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文、社会、生态学概述 1
1.1 人及人文范畴 1
1.1.1 关于人的定义 1
1.1.2 人文范畴 2
1.1.3 人文与环境关怀 3
1.2 生态学范畴及其历史沿革 3
1.2.1 生态学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 3
1.2.2 人类生态学及生态人类学 4
1.3 人文、生态、社会学新关系 7
1.4 结论 8
思考题 9
2 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0
2.1 文化与环境文化范畴 10
2.1.1 人类文化范畴的演进 10
2.1.2 生态环境与环境文化特征 11
2.2 环境影响文化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2
2.2.1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绝对性 12
2.2.2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 13
2.3 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作用机制 14
2.3.1 生态环境孕育人类文明 14
2.3.2 生态环境破坏使人类文明衰落 16
2.3.3 人类文明的兴衰直接与气候相关 19
2.4 文化、环境的互动及文明的延续发展 23
2.4.1 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 23
2.4.2 现代文明的危机 24
2.4.3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6
思考题 28
3 生态哲学与西方哲学自然观 29
3.1 什么是生态哲学 29
3.2 古近代西方生态哲学观 30
3.2.1 古希腊自然观 30
3.2.2 中世纪西方哲学自然观 35
3.2.3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35
3.2.4 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 38
3.2.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的变革 40
3.3 现代西方哲学家的自然观 42
思考题 43
4 中国传统人文生态思想 44
4.1 儒家的人文生态观 44
4.1.1 孔、孟、荀的“天”、“人”范畴 44
4.1.2 孔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48
4.1.3 荀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51
4.1.4 孟子“仁爱生命”、“推己及物”的生态观 53
4.1.5 儒家“中庸”的生态思想 54
4.1.6 宋明理学:“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生态思想 55
4.2 道家的人文生态观 56
4.2.1 “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观 56
4.2.2 “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 57
4.2.3 “无以人灭天”的生态行为原则 58
4.2.4 道家“知常、知和、知止、知足”的生态认识与发展观 59
4.3 《易经》《书经》《内经》的人文生态观 61
4.3.1 《易经》的人文生态观 61
4.3.2 《书经》的人文生态观 64
4.3.3 《内经》的人文生态观 66
思考题 67
5 西方生态伦理学及现代生态伦理思想 68
5.1 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概说 68
5.1.1 什么是伦理学 68
5.1.2 生态伦理学范畴 69
5.2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74
5.3 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基本流派及主张 75
5.3.1 人类中心主义 75
5.3.2 自然中心主义 78
5.3.3 生态中心主义 81
5.3.4 生态女性主义 86
5.4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困境和出路 87
5.5 马克思自然观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89
5.5.1 马克思自然观的特征 89
5.5.2 马克思自然观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超越 90
思考题 90
6 绿色思潮及绿色政治 92
6.1 西方绿色思潮与全球绿色运动 92
6.1.1 《寂静的春天》的出版 92
6.1.2 罗马俱乐部的诞生 92
6.1.3 世界“地球日”运动 94
6.1.4 世界“环境日”运动 94
6.2 绿色政治 99
6.3 “绿党”及其绿色政治 100
6.3.1 全球的绿色革命与绿党的崛起 100
6.3.2 绿党的政治主张 103
6.3.3 绿党政治—参政议政 106
6.4 “绿人”与绿色议题 108
6.4.1 绿色经济 108
6.4.2 参与式民主 109
6.4.3 其他议题 109
思考题 110
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生态学社会主义 111
7.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动因 111
7.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111
7.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动因 112
7.1.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动因 112
7.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113
7.2.1 地位缺失 113
7.2.2 生产理论 114
7.2.3 社会劳动观 115
7.2.4 资本主义和自然 116
7.3 生态学社会主义 118
7.3.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制度理想 118
7.3.2 生态学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之比较 119
思考题 121
参考文献 122
术语索引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