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明清: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综合期 2
总论 2
第一章 诗文美学:志道游艺、心美情美 4
概述 4
一、宋濂:“以道为文”“气充文昌” 6
二、王守仁:“志道游艺”、美向心求 11
三、李梦阳及前七子:“以我之情,尺寸古法” 14
四、谢榛及后七子:“情景”论和“格调”说 20
五、唐顺之及唐宋派:“法度”“神明”与“六艺之旨” 27
六、徐渭:诗尚“自得”之“真情” 32
七、李贽:“以自然之为美” 33
八、焦竑:“脱弃陈骸,自标灵采” 38
九、屠隆:“诗之万品,要之乎适” 39
十、袁宏道及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43
十一、竟陵派:唯情论与“活物”说 49
十二、黄宗羲:“情至”为“至文” 54
十三、顾炎武:“读经”“明道”“知音” 59
十四、王夫之:“现量”美和“情景”论 64
十五、叶燮:论美及“物我相合而为诗” 76
十六、刘大櫆:“文气”说与“文法”论 84
十七、姚鼐:论文章之“美”的构成要素与风格类别 88
十八、袁枚:尚“情”著“我”、尊“才”崇“识”、不主一格 91
十九、翁方纲:融铸“神韵”与“格调”的“肌理”说 100
二十、章学诚:亦“史”亦“文”,“悦目娱心” 107
二十一、龚自珍:以自然、个性为美 115
二十二、刘熙载: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 121
第二章 小说美学:真幻相即,“险极快极” 131
概述 131
一、蒋大器、张尚德的《三国演义》评论 132
二、李贽、叶昼的《水浒传》评点 134
三、谢肇淛、李日华、袁于令的“真幻”关系论 142
四、冯梦龙、凌濛初:“三言”“二拍”评论 144
五、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 148
六、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160
七、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 167
八、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172
第三章 词论美学:“词非小道”,“意能尊体” 179
概述 179
一、“小道”说及其批判 180
二、“诗余”说及其更正 183
三、云间派:“小道”与“大雅”的变奏 186
四、西泠派、广陵派:走向尊体 188
五、阳羡派:“词非小道” 190
六、浙西派:“以雅为尚” 194
七、常州派:“风雅寄托” 198
第四章 戏曲美学:本色情趣,走向综合 211
概述 211
一、朱权:奠定古代曲论体系的雏形 212
二、本色派:崇尚词之易晓与音之合律 215
三、情趣派:“以意趣神色为主” 227
四、折中派:“可演之台上,亦可置之案头” 236
五、王骥德:“大雅与当行参间” 243
六、李渔:古代曲学的集大成者 248
七、金圣叹:古代戏曲批评的最高峰 255
第五章 音乐美学:《溪山琴况》,曲终奏雅 267
概述 267
一、李贽:“琴者,所以吟其心也” 267
二、黄龙山:“琴音本吾心” 268
三、杨抡:韵外之致 269
四、杨表正:“体态尊重,神与道融” 270
五、徐上瀛:古代音乐美学的集大成者 271
六、王善:论琴学总义八则 275
七、汪烜:和顺情声,精通律吕 276
八、祝凤喈:“神化”之境,在于“养心” 277
第六章 绘画美学:形神合一、心目合一 279
概述 279
一、王履:形神合一、心目合一 280
二、董其昌:文人山水画的理论总结 282
三、唐志契:“山水原是风流潇洒之事” 286
四、笪重光:“神韵”“位置”“笔墨” 288
五、恽格:“神明”“用心”“在无笔墨处” 289
六、石涛:“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290
七、王昱:气韵、位置、笔墨 294
八、张庚:取资自然、发于无意 295
九、邹一桂:“画以象形,取之造物” 296
十、布颜图:“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 298
