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沈阳概说 1
1.1 自然状况 1
地理位置 1
地形与地貌 1
水文与气候 3
1.2 市情浅说 5
市区行政、人口、民族 5
市区地名特色 7
1.3 沈阳的支柱产业 9
工业经济 9
交通经济 10
商业经济 13
第二章 可以寻觅的历史轨迹 15
2.1 七千年前的沈阳人 15
新乐遗址 15
新乐文化的内涵 16
2.2 从斥堠所开始 18
早期的奴隶制文明 18
燕长城从这里通过 21
2.3 城邑的升格——侯城 23
侯城县、中部都尉治所 23
侯城地位的下降 25
侯城的新发展 26
几种侯城说 27
第三章 沈州的缘起 29
3.1 这里不会是一片空白 2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沈阳 30
高句丽长城与沈阳 31
隋唐收复辽东 34
渤海与沈阳 36
3.2 沈阳正式建城的开始 39
契丹进入辽东 40
辽沈州的建立及发展 42
3.3 金代沈州 51
第四章 土城向砖城的转变 56
4.1 金沈州的覆灭 56
元重建沈州 57
关于城名沈阳 60
4.2 沈阳路城及其遗存 62
元末明初之辽沈大势 67
4.3 沈阳中卫城 69
明代沈阳城的历史地位 72
辽东边墙与沈阳城 78
第五章 古城光辉的峰巅 84
5.1 两代帝王京 84
后金军攻占沈阳 84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与天命汗宫 87
皇太极与盛京城阙 92
5.2 陪都城阙的新格局 106
四塔四寺及其它 106
宫阙展拓与外廊墙修筑 109
5.3 城市功能的转换 115
政治地位的跌落 115
经济地位的上升 117
第六章 跨世纪的震颤 121
6.1 被动的一击 121
洋教、洋货、鸦片传入沈阳 121
近代文明的萌芽 125
屈辱的诱惑 128
血与火的磨难 130
6.2 沈阳开埠 140
通商续约与商埠地 140
新政与革命 144
6.3 近代文明的“二度春风” 148
6.4 殖民地城市史的发端 162
“铁路附属地” 162
“奉天军政署”与“满铁附属地” 165
马车铁道及其它 174
不等重哑钤型的城市格局 176
第七章 经济都会地位的确立 180
7.1 奉天市政公所 180
市名、市制及市区 180
城市板块的追溯与发展 182
市政新风 194
7.2 东北最大的铁路枢纽 201
奉海铁路 201
京奉铁路及辽宁总站 293
铁路枢纽形成 204
7.3 城市经济地位的恢复和上升 205
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205
东北金融的中心地位 207
繁荣的城市商业经济 209
7.4 都会城市功能的整合 212
市内交通及公益事业的新发展 213
沈阳——东北第一大都会 218
第八章 被扭曲了的城市发展曲线 220
8.1 九一八黑暴 220
中日“悬案”不断增加 220
日军做好施暴准备 223
炸路与攻城 224
8.2 铁西工业区 227
“铁西开拓地” 228
铁西工业区的扩展 229
铁西工业地的衰落 232
8.3 伪奉天大都市计划 234
所谓大都市计划的实质 234
计划的推行 235
8.4 沈阳的第一次解放 239
对殖民产业经济结构的透视 240
反抗侵略的斗争 243
沈阳光复 244
第九章 共和国使沈阳新生 249
9.1 黎明前的黑暗 249
国民党军进沈阳 250
接收与劫收 251
崩溃前夕的动荡 253
9.2 沈阳解放 255
三年游击战争 256
中共地下党的斗争 257
9.3 红旗插遍沈阳城 260
解放大军进逼沈阳 260
为保护城市而斗争 261
解放沈阳 263
9.4 恢复经济和“一五”大建设 265
建立人民沈阳的新秩序 266
恢复和发展 269
大建设的硕果 270
9.5 旧城展新姿 271
规模空前的工人住宅区 271
科教事业的新起点 273
公共公益事业的良好开端 275
第十章 时代的召唤 278
10.1 毕竟要前进 278
为了钢和电 279
不得不调整 280
10.2 往事堪回首 282
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 282
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建筑 285
城市公共公益事业的新发展 287
10.3 动荡的年代艰难的岁月 290
走入误区 290
建设的理想未曾泯灭 291
非常时期非常发展 293
10.4 沈阳长高了 295
广厦从这里建起 295
愈益辉煌的城市建设 296
新建筑的新特色 304
从彩塔说开去 306
城市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10
10.5 “八五”展望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