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关于正规与非正规制度的国内外理论综述 2
非正规制度理论假说 2
正规与非正规制度的定义 5
正规企业制度的内涵 6
正规商业银行制度的内涵 9
我国有关正规商业银行制度及国有银行改革的论述 10
研究方法及内容 1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创新之处 13
第二章 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风险 15
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的风险 15
风险定义 15
风险特征 15
金融风险的分类 17
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的股东与风险 19
股东不履行或滥用股东权利与商业银行风险 19
股东不履行义务与商业银行风险 22
股东素质与商业银行风险 22
股东性质与商业银行风险 22
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23
董事会与经营风险 26
董事素质与商业银行风险 26
董事的选举与商业银行风险 27
董事的工作时间问题 28
董事权利与商业银行风险 28
董事会构成与商业银行风险 29
专门委员会与商业银行风险 32
董事任期 33
监事会与银行风险 34
管理层与银行风险 35
高管素质、能力和经验与经营风险 35
高管聘任程序与经营风险 36
高管权责明确与经营风险 36
激励约束机制与银行风险 37
董事和董事会的考核评估 38
董事的薪酬设计 39
高管激励约束与经营风险 40
信息披露制度 41
第三章 非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改革及境内外评价 44
专业银行设立及商业银行雏形的产生(1978~1994年) 44
国家专业银行的恢复和设立 44
专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 44
企业化改革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47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1994~2003年) 50
商业银行改革方针的确立 50
为促进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政府各部门采取的配套措施 51
商业银行制度改革的境内外评价 53
官方评价 53
境外评价 55
第四章 非正规约束制度下的国有银行治理困境 58
多元主体约束与多元目标困境 58
国有银行面临的多元主体约束 58
约束主体多元化下的多元目标 61
多元主体约束下的治理困境 62
经营目标的多元化的现实问题 62
委托—代理契约的非正规化 63
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65
内部管理体制机关化 66
激励不足和约束软化 67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68
第五章 对非正规银行制度的定量评估:案例研究 72
运用评级方法,对2003年之前国有银行改革效果的评价 72
评价方法 72
评价结果 73
运用估值方法,对国有银行改革进行评价 87
运用估值方法对B银行改革进行评价 88
运用估值方法对A银行改革进行评价 90
第六章 非正规银行制度的正规化:2003年以来国有银行改革步骤 92
政府主导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 92
金融机构救助和重组的国际经验 92
股份制改革方案的出台与实施 94
剥离不良资产 95
政府应为银行所承担的体制转轨成本埋单 95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选择 97
注资,补充资本金 99
政府应当承担长期出资不足的责任 99
注资方式的选择 101
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模式选择 103
关于产权模式改革 103
股份制改造后的股权结构 104
股份制改造后的组织模式 105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步骤和时间要求 107
引进战略投资者 108
国内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特殊制度安排 108
战略投资者的类别 110
向战略投资者转让股份的定价分析 110
公开上市 118
上市的意义 118
上市地选择的基本原则 119
上市情况 120
第七章 国有银行制度正规化进程的定性和定量评价 121
股权制度的正规化 121
国外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 121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模式的选择标准 122
对“汇金模式”下国有银行股权结构的评价 123
董事会的正规化 126
美国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经验 126
国有银行改革中的董事会安排及评价 127
监事会制度的正规化 130
监事会的构成 130
监事会的人数 131
监事会的选举方式 131
监事会的作用 131
激励约束机制的正规化 132
考核机制 132
激励约束决策机制 133
高管的薪酬水平 133
约束机制 134
定量评价:绩效评级与估值 135
运用评级方法进行评估 135
运用估值方法进行评估 137
第八章 结论性评价:持续走向正规银行制度的后续抉择建议 139
股权制度改革建议 139
董事会制度改革建议 141
监事会制度改革建议 143
高管制度改革建议 144
参考文献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