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章 宋代学校考试 1
第一节 宋代太学考试 2
一 北宋时期 2
二 南宋时期 15
第二节 宋代州县学考试 39
一 北宋时期 39
二 南宋时期 49
第三节 宋代专科学校考试 53
一 北宋时期 53
二 南宋时期 71
第四节 宋代宗学考试 80
一 北宋时期 80
二 南宋时期 84
第五节 宋代小学考试 87
一 北宋时期 87
二 南宋时期 91
第二章 宋代贡举科目 92
第一节 进士与明经、诸科 93
一 进士科沿革 93
二 诸科的盛行与消亡 96
三 说书举与明经科的迭兴迭废 100
第二节 经明行修与八行科昙花一现 102
一 经明行修科 102
二 八行科 103
第三节 贡举科目沿革的特点及其原因 105
第三章 宋代贡举考试(上):解试 109
第一节 诸路州府解试 109
一 应举人资格 109
二 考试机构与试官 113
三 考试时间与地点 115
四 得解与免解 118
第二节 转运司解试、开封府解试与国子监解试 121
一 转运司解试 121
二 开封府解试 125
三 国子监解试 126
第三节 锁厅试与宗室应举 129
一 锁厅试 129
二 宗室应举考试 135
第四章 宋代贡举考试(中):省试 142
第一节 省试考试机构及考官 142
第二节 省试考试方法 145
一 考试时间与地点 145
二 考场规则 146
三 试卷评定 149
第三节 省试考试内容 153
一 进士考试内容 153
二 明经、诸科考试内容 155
三 围绕考试内容的论争 157
第四节 省试奏名与特奏名 163
一 省试奏名 163
二 特奏名 164
第五节 类省试 167
一 诸路类省试 167
二 四川类省试 170
第五章 宋代贡举考试(下):殿试 175
第一节 殿试制度的创建与确立 175
第二节 殿试的考试内容与方法 182
一 殿试考试机构与考官 182
二 殿试考试的时间与地点 183
三 殿试考试内容 185
四 殿试考场规则 186
五 殿试试卷评定 188
六 谅阴罢殿试及特恩免殿试 193
第三节 殿试及第与授官 195
一 唱名赐第 195
二 赐宴、谢恩与期集 197
三 释褐授官 199
第四节 特奏名殿试与授官 200
一 特奏名的考试方法和内容 200
二 特奏名的赐第与出官 201
第六章 宋代武举考试 205
第一节 宋代武举的废置更革 206
第二节 日臻成熟的宋代武举制度 214
一 武举科目:平等与绝伦 214
二 武举的考试方法:奏举收试、分级考试 216
三 武举的考试内容 222
四 武举考试机构和考官 224
五 武举的及第与授官 225
六 武举的差遣注授 226
第三节 宋代武举的成效与意义 227
第七章 宋代制举、词科与童子举考试 236
第一节 宋代制举考试 236
一 制举考试科目及其沿革 236
二 制举的应举资格 238
三 制举的考试内容与方法 241
四 制举的赐第与授官 244
第二节 宋代词科考试 245
一 宏词科 246
二 词学兼茂科 247
三 博学宏词科 248
四 词学科 249
第三节 宋代童子举考试 249
一 宋代童子举沿革 249
二 童子举的考试方法及内容 250
三 童子举的赐第与授官 251
第八章 宋代召试与铨试 253
第一节 宋代召试考试 253
一 宋代召试制度的沿革 254
二 宋代召试的内容 256
三 宋代召试的社会意义 262
第二节 宋代铨选考试 264
第三节 宋代武选呈试 266
第四节 宋代法官考试 270
第九章 辽代学校考试 276
第一节 国子学与太学 276
第二节 府州县学 277
第三节 私学和寺院学校 278
第十章 辽代科举考试和世选制度 279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实施 279
一 初设贡举时间 279
二 贡举年限与人数 280
第二节 考试程序与科目 281
一 程序 281
二 科目 283
第三节 考场、出题及对考生资格的限制 285
一 考场与出题 285
二 对考生资格的限制 286
第四节 等第与授官 286
一 等第 286
二 除授 287
第五节 辽朝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289
一 扩充统治集团成员来源,提高官员素质,为巩固辽朝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 289
二 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传统文化在北方的传播 289
三 首开少数民族所建王朝行科举的先河 290
第六节 世选制度 290
一 世选的范围与方法 291
第十一章 金代学校考试 293
第一节 国子学与太学 293
第二节 府、州、县学 296
第三节 女真学 297
一 女真字学 297
二 女真国子学 298
第十二章 金代科举考试 299
第一节 科举考试的确立与发展 299
一 金代行科举的历史背景与首科时间 299
二 金代科举制度的演变 300
第二节 考试科目 303
一 词赋科 303
二 经义科 304
三 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305
四 律科 307
五 经童科 307
六 制举与宏词科 308
七 武举科 309
第三节 考试程序及规则、禁限 310
一 乡试 310
二 府试 310
三 会试 311
四 御试(殿试、廷试) 312
五 考试规则 314
六 禁限 316
第四节 及第与任官 316
一 及第 316
二 恩例、特赐 318
三 任官 319
第五节 金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弊端 320
一 金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320
二 金代科举之弊 322
第六节 金代科举考试的作用与影响 323
一 为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巩固金朝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323
二 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播 324
三 推进金代封建化进程 325
四 金朝科举在我国科举制度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 326
第十三章 金代铨试及其他考试 333
第一节 铨选考试 333
一 官员铨试 333
二 吏员试补 334
第二节 其他考试 340
一 学士院官考试 340
二 司天台学生考试 341
三 医学十科考试 342
四 僧尼道冠考试 342
第十四章 元朝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 344
第一节 元朝前期关于科举考试的争论 344
第二节 元仁宗时期科举考试制度的推行 354
第三节 元朝后期科举考试制度的停止和重开 361
第十五章 元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内容 369
第一节 三级考试的一般情况 369
第二节 科举考试的程序 379
第三节 科举考试与出仕 390
第四节 科举考试的影响 395
第十六章 元朝学校考试和其他考试 404
第一节 学校考试 404
第二节 其他考试 413
后记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