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古至明代末期的科技奖励 1
第一节 古代奖励思想和理论 2
一、赏罚是治国的权柄之一 3
二、崇尚和奖励贤良之才 5
三、赏罚要准确分明 7
四、赏贵在精和及时 9
第二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形式 10
一、授官赐爵 10
二、赏赐金钱和物质 11
三、树碑立传以留名青史 12
四、赐姓、赐名或赐诗文等 13
五、赏赐惠及家庭和后代 14
六、其他奖励方式 14
第三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领域 15
一、天文气象方面的奖励 16
二、医学领域的奖励 18
三、农田水利方面的奖励 20
四、军事科技方面的奖励 22
五、营造方面的奖励 23
六、冶铸和工艺等领域的奖励 24
第四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特点 26
一、授奖基本是帝王的个人行为 27
二、科技奖励缺乏评审机制 28
三、科技奖励与古代人才观紧密联系 29
四、沿袭和丰富了非制度化科技奖励的形式 30
参考文献 34
第二章 清代的科技奖励 40
第一节 清代早期的科技奖励 40
一、顺治、康熙期间的科技奖励情况 41
二、乾隆至道光时期的科技奖励 43
第二节 清代晚期的科技奖励思想及科技奖励制度的萌芽 44
一、洪仁玕等人的科技奖励思想 45
二、洋务运动对科技奖励的推动 47
三、中国的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 49
四、对留学归国科技人才的奖励 52
第三节 清代科技奖励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54
一、授奖的“奖品”注重官职 55
二、随机性科技奖励与专利性质的奖励制度并存 55
三、把西方的专利制度纳入科技奖励制度 56
四、科技奖励的对象以人为主 57
五、科技奖励与科普并重促进了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58
参考文献 59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科技奖励 62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科技奖励制度 63
一、对工艺品和技术发明的奖励 63
二、对基础研究的奖励 68
第二节 研究院所与学术团体的科技奖励 71
一、中央研究院等研究院所的奖励 72
二、学术团体所设的科技奖励 73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的科技奖励 77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科技奖励政策和制度 78
二、陕甘宁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 81
三、激励科技人员的优惠政策和条件 83
第四节 民国时期科技奖励评述 84
一、初步形成了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相结合的科技奖励体系 84
二、以科技创新成就突出的人员为授奖对象 85
三、注重奖励应用技术和实用产品 86
四、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科技奖励的先进经验 86
五、解放区的科技奖励铺垫了新中国科技奖励发展的基石 87
参考文献 87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奖励制度 90
第一节 新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发展 90
一、初创阶段(1949~1966年) 91
二、停滞阶段(1966~1976年) 93
三、恢复阶段(1978~1984年) 94
四、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9年) 96
五、改革完善阶段(1999年至今) 99
第二节 改革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状况分析 101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02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 104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 106
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07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109
第三节 当代中国科技奖励的作用分析 114
一、承认和肯定科技人员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中的贡献 114
二、发挥了政策和科研的导向作用 115
三、高度体现了政府和全社会对科技人才和知识的尊重 117
四、加速了获奖项目的转化应用和知识的传播 118
五、对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和加强学风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 119
参考文献 120
第五章 我国省部级科技奖励和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 122
第一节 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122
一、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现状 123
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的特点分析 129
第二节 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 132
一、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登记和监督管理 133
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135
三、关于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几点思考 137
参考文献 139
第六章 国外科学技术奖励的发展历程 141
第一节 15世纪前的国外科技奖励 141
一、非制度化科技奖励时期 141
二、制度化科技奖励的出现 143
第二节 20世纪国外科技奖励的发展 147
一、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重大奖项推动了全球科技奖励的发展 147
二、国际性科技奖励不断发展壮大 148
三、发达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日臻完善 151
