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青年人口与健康发展状况研究报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郗杰英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0682004
  • 页数:3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完成,是2006~2007年科学、细致与创新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成果。报告分四部分: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当代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当代中国青年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研究报告,附录。本报告标志着青年发展状况的研究由分群体研究阶段转向分指标研究阶段。

第一部分 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3

第一章 中国青年人口概况 3

第一节 青年人口基本状况 3

一、青年人口总量和比例均呈逐年减少趋势,这是伴随我国生育水平下降的过程而发生的 4

二、20—28岁青年人口数量有明显凹陷 5

三、低龄青年性别比偏高,且在未来会更为严重 5

四、广东是青年人口数量最多的省,流动成为影响青年群体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7

五、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青年的城镇化 11

六、流动青年达到7639万,远距离流动中青年人的比例高 12

七、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比14岁以上总人口高17年 14

八、青年在二、三产业中就业的比例高于父辈,还有3%左右的NEET群体 15

九、青年未婚比例逐年升高,青年中存在一定的早婚现象,乡村女性早婚比例相对较高 16

十、未婚青年的性别比偏高趋势严重,婚姻挤压不可避免 17

十一、22—24岁是生育最高峰时期 18

十二、青年人口死亡率低于1‰,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18

第二节 青年独生子女 20

一、14—30岁青年独生子女规模近6000万,占同龄人口的19% 20

二、出生年代越晚,独生子女数量越多,比重越高 20

三、独生子女人口的性别比(126.71)远高于非独生子女 20

四、70%的14—30岁独生子女生活在城镇地区 22

五、乡村地区低龄独生子女性别比远高于城镇 22

第二章 中国青年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24

第一节 青年人口的性别构成 24

一、现阶段青年总人口性别比正常 24

二、青年人口分年龄性别比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25

三、农村青年人口性别比大大高于城镇 26

四、青年总人口性别比地区差异明显 28

五、未来的青年人口性别比会更加偏高 28

第二节 青年人口的年龄构成 30

一、青年人口不同队列规模差异较大 30

二、18岁以上城镇青年人口比重高于乡村 31

三、青年人口年龄构成与地区经济实力和就业机会具有直接关系 32

四、未来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青年人口比重差异将继续加大 33

第三章 中国青年人口的婚姻与生育 35

第一节 青年人口的婚姻状况 35

一、青年人口未婚比例越来越高 35

二、婚姻市场“挤压”现象严重 36

三、九成以上青年人口在30岁以前结婚 38

四、青年人口分城乡婚姻状况没有显著差异 38

第二节 青年人口的生育状况 39

一、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 40

二、青年人口乡村生育率显著高于城镇 40

三、生育孩次以一孩和二孩为主 41

四、青年人口生育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43

五、青年人口生育高峰集中在21—26岁之间 43

第四章 中国青年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 46

第一节 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状况 46

一、青年人口总体上受教育水平较高 46

二、青年人口出生年代越晚受教育状况越好 47

三、青年男性人口受教育状况略好于女性 48

四、城市青年受教育状况明显好于农村青年 49

五、青年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50

第二节 青年人口劳动就业状况 51

一、青年人口就业率状况随年龄变化性别差异明显 51

二、绝大部分青年人口在25岁前就业 52

三、青年人口的非农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人口 53

四、青年不在业率低于总人口 53

五、青年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 54

第三节 青年人口流动状况 55

一、近二成青年人口在流动 56

二、青年是流动人口的主体 56

三、流动青年具有高度的年龄选择性 57

四、流动青年性别比较低 59

五、青年人口流动主要发生于省内 59

六、务工经商是青年流动的主要原因 60

第五章 中国青年人口发展趋势 62

第一节 预测数据与方法 62

第二节 青年人口规模与增长趋势 63

第三节 青年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65

第二部分 当代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73

第六章 中国青少年儿童1985—2005体质健康状况和对策研究 73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73

一、研究背景 73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74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74

