肾衰竭 249

三、尿毒症 252

第十五章 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 254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254

一、慢性子宫颈炎 254

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 255

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 256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256

二、子宫内膜增生症 257

三、子宫内膜腺癌 257

四、子宫平滑肌瘤 258

第三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 259

一、葡萄胎 259

二、侵蚀性葡萄胎 260

三、绒毛膜癌 261

第四节 卵巢上皮性肿瘤 262

一、浆液性肿瘤 262

二、黏液性肿瘤 263

第五节 乳腺疾病 264

一、乳腺增生症 264

二、乳腺纤维腺瘤 264

三、乳腺癌 264

第六节 前列腺疾病 266

一、前列腺增生症 266

二、前列腺癌 267

第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268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 268

一、慢性甲状腺炎 268

二、甲状腺肿 269

三、甲状腺肿瘤 271

第二节 糖尿病 27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72

二、病理变化 273

三、临床病理联系 274

第十七章 传染病 275

第一节 结核病 27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75

二、基本病理变化 276

三、转归 277

四、类型和病理变化 278

第二节 伤寒 28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83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84

三、结局及并发症 286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28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86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86

第四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287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87

二、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88

三、结局及并发症 288

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病 288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88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88

三、结局及并发症 289

第六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8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89

二、病理变化 289

三、临床病理联系 290

四、结局和后遗症 291

第七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291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91

二、病理变化 291

三、临床病理联系 292

四、结局和后遗症 293

第八节 其他重要的病毒性传染病 293

一、狂犬病 293

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294

三、人禽流感 295

四、手足口病 296

第九节 常见性传播疾病 296

一、淋病 297

二、尖锐湿疣 297

三、梅毒 298

四、艾滋病 299

第十八章 寄生虫病 302

第一节 血吸虫病 302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 302

二、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 302

三、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后果 304

第二节 阿米巴病 304

一、肠阿米巴病 304

二、肠外阿米巴病 305

第三节 并殖吸虫病 305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 306

二、主要病变及临床表现 306

参考文献 307

中英文对照索引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