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事审前程序制度构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种松志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394153
  • 页数:3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刑事审前程序为对象,分为上下两编进行论述。上编主要介绍了审前程序的基本情况、中外法律规定的比较研究及中国制度构建的背景,下编对刑事审前程序的各方面问题进行详细具体的研究,通过针对侦查权的控制、检警关系的构建、侦查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机制、起诉状制度、证据展示制度、量刑建议制度、起诉裁量制度、诉辩协商制度等问题的分析,提出审前程序制度构建的基本建议。

上编 3

第一章 刑事审前程序概述 3

第一节 刑事审前程序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3

一、刑事审前程序的概念 3

二、刑事审前程序的特点 4

三、刑事审前程序的功能 7

第二节 刑事审前程序的构成 11

一、以刑事审前程序的阶段性为标准 12

二、以刑事审前程序中的权能配置为标准 14

三、以刑事审前程序中的法律关系为标准 16

四、以刑事审前程序中的具体制度为标准 18

第三节 刑事审前程序的渊源及演进 19

一、刑事审前程序的产生 19

二、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产生和发展 21

第四节 审前程序与我国刑事诉讼 26

一、审前程序的提出 26

二、刑事审前程序的地位 29

三、刑事审前程序的诉讼价值 30

第二章 刑事审前程序的原则 33

第一节 权力制约 33

一、权力制约的基本原理 34

二、刑事审前程序中权力制约的必要性 36

三、刑事审前程序中权力制约的内容和形式 37

第二节 公平正义 43

一、公平正义之内涵 43

二、公平正义对刑事审前程序之要求 49

第三节 诉讼效益 53

一、诉讼效益之内涵 53

二、诉讼效益对审前程序之要求 55

第四节 程序法定 59

一、程序法定原则在各国的规定 60

二、实行程序法定原则的必要性 61

第五节 证据合法性 64

一、证据合法性原则与法定证据制度的区别 64

二、证据合法性原则的内容 65

第六节 国家追诉 66

一、国家追诉的产生 67

二、国家追诉的价值 67

三、国家追诉与自诉的联系 69

第七节 控诉一体 69

一、控诉职能一体之基础 69

二、控诉一体之架构 71

三、控诉职能一体之实现途径 75

第八节 令状原则 77

一、令状原则的法理基础 77

二、令状原则的适用对象 78

第九节 起诉裁量 79

一、起诉裁量的内涵 80

二、起诉裁量的限制 80

第三章 刑事审前程序比较 83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审前程序比较 83

一、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刑事审前程序的共同点 84

二、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刑事审前程序的差异 91

第二节 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刑事审前程序比较 103

一、俄罗斯与英美法系刑事审前程序比较 103

二、俄罗斯与大陆法系刑事审前程序比较 110

第三节 中外刑事审前程序制度比较 120

一、我国与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审前程序比较 121

二、我国与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审前程序比较 127

三、我国与俄罗斯刑事审前程序比较 130

第四节 刑事审前程序比较启示 133

一、刑事审前程序成为各国刑事立法关注的重点 134

二、刑事审前程序的构建受到各国国情的深刻影响 137

三、科学借鉴是完善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制度的捷径 140

第四章 中国刑事审前程序制度构建提起之背景 144

第一节 中国刑事审前程序制度的现状 144

一、中国刑事审前程序制度的现状及困境 144

二、国际刑事审前程序发展趋势的影响 165

第二节 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改革背景 175

一、刑事审前程序的制度设置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相适应 175

二、人权和法治理念的深入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178

第三节 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构建之目标 180

一、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构建的近期目标 181

二、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构建的远期目标 182

第四节 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制度构建的指导思想 182

一、符合我国国情 182

二、科学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 189

三、注重平衡 191

下编 197

第一章 对侦查权的控制——司法审查制度 197

第一节 侦查权司法控制的原理 197

一、对侦查权进行司法控制是防止侦查权被滥用的需要 197

二、对侦查权进行司法控制是保障人权的当然要求 198

三、对侦查权进行司法控制是正当法律程序的应有之义 199

第二节 侦查权司法控制的几种模式 201

一、以检察官为顶点的三角构造理论 203

二、审问式和弹劾式模式 204

三、诉讼式 206

四、立体性三角(四面体)构造 208

第三节 我国侦查权司法控制的模式——以检察官为顶点的司法审查制度 210

一、司法审查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12

二、司法审查的具体运作 213

三、我国司法审查制度的构建 220

第二章 检警关系的构建——检察指导侦查制度 225

第一节 检警关系概述 225

一、检警关系的概念和内涵 225

二、检警关系的特点 227

第二节 检警关系的基本模式 228

一、检警分立模式 228

二、检警结合模式 229

三、检警混合模式 230

