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哈经雄 1
前言 1
第一章 族源与迁徙 1
第一节 回回在湖北的早期活动 1
一、回回先民的足迹 1
二、回回的进入和定居 2
第二节 明代湖北回族的居住地 5
一、武昌、汉口 5
二、钟祥、沔阳 8
三、襄樊 10
四、郧西 11
第三节 清代回族遍湖北 13
一、武汉聚居区的形成 13
二、荆州聚居区的形成 14
三、襄阳聚居区的形成 16
四、郧阳聚居区的形成 17
第四节 湖北回族的外迁 18
一、迁往湖广 18
二、迁往两江 20
三、迁往陕甘 20
四、迁往西南 20
五、迁往河南 20
第二章 分布与特征 22
第一节 湖北回族的人口及其分布 22
一、第一次人口普查 22
二、第二次人口普查 23
三、第三次人口普查 24
四、第四次人口普查 24
第二节 湖北回族的特征 30
一、源远流长和族源的广泛性 30
二、政治、军事、经济因素的多元性 30
三、“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 31
四、充满生机和活力 32
第三章 经济生活 33
第一节 湖北回族的传统经济 33
一、农业经济 33
二、传统的商业经济 37
三、传统的手工业经济 40
第二节 湖北回族经济活动领域的扩大 41
一、商业经济 42
二、手工业经济 45
三、近代工矿企业 46
第三节 建国前湖北回族经济剖析 49
第四章 文化教育 52
第一节 湖北回族的学校教育 52
一、经堂教育 52
二、普通学校教育 54
第二节 湖北回族的文化艺术 59
一、语言文字 59
二、文学 60
三、出版 63
四、文化艺术 65
第三节 湖北回族的民间体育 67
一、武术 67
二、龙灯、龙舟、狮子舞 70
第五章 革命斗争 72
第一节 长期被奴役的湖北回族人民 72
一、政治压迫和民族歧视 72
二、生活在死亡线上 78
第二节 古代、近代湖北回族人民的革命斗争 80
一、明中期清初的反封建斗争 80
二、近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81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斗争 90
一、从五四运动到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 90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反帝爱国斗争 93
三、彻底埋葬蒋家王朝的斗争 102
第六章 湖北回族的新生 105
第一节 民族平等的实施 105
一、回族民间团体的建立 106
二、回族干部的成长 107
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109
四、回族乡、镇的建立 112
第二节 经济开始腾飞 121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 122
二、老厂焕发了“青春” 125
三、传统经济的改造与复兴 126
四、改建、兴建大批新型企业 128
五、具有民族特色的工业获得蓬勃发展 130
第三节 文教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132
一、教育事业 132
二、文学艺术 140
三、体育卫生 143
第四节 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146
一、民族政策暖人心 146
二、促进民族大团结 150
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154
第七章 伊斯兰教在湖北 157
第一节 宗教信仰 158
一、教派 158
二、六大信仰 159
三、五大功修 161
四、主要节日 162
第二节 清真寺 164
一、建国前的湖北清真寺 165
二、建国后的湖北清真寺 165
三、著名的湖北清真寺 167
第三节 伊斯兰教团体 172
一、社会公益组织 172
二、社团组织 174
三、省、市伊斯兰教协会 175
第八章 风俗习惯 178
第一节 生活习俗 178
一、衣着 179
二、饮食 180
三、居住 181
四、讲究卫生 182
五、团结互助 182
第二节 礼俗 183
一、日常礼节 183
二、婚礼 184
三、葬礼 185
第九章 人物 187
阿里罕(约1249—1307) 187
职马禄丁(?—1346) 188
丁鹤年(1335—1424) 188
马铨(1597—1679) 189
李心地(1852—1931) 191
马玉贵(1884—1957) 191
马骥云(1883—1952) 193
沙金海(1888—1966) 193
马祖全(1884—1930) 194
海凤山(?—1912) 195
马刚侯(1868—1936) 195
马积缨(1890—1920) 196
哈汉章(1879—1953) 196
王盛福(清末民初) 197
马世茂(1901—1930) 198
马伯恭(1893—1951) 198
麻佩三(1906—1979) 199
李守宪(1907—1986) 200
陈经畬(1880—1967) 200
答容川(1906—1967) 203
张文陶(1904—1978) 204
金凤山(1916— ) 204
后记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