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反贫困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上海市社会救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振新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08084834
  • 页数:274 页
图书介绍:中国依然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如何正视贫困,帮助这些收入较低的社会弱势群体,构筑社会救助安全网是一个重大课题。上海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早,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本书就是对上海社会扶贫救助工作的全面总结,不仅以大量的资料记录了上海社会救助工作15年的发展历程,而且深入探讨了上海社会救助工作的经验和规律,反映了上海民政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本书历史资料翔实,文字表达优美,既可作为记录民政工作发展的史料,又可作为指导社会救助实践的教材。

1.谁是穷人 1

1.1 关于贫困:从一般到广义 1

1.2 贫困的界定: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2

1.2.1 绝对贫困 3

1.2.2 相对贫困 6

2.“上海式”贫困 12

2.1 “上海式”贫困形成综述 12

2.1.1 二元社会结构松动:贫困“从农村包围城市” 13

2.1.2 改革大潮迅涌:结构和体制双重转型使贫困凸现 13

2.1.3 过速推动的消费观念:拉动了物价 14

2.2 上海居民家庭收入贫富差异增大 16

2.2.1 上海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变化跟踪 18

2.2.2 上海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分层实录 19

2.2.3 上海城市居民高低收入差异比较 24

2.3 上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变化 25

2.3.1 上海城市居民不同类型家庭主要生活支出情况 25

2.3.2 上海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变化跟踪 28

2.4 上海城市贫困家庭人口生活状况 31

2.4.1 低收入家庭基本状况 32

2.4.2 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 42

2.4.3 低收入家庭的人口状况 46

2.4.4 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 53

3.回眸:上海“低保线”的确定与调整 57

3.1 初定低保线 57

3.1.1 上海低收入阶层的界定 57

3.1.2 低保线最初确定时的调查数据、分析和决策 59

3.2 调整:综合的社会工程 65

3.2.1 食物营养新标准 65

3.2.2 调整的前前后后:以1999年4月的调整为例 66

3.2.3 不需调整的前前后后:以2000年4月的不需调整为例 71

3.2.4 最低生活保障线与最低工资 74

3.2.5 最低生活保障线与物价指数 79

4.“托底”:构筑社会救助“安全网” 81

4.1 从建筑工地的安全网说起 81

4.1.1 从工地到社会 81

4.1.2 从高空到地面 82

4.2 摸着石头过河:上海市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的探索 83

4.3 背景:基层自发改革的动因 84

4.3.1 失业、待业与下岗 84

4.3.2 物价:通货膨胀 86

4.3.3 缺陷:传统救济制度之不足 87

4.3.4 惯性:对救助的思维定势必须改变 88

4.3.5 共享:上海的经济发展有能力承担 88

4.4 第一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出台 89

4.4.1 突破:一个关于“困难老人”的《意见》引发民政救助思路的突破 89

4.4.2 请战:民政主动请命研讨低保 90

4.4.3 诞生:我国最早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出台 90

4.5 上海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 92

4.5.1 农村:低保开始覆盖农村 92

4.5.2 “蓝卡”:对抗物价上涨的实物补贴 92

4.5.3 “绿卡”:政策开始向低收入人群倾斜 93

4.6 上海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推进和深化 94

4.6.1 法制化:《上海市社会救助办法》出台 94

4.6.2 一口上下:体制的配套建设 95

4.6.3 资金:从“谁家孩子谁家抱”到政府埋单 95

4.6.4 大调整:社会救助政策进行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 99

4.6.5 制度政策体系构建:分类救助配套政策的完善 107

4.7 回过头来向钱看:有关救助资金 111

4.7.1 政府埋单:社会救助的资金必然是政府的财政 111

4.7.2 并非“水涨船高”:科学界定救助资金总量 112

4.7.3 平衡:合理分担各级财政投入 113

4.7.4 多元化:资金渠道的拓展 116

4.7.5 监管: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的整体管理 117