第三节 检察指导侦查——我国检警关系的改革方向 230

一、检察指导侦查的概念和特点 233

二、检察指导侦查的范围 234

三、检察指导侦查的内容 234

四、检察指导侦查的方式 235

五、检察指导侦查的实践 236

六、检察指导侦查制度的法律价值 237

第三章 建立科学的强制措施体系 241

第一节 强制措施内容的完善 241

一、强制措施内容的缺陷 242

二、强制措施内容的完善 242

第二节 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 242

一、取保候审与保释制度 243

二、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 244

第三节 羁押制度的完善 245

一、建立严格的羁押审查制度 245

二、实行侦查与羁押分离制度 246

第四章 建立讯问时律师在场、录音、录像制度 248

第一节 三项制度概述 248

一、三项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248

二、实行三项制度的可行性 249

第二节 三项制度的实施方式 250

一、三项制度的选择权 250

二、三项制度的作用和本质 250

三、实施三项制度的案件范围和时段 251

四、在场律师的人选 251

第三节 实行三项制度的价值 251

一、有效减少刑讯逼供现象 251

二、提高刑事案件的证据质量 252

三、保护侦讯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的双方权益 252

第五章 侦查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机制 253

第一节 审判前律师辩护制度的建立 255

一、实然性考察 255

二、应然性分析 256

第二节 侦查程序律师辩护权的建立及完善 258

一、在场权 259

二、会见权 261

三、阅卷权 263

四、调查取证权 264

第三节 侦查程序律师辩护的制度保障 265

一、作证豁免 266

二、刑事豁免 269

第六章 “起诉状一本主义”制度 271

第一节 公诉案卷移送方式类型比较 271

一、卷宗移送主义 271

二、起诉状一本主义 273

三、两种类型评价 275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公诉方式及其弊端 276

一、法官的审前预断仍然无法避免 276

二、辩护权受到严重削弱 277

三、浪费诉讼资源 277

第三节 起诉状一本主义 278

一、我国起诉状一本主义的构建 278

二、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的价值 280

第七章 证据展示制度 283

第一节 证据展示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意义 283

一、英国证据展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84

二、美国证据展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85

三、证据展示制度的价值 286

第二节 证据展示制度的具体运用 287

一、证据展示的模式 287

二、证据展示的范围及例外 289

三、证据展示的时间、地点 294

四、证据展示的司法审查 296

五、违反证据展示的责任 298

第三节 我国证据展示制度的构建 301

一、证据展示的范围及其限制 302

二、证据展示的时间 303

三、控辩双方的证据展示义务 304

四、对被告人的救济 304

五、人民法院在证据展示中的作用 305

第八章 量刑建议制度 307

第一节 实行量刑建议制度的意义 307

一、从程序上保障量刑公正 307

二、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 308

三、强化控辩双方的诉讼职能 309

四、量刑建议制度是刑事审判监督的新途径 310

第二节 世界主要国家量刑建议制度比较 311

一、加拿大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 311

二、美国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 311

三、德国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 312

四、日本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 313

第三节 我国量刑建议制度的构建 314

一、量刑建议的主体 315

二、量刑建议的时机 315

三、量刑建议的方式 316

第九章 检察官起诉裁量制度 317

第一节 检察官自由裁量权概述 317

一、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具有程序性 318

二、起诉裁量与起诉便宜 319

第二节 赋予检察官起诉裁量权的缘由 322

一、起诉裁量权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322

二、起诉裁量权的确立和发展是应对犯罪率上升的客观需要 323

第三节 检察官起诉裁量的法律价值 324

一、起诉裁量与公共利益 324

二、起诉裁量与个别正义 326

三、起诉裁量与程序正义 328

四、起诉裁量与诉讼效益 329

第四节 我国起诉裁量权的现状 330

一、起诉裁量范围过小 331

二、对起诉裁量权力的错误定位 332

三、司法理念守旧 332

第五节 中国特色起诉裁量制度的重构 333

一、扩大绝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 333

二、增设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333

三、赋予检察院在相对不起诉中的调解权 336

四、加强对起诉裁量权的监督和制约 336

第六节 建立诉讼终止制度 337

一、诉讼终止的概念和特点 337

二、诉讼终止适用的案件范围 338

三、诉讼终止的法律后果 338

四、诉讼终止的价值 338

第十章 诉辩协商制度 340

第一节 诉辩协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340

一、诉辩协商制度的产生 340

二、诉辩协商制度的发展 342

第二节 诉辩协商的规则 344

一、诉辩协商的主体 344

二、答辩协商 344

三、诉辩协商的内容 345

四、协议的后果 345

五、违反答辩协议的救济方法 345

第三节 我国诉辩协商制度的构建 346

一、构建诉辩协商制度的应然性与可行性 346

二、构建我国诉辩协商制度的具体构想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