一、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呈现持续增长 74

二、青少年儿童身体机能状况不容乐观 76

三、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状况 76

第三节 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讨论与对策 80

一、超重和肥胖已成为中国儿童青少年最主要的健康问题 80

二、营养不良和低体重仍普遍存在 81

三、城乡儿童青少年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呈下降趋势 82

四、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83

第七章 当代中国城市青少年儿童体质与健康状况研究 85

第一节 相关调查情况 85

第二节 城市青少年儿童体质与健康基本状况 86

一、城市青少年儿童营养状况不断改善 86

二、城市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持续提高 86

三、城市青少年儿童肺活量持续下降 88

四、城市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有所下降 89

第三节 城市青少年儿童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90

一、超重及肥胖已成为大中城市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90

二、城市青少年儿童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 91

第八章 中国农村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分析 95

第一节 农村青少年儿童体质与健康基本状况 95

一、生长发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增长幅度低于城市 95

二、肥胖和营养不良并存 97

第二节 农村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与面对的挑战 100

一、农村学生微量营养素普遍缺乏,贫困地区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 100

二、经济转型期更需要关注营养过剩问题 102

第九章 中外青少年儿童生长水平比较研究 104

第一节 中国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概述 104

第二节 中日两国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比较 105

一、中日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差异 105

二、中日青少年儿童生长速度的比较 108

第三节 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比较 109

第四节 中国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趋势 112

第十章 当代中国青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报告 114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14

一、研究目的 114

二、研究方法 115

第二节 城乡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发展状况与趋势对比分析 117

一、身高 117

二、体重 121

三、维尔维克指数 124

四、BMI指数 127

第三节 城乡学生身体机能指标发展状况与趋势对比分析 131

一、握力 131

二、肺活量 133

第四节 城乡学生运动素质指标发展状况分析 136

一、体前屈 136

二、立定跳远 137

三、50米跑 138

第五节 城乡学生各项身体指标均值的发展状况与趋势的对比分析 142

一、身体形态 142

二、身体机能 146

三、运动素质 147

第六节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建议 148

一、政府角度 148

二、学校角度 150

三、社会角度 151

第三部分 当代中国青年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155

第十一章 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回顾与展望 155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情况 155

一、基本概念 155

二、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情况 156

第二节 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特点 157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表现 157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 160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160

第三节 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162

一、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162

二、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时代变化趋势 163

第四节 对未来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的建议 164

一、对未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64

二、对未来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建议 168

第十二章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报告 174

第一节 研究假说、量表的选用和样本的构成 174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说 174

二、关于量表的选用 175

三、样本的构成和学生基本情况 178

第二节 量表的计分方法及信度和效度检验 179

一、量表的计分方法 179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182

第三节 数据分析结果 188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188

二、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197

三、高中生压力源的现状分析 206

四、高中生的应付方式现状分析 214

五、高中生的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217

第四节 假说检验与分析 220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221

二、高中生的心理压力、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221

三、高中生的心理压力、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224

四、高中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分析 226

五、高中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分析 229

六、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232

第五节 研究结论 233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33

二、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233

三、高中生压力源的状况 233

四、高中生的社会支持现状 234

五、假说检验 234

第十三章 “青春热线”咨询案例研究 235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方法 235

一、青春热线及其服务简介 235

二、案例抽样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236

三、案例总体描述 237

第二节 咨询主题的相关分析 240

一、呈上升趋势的校园问题 240

二、发展为重的职场问题 244

三、扑朔迷离的情感与亲密关系 247

四、自我探索青年时期的自我提问 250

五、关于“性”问题的咨询分析 254

六、子女教育成为家庭难题 256

七、精神心理疾病的电话求助分析 258

八、应激与心理危机 260

第三节 青年心理问题的干预建议 261

一、教育预防为主,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层面的多维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与体系 261

二、心理健康基础在童年形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重心前移 262

三、广泛开展同辈教育和关怀 264

四、在学校与家庭之外,搭建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支持网络,大力发展服务青少年的公益机构 266

第四部分 附录:中国青年人口数据资料 271

附录之一 青年人口状况数据资料 271

1.青年人口数量和比重 271

2.青年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272

3.青年人口空间构成 274

4.青年人口的流动与迁移 280

5.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状况 283

6.青年人口的婚姻状况 286

7.青年人口生育状况 288

8.青年人口死亡状况 289

附录之二 青年教育状况数据资料 293

1.青年人口数量和比重 293

2.各级各类学校数 295

3.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数 296

4.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 297

5.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 298

6.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 299

7.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 300

8.研究生和留学生数 301

9.技工学校和学生数 302

10.各级普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 303

11.各地区按城乡分普通中学学校及在校学生数 303

附录之三 青年劳动就业状况数据资料 305

1.经济活动状况 305

2.行业分布状况 306

3.职业分布状况 311

4.未工作状况 314

附录之四 青年公民参与状况数据资料 316

1.共青团组织基本情况 316

2.青年使用互联网状况 318

后记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