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况与历史 1
第一节 石头坡村撒拉族的基本情况 1
第二节 石头坡村撒拉族的历史梗概 4
一、撒拉族先民举族东迁 4
二、石头坡村的隶属关系 7
三、石头坡村历史上的政治斗争 9
四、民国年间的石头坡村 11
第三节 石头坡村撒拉族的文化特征 14
第二章 生态环境 20
第一节 基本状况 20
一、地理环境 20
二、气候状况 21
三、物产种类 23
四、自然灾害 24
五、土地资源 25
六、水资源 26
七、动物资源 28
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演变与现状 29
第三章 人口 34
第一节 人口变动情况 34
一、人口变动的趋势 34
二、人口变动的特征 37
第二节 人口的自然状况 38
一、人口的性别状况 38
二、人口的年龄状况 40
三、人口的民族构成 43
四、人口的婚姻状况 45
五、人口的预期寿命 46
第三节 人口的素质状况 47
一、人口的身体状况 47
二、人口的文化素质 51
三、人口的其他素质 53
第四节 人口的行业与职业结构 54
一、人口的行业状况 55
二、人口的职业状况 55
三、人口不在业状况 56
第五节 人口的生育状况 58
一、育龄妇女生育状况 58
二、年度内出生婴儿情况 61
三、老年妇女既往生育史 64
四、初产妇的生育年龄 68
五、结束生育的年龄 69
第六节 人口的死亡状况 70
一、年度内人口死亡状况 71
二、家庭既往生育存活情况 74
第七节 人口的迁移流动状况 75
一、常住人口状况 75
二、人口迁出状况 79
三、人口迁入状况 85
四、人口流入状况 90
五、人口流出状况 91
六、区内人口流动 92
第八节 计划生育情况 92
一、区内计划生育政策及规定 93
二、妇女节育年龄及节育方式 94
三、计划内、计划外生育状况 100
四、历年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情况 102
五、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103
六、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7
七、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专访 109
第四章 经济 111
第一节 土地和粮食作物种植 111
一、土地占有情况 111
二、粮食种植面积 114
三、粮食种植技术 116
四、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18
第二节 园艺业和畜牧业 120
一、园艺业 120
二、畜牧业 122
第三节 商业贸易 123
一、虫草生意 123
二、牛羊肉生意 130
第四节 运输业和采矿业 133
一、运输业 133
二、采矿业 136
第五节 其他行业 138
一、外出打工 138
二、开办饭馆 140
三、搞建筑业 141
四、其他 142
第六节 收支状况 144
一、收入情况 144
二、支出情况 145
第五章 政治法律 150
第一节 社会政治的历史回顾 151
一、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151
二、历史上的政治斗争 152
三、新中国时期的社会政治 153
第二节 村寨的社会组织 154
一、家族组织——阿格乃 155
二、宗族组织——孔木散 156
三、村级行政建制的情况 157
第三节 社会交往与社会保障 162
一、亲戚朋友之间的交往 162
二、邻里之间的社会交往 163
三、各族之间的社会交往 165
四、石头坡村的社会保障 165
第四节 村建工作与发展前景 167
一、村寨的管理制度 167
二、村寨实际问题的解决 170
三、石头坡村的远景规划 171
第五节 传统禁忌与习惯法 172
一、传统的禁忌 172
二、传统习惯法 176
三、习惯法的演变 181
第六节 现代法律制度的实施 183
一、传统法规的特征 184
二、村民的法律意识 185
三、民间争议的解决 187
第六章 婚姻 189
第一节 婚姻制度 189
一、传统婚姻制度的特征 189
二、传统婚姻制度的变迁 191
三、现行婚姻制度的基本特征 194
第二节 通婚规则 195
一、乱伦禁忌的规定 195
二、婚姻缔结的限制 195
三、通婚规则的变化 196
第三节 择偶方式 198
一、择偶标准 198
二、父母包办 199
三、自由恋爱 200
第四节 婚配条件 201
一、婚配条件的变化 201
二、入赘婚的情况 202
三、转房婚的情况 202
第五节 婚姻的成立 203
一、结婚年龄的变化 203
二、结婚登记的情况 205
三、婚姻关系的认定 206
四、对再婚的看法 207
五、对独身的看法 208
第六节 订婚过程 209
一、选媒人 209
二、送定茶 211
三、送彩礼 213
四、备嫁妆 216
第七节 结婚仪式 217
一、婚礼仪式的变化 217
二、接新娘的过程 217
三、婚事中的支出情况 220
四、婚礼中的礼物交换 222
五、婚礼中的娱乐活动 223
六、婚礼中的宗教活动 225
第八节 婚后生活方式 225