四、发展中国家科技奖励取得了长足进步 155
第三节 20世纪世界科技奖励制度的特点评述 156
一、调整并发展了科技奖励的组织建制 156
二、改进和完善科技奖励的形式和手段 157
三、科技奖励理论研究从起步逐渐走向深入 157
参考文献 159
第七章 当代中国与国外科技奖励的比较分析 161
第一节 中外科技奖励运行方式的比较研究 161
一、获奖候选人的来源比较 161
二、评委构成情况的比较 163
三、评审方式的分析比较 165
第二节 影响科技奖励声望的因素及其比较 167
一、设奖的时间(历史)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167
二、获奖人的学术贡献和科技成就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168
三、设奖机构的权威性和评审的公正性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168
四、奖项名称对科技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169
五、奖金强度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169
六、奖励频度和规模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170
七、颁奖规格和层次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170
八、宣传力度对科技奖励声望的影响 171
第三节 奖金强度的演变及其比较分析 172
一、英国等国家奖金强度的演变 172
二、我国科技奖励强度的演变 174
第四节 中国与美国和印度科技奖励的分析比较 178
一、美国的科技奖励系统 179
二、印度的科技奖励系统 184
三、中国与美国、印度科技奖励制度的比较 189
第五节 国外科技奖励对我国科技奖励的启示 192
一、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奖励,加强科技奖励的立法 192
二、重视和扶持学术团体等社会力量设奖,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奖励系统 193
三、以人为本,把奖励以项目为主的模式转向以人为主的模式 193
四、科技奖励设立与时俱进,注重增强个别传统奖项的声望 194
五、科技奖励的形式多元化,但重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的奖励方式 194
六、政府的重大科技奖励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对获奖项目和获奖人员的宣传 195
参考文献 196
第八章 国外有关科技奖励理论的评述 198
第一节 科技奖励制度起源说的评述 198
一、关于优先权之争与科技奖励制度产生的评述 199
二、关于专利制度与对科技奖励制度产生的影响的评述 202
三、科技奖励制度对科学研究资助的影响 205
四、科技奖励制度起源的交换理论 207
五、关于对科技奖励信用循环理论的评述 210
第二节 有关科技奖励(激励)心理学的研究评述 212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213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216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217
第三节 科技奖励中其他问题的评述 219
一、科技奖励导致的科技界的社会分层问题 220
二、科技奖励中的“优势积累”——马太效应 222
参考文献 224
第九章 知识产权保护、科学基金和科技计划项目的激励作用 226
第一节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激励本质 226
一、国外的专利制度 226
二、中国专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28
三、专利制度与科技奖励制度在激励效果上的异同 230
第二节 科学基金在促进科研中作用 232
一、科学基金的诞生和发展 232
二、科学基金的激励作用 233
三、科学基金与科技奖励制度间的异同 235
第三节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激励作用 236
一、我国的主要科技计划 237
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激励方式和作用 239
参考文献 242
第十章 科技奖励的前景展望 243
第一节 我国科技奖励发展的主要阶段 243
一、从中国文明曙光初现到明代末期 243
二、清代至民国时期 244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 244
第二节 我国科技奖励发展展望 245
一、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将逐渐成为设奖的主体 246
二、更注重从科技战略的需求来设置科技奖项 247
三、逐步从奖励科技项目为主转向以奖励科技人才为主 247
四、科技奖励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 248
附录一 科技奖励中的趣闻与轶事 249
一、诺贝尔奖为什么不奖数学 249
二、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是什么 250
三、科技奖励中的遗误 252
四、科技奖励的内在魅力 253
五、滞后多年的奖赏 254
六、早慧和大器晚成的获奖者 256
七、善于独辟蹊径的获奖者 258
八、善待逆境的获奖者 259
九、转行的获奖者 261
十、出身卑微的获奖者 262
十一、有趣的感言和举动 263
十二、搞笑诺贝尔奖 265
参考文献 267
附录二 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等奖项目(公开部分) 268
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68
二、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一等奖(公开部分) 269
三、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公开部分) 271
附录三 部分国家政府和社会力量设立的重要科技奖项 272
一、政府设立的科技奖项 272
二、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项 277
附录四 面向国际的科技奖 285
一、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设立的重要国际性科技奖励 285
二、部分国家政府和社团设立的面向国际的科技奖励 292
附录五 中国科技奖励历史沿革 296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