4.8 整合:架构对体系的贡献 118

4.8.1 再说“一口上下” 119

4.8.2 “2-3-4”:救助管理服务网 124

4.8.3 IT:救助体系中的平台 125

4.8.4 真正的整合:机制+网络+平台=信息“一口上下” 127

5.倾斜和压力:救助对就业的驱动 132

5.1 救助推动就业:治本的反贫困利器 132

5.1.1 救助推动就业具有更长远的、可持续的反贫困效果 132

5.1.2 社会救助管理≠劳动就业管理 133

5.2 低收入人群就业现状的再分析 134

5.2.1 低收入人员就业状况 135

5.2.2 低收入人员家庭成员未就业情况(未就业重点人群细化分解) 140

5.2.3 低收入家庭的隐性就业 141

5.2.4 低收入家庭户主对解困方式的态度 143

5.3 救助推动就业与社会救助的动态管理 143

5.3.1 社会救助的动态管理 144

5.3.2 对就业动力不足的反思 145

5.4 “渐退”、“抵扣”:社会救助靠政策推动就业 151

5.4.1 求职登记 152

5.4.2 “救助渐退” 152

5.4.3 “收入抵扣” 153

5.5 救助就业联动 153

6.贫困的尊严:分类救助惠及更广泛低收入人群 162

6.1 关注“最慢的船只” 162

6.1.1 从温总理的“舰队理论”谈起 162

6.1.2 “最慢的船”也有尊严 163

6.2 调整焦点:视界拓展到低收入困难群体 165

6.2.1 模糊的“临界点” 165

6.2.2 视界拓伸——延展景深 165

6.3 从“悬崖”到“斜坡” 167

6.3.1 “望崖兴叹” 167

6.3.2 “崖”改“坡” 168

6.3.3 立体的社会救助安全网体系——全方位设置社会救助制度结构简介 169

6.4 遏制贫病传递:社会救助在医疗方面的延伸 170

6.4.1 健康:基本人权面临的尴尬 170

6.4.2 黄浦江畔低收入人群健康医疗实录 174

6.4.3 上海市医疗救助政策与实施 185

6.5 让穷孩子都圆上学梦:社会救助在教育方面的延伸 196

6.5.1 总理的“穷人教育学” 196

6.5.2 上海的穷孩子 197

6.5.3 上海的帮困助学 203

6.6 居者有其房:社会救助在住房解困方面的延伸 213

6.6.1 安居乐业——我们的住房观念 213

6.6.2 居者“有”其房≠居者“买”其房 213

6.6.3 上海民政的一次住房调查 214

6.6.4 廉租住房:政府为穷人的安居权“托底” 219

6.6.5 上海市的廉租房 221

6.7 社会救助体系的功能定位与部门协作 225

7.蓝天下的至爱: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 228

7.1 政府和民间共织保障网 228

7.1.1 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以道德为动力的社会利益的调节器 229

7.1.2 政府主导 社会扶助:健全保障体系 230

7.2 上海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动 231

7.2.1 兴办慈善事业,培育慈善组织 231

7.2.2 拓展募捐渠道,健全募捐网络 233

7.2.3 创新运作模式,实施综合帮扶 234

7.3 社会经济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促使政府转变职能 236

7.3.1 政府转变职能的可能性 236

7.3.2 政府转变职能的必要性 237

7.4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推进慈善事业发展 238

7.4.1 制定法规政策 238

7.4.2 加强服务监督 239

7.4.3 营造慈善氛围 240

7.4.4 “三个轮子”:民政部救济司长如是说 240

7.5 政府的行动:上海市的最新举措 243

7.5.1 要加大培育发展力度 244

7.5.2 要提升监督管理效能 244

7.5.3 建立《年金制度》 244

7.5.4 实施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资助 245

8.任重而道远 247

8.1 以人为本,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47

8.1.1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对GDP的再安排 248

8.1.2 保护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48

8.1.3 对贫困的态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249

8.1.4 政策的延续:社会救助是国家“保障承诺”的继续执行 249

8.2 坚持制度创新 构筑现代救助体系 250

8.2.1 坚持重点突破,不断丰富创新社会救助政策 250

8.2.2 坚持系统推进,逐步构建“经常化、制度化、网络化”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 252

8.2.3 坚持不断创新,探索“三特”工作模式 255

8.2.4 当前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258

8.3 为穷人风雪守夜 做三“心”的民政人 263

8.3.1 民生:社会救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63

8.3.2 “人人无饥寒,寒室尽欢颜”:民政部长的承诺 264

8.3.3 做三“心”的民政人:中南海最大的民政部长教导我们 266

8.3.4 为民解困——用爱心去做的头等大事 267

后记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