一、婚后居住模式 225
二、婚后礼仪习俗 227
第九节 族际通婚 228
一、族际通婚的对象 228
二、族际通婚的原因 229
三、族际通婚的规模 229
四、族际通婚的影响 230
第十节 婚姻的解除 231
一、离婚的状况 231
二、离婚的原因 231
三、离婚的方式 232
四、家产的分割 234
五、离婚的影响 234
六、再婚的状况 235
第七章 家庭 238
第一节 家庭制度与亲属关系 239
一、家庭制度的特征 239
二、亲属关系的特征 240
第二节 家庭结构变迁 241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 241
二、核心家庭 242
三、扩大家庭 243
四、联合家庭 244
五、单亲家庭 245
六、其他家庭 246
第三节 家庭人际关系 248
一、丈夫与妻子的关系 249
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251
三、舅家与外甥的关系 252
四、长辈与晚辈的关系 253
五、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54
第四节 家庭功能的变迁 256
一、生产功能 256
二、教育功能 257
三、消费功能 258
四、婚姻功能 259
五、生育功能 259
六、赡养功能 260
七、娱乐功能 260
第五节 家庭中的性别角色 261
一、家庭中的性别结构 261
二、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262
三、男女在家庭中的分工 262
四、家庭性别角色的变化 263
第六节 家庭规模的变化 264
一、石头坡村总户数 264
二、家庭平均人口数 265
三、家庭规模的变化 266
第七节 家庭的生育模式 267
一、传统的生育习俗 267
二、生男生女的选择 269
三、多生少生的选择 270
四、生与不生的选择 271
第八节 家庭社会化模式 271
一、生活常识的传承 272
二、劳动技能的训练 273
三、道德伦理的规训 273
四、婚育知识的传授 274
第九节 家庭财产的继承 275
一、分家的原因 275
二、家产的分割 276
三、财产的继承 276
四、老人的赡养 277
第十节 家庭的未来 277
第八章 民间文学 280
第一节 民间神话与传说 280
一、民间神话 281
二、民间传说 281
第二节 民间故事 283
一、爱情故事 283
二、鬼怪故事 289
三、生活故事 295
四、童话故事 297
五、趣味故事 299
第三节 民间歌谣 301
一、仪式歌 301
二、劳动歌 308
三、情歌 309
四、儿歌 310
第四节 民间谚语、谜语 312
一、谚语 312
二、谜语 315
第九章 风俗习惯 317
第一节 日常生活习俗 317
一、饮食习俗 317
二、服饰习俗 329
三、居住习俗 334
第二节 人生礼仪习俗 338
一、诞生礼 338
二、成年礼 345
三、丧葬习俗 346
第三节 节庆风俗 349
一、尔德节 349
二、古尔邦节 349
三、圣纪节 350
第四节 娱乐方式 351
一、民间乐器 351
二、竞技类体育项目 352
三、游戏类运动项目 354
四、休闲生活方式 356
第十章 教育 358
第一节 经堂教育 359
一、经堂教育的学制 359
二、经堂教育的内容 361
三、经堂教育的特点 362
四、经堂教育的作用 364
第二节 小学教育 365
一、小学教育的历史回顾 365
二、石头坡小学的现状 367
第三节 中高等教育 379
一、中等教育发展情况 380
二、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381
第四节 女童教育 382
一、女童教育滞后的原因 383
二、女童教育发展的趋势 387
第五节 成人教育 388
一、石头坡村的扫盲教育 388
二、计划生育人口学校 393
第十一章 科技卫生 395
第一节 传统科技 395
一、羊皮筏子 395
二、建筑技术 397
三、纺织刺绣技术 399
第二节 现代科技 399
一、科普宣传的推广 399
二、农业科技的应用 401
三、科技产品的应用 407
第三节 医疗卫生 413
一、医疗卫生的基本情况 414
二、流行疾病的防治情况 418
三、农村合作医疗项目 419
第十二章 宗教 421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发展 421
一、格底目 421
二、花寺门宦 422
三、哲合忍耶 424
四、戛的林耶 425
五、伊赫瓦尼 426
第二节 伊斯兰教教规与礼仪 428
一、六大信仰 430
二、五功 432
第三节 清真寺 437
一、石头坡村清真寺的由来 437
二、清真寺的功能 439
三、宗教制度 442
四、寺院经济 446
五、宗教人物 449
第四节 伊斯兰教对石头坡人社会生活的影响 453
第五节 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455
第六节 原始宗教残痕 456
附录 459
参考文献 462
后记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