十一、盛大士:“妙不必工”与“江山之助” 302
十二、沈宗骞:“质者,美之中藏者也” 304
十三、郑绩:山水画论、人物画论、花鸟画论、兽畜画论 309
第七章 书法美学:意象相合,心手交畅 316
概述 316
一、解缙:论书象和书史 317
二、项穆:“心手交畅,美善兼通” 319
三、赵宦光:“取法乎上”“情游物外” 324
四、费瀛:论“大书之法” 326
五、汤临初:“修短合度,意态完足” 327
六、董其昌:“以风流胜”而“不为无法” 328
七、笪重光:书法形式美学的深化 331
八、宋曹:“形质不健,神彩何来” 331
九、阮元:标举北碑,扭转书风 332
十、包世臣:论“秦篆汉隶”与“九宫八法” 337
十一、刘熙载: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的总结 340
第八章 园林美学:“巧于因借”“娱己娱人” 343
概述 343
一、文徵明:“寄栖逸之志”,“享闲居之乐” 344
二、顾大典:“心与景会”“自适其适” 347
三、潘允端:“适观便体”、乐寿延年 348
四、王世贞:园艺之美与园艺鉴赏 349
五、计成:中国园林美学的系统总结 351
六、文震亨:“幽人之致”“旷士之怀” 357
七、祁彪佳:亭阁之胜,以合诸景 358
八、李渔:“因地制宜”“借景造景” 360
九、沈复:论瓶花艺术与造园法则 366
第九章 佛教美学:禅净合一,“说默俱妙” 370
概述 370
一、《灯录》传承的美学意蕴 371
二、梵琦:“美味悉从中出” 373
三、临济宗:“文字禅”的否定之否定 377
四、曹洞宗:“言可以障道,亦可以载道” 383
五、袾宏:“念佛参禅”“往生极乐” 388
六、真可:“心美”说与“言道”说 393
七、德清:“善用其心”,则得“极乐真境” 397
八、智旭:“极乐即唯心” 403
九、袁宏道《西方合论》:十种净土,光光各显 407
十、王夫之《相宗络索》:“三境”与“三量” 411
第十章 道教美学:“摄情归性”,“金丹妙宝” 417
概述 417
一、正一道:由外至内、从命到性 418
二、全真道:“炼神还虚”“金丹妙宝” 423
第六编 近代: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过渡 434
总论 434
第一章 章炳麟《文学总略》:对美文学观念的阻击 438
一、“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彣彰为准” 439
二、“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的反思 442
第二章 美文学概念的出现与小说美论 444
一、“文学则属于美之一部分” 444
二、黄人:“小说者,文学之倾于美的方面之一种” 445
三、夏曾佑:“小说之所乐,与饮食、男女鼎足而三” 446
四、徐念慈:小说之美的情感性、理想性、形象性特征 449
五、狄葆贤:“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451
第三章 王国维:中国美学古今转换的标志 453
一、美学起点:“人生苦痛”说 454
二、美之本质:“快乐无利害”说 455
三、美之形态:“人间嗜好”说 458
四、文学特征观:“情感”与“想象” 460
五、词曲美学观:“意境”说 461
六、小说美学观:悲剧解脱与典型塑造 462
七、美之价值:“无用”“独立”说 464
第四章 美的价值观念的颠覆性变化 466
一、崇尚“革命”,赞美“革命” 466
二、崇尚“民权”,反对“皇权” 468
三、崇尚“平等”,反对“纲常” 469
四、崇尚“自由”,反对“专制” 469
五、崇尚“个体”,兼顾“群体” 470
第五章 康有为的美学追求:去苦求乐,雄肆唯情 472
一、《大同书》:“求乐免苦”的人生美学追求 472
二、雄肆唯情的艺术美学宗尚 478
第六章 梁启超:探讨美的内涵及规律,为政治改良服务 482
一、三界革命:以美文学样式为政治改良服务 483
二、“美的作用,不外令自己或别人起快感” 487
三、“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趣味’” 489
四、美的本质或根源:心、物二元互补论 495
五、对悲壮美、崇高美的推崇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