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程正民 1
外位性理论与巴赫金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1
一、研究者对巴赫金外位性理论的评论 2
二、外位性理论的表述贯穿了巴赫金的全部学术活动 7
三、巴赫金外位性理论的基本内涵 16
四、作为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外位性理论 23
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学说与文艺学研究的视野拓展 28
一、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概念的语境 30
二、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的术语体系 31
三、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的基本立场 33
四、整合和拓展:巴赫金“意识形态学说”的价值 35
巴赫金的超语言学与20世纪西方文论的语言学转向 39
一、超语言学:一种批判理论 40
二、话语的狂欢与独吟 44
三、错会的契合:解构文论与巴赫金的被发现 46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语建构问题——巴赫金的艺术交往话语的价值 50
一、生活和艺术:两套话语交流和对话 52
二、话语理论与审美语境的多元空间 57
三、建立“审美活动场” 60
巴赫金关于文艺学学科建设思想的再度阐释 62
一、言谈建构的文本:“文艺学家”身份与研究的边界 62
二、巴赫金对文艺学学科的基本思想 65
三、巴赫金文艺学思想的根本精神 72
维谢洛夫斯基和巴赫金对民间创作研究比较论 76
一、从“主义研究”向“实证研究”的转向 77
二、维谢洛夫斯基:民间起点和诗学的历史视野 80
三、巴赫金:发掘民间立场的意识形态视野 84
四、为什么是民间创作研究 87
“世界文学”概念的建立与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站位问题 90
一、跨民族文学研究的出现以及不同文化站位问题的提出 91
二、三种不同的文化站位及其话语权力模式 94
三、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和“他人文化的眼睛”的意义 98
四、如何理解跨民族文学研究的文化站位 102
求索“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的文艺学研究对象问题 105
一、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文艺学研究对象困惑 105
二、文学性: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意义上的 107
三、文学性:一种艺术结构的建构 109
四、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研究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111
“历史诗学”的两套理路与文论研究中的历史意识问题 114
一、求证历史:维谢罗夫斯基的历史诗学 114
二、巴赫金:发掘历史诗学中的民间立场 118
三、赫拉普钦科:构建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 120
四、当下文论建设中的历史意识问题 125
诗性体裁及其文化意识的积淀——“文化”与“诗学”中介的载体研究 129
一、什么是文化诗学 129
二、关于“诗性体裁”概念 132
三、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裁实践的文化意识 136
四、体裁的文化意识是一个变化中相对稳定的结构 138
五、结语 141
诠释的困境:20世纪初的托尔斯泰话题 142
一、作为诠释对象的20世纪初的托尔斯泰话题 143
二、诠释的多维语境 148
三、文学阐释:该说什么? 155
十九世纪俄国思想文化语境与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的启示特色 158
一、回归俄罗斯,回归神圣使命 159
二、诗性启示的审美建构 162
三、转向的美学意味 167
诗性启示: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的根本特征 169
一、启示:生命的微光 169
二、诗性启示的本质 171
三、人的立场:启示诗化的契机 174
四、启示的历史语境 176
五、托尔斯泰诗性启示的个性特色 180
论列夫·托尔斯泰诗性启示的象征 184
一、象征的两个维度 184
二、托尔斯泰启示诗学与俄罗斯民族诗学传统 185
三、启示诗学与象征的宿命超越 192
四、静观:归宿抑或起点? 194
问题与主义:托洛茨基的文化理论研究 197
一、托洛茨基的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99
二、托洛茨基的“无产阶级文化”理论 202
三、托洛茨基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艺”学说的评述 208
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中介与形式内涵——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文艺问题 212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下的文艺问题” 213
二、布哈林提出的基本问题 214
三、对意识形态的分层及其理论价值 218
四、艺术形式的社会学研究 221
“无产阶级文化”,作为一个问题——兼论葛兰西对布哈林的批评 227
一、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理论问题 227
二、关于革命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策略问题 231
三、布哈林的无产阶级文化学说与列宁、托洛斯基的关系问题 236
四、布哈林与葛兰西:现实影响与批评 238
现代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高尔基典型论——30年代周扬、胡风之争与典型说论辩 242
一、高尔基典型论原始形态和现代中国文论的建设者们对它的接受 243
二、典型塑造的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之争 245
三、周胡之争与“革命文学”的理论背景 248
四、典型理论的现代延伸 252
后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