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湾生态综合评价方法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秀清,刘莲,蔡燕红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海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1000351
  • 页数:6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从污染防控、自身环境条件、生态特征及问题现状,并综合考虑物理、化学、生物生态以及区域开发活动等自然与社会因素,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象山港区域自身特点,多层次、多角度,采用分类分区方法,建立了象山港海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使得对象山港典型海域生态环境的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意义和参考价值,可为象山港海域的海洋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服务,也可为我国其他港湾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提供借鉴。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第1章 概述 1

1.1 项目由来 1

1.2 研究概况 2

1.3 主要海洋生态问题及现有评价技术的不足 4

1.4 资料来源 6

1.4.1 海域环境调查 6

1.4.2 污染源调查与估算 17

1.5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19

1.5.1 研究范围 19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0

参考文献 22

第2章 自然环境、开发活动及社会经济状况 23

2.1 自然环境 24

2.1.1 地形地貌 24

2.1.2 气候特征 26

2.1.3 海洋水文 27

2.1.4 波浪 27

2.1.5 生态环境质量 28

2.1.6 海洋自然资源 28

2.1.7 海洋生态灾害 30

2.2 社会经济及海洋开发活动 31

2.2.1 行政区划 31

2.2.2 社会经济状况 32

2.2.3 海洋开发活动 33

2.3 小结 41

第3章 海域水动力特征 43

3.1 实测水文特征 43

3.1.1 潮汐 43

3.1.2 潮流 45

3.1.3 余流 49

3.1.4 波浪 52

3.2 水动力数值模拟 52

3.2.1 水动力模型建立 52

3.2.2 纳潮量的计算与分析 61

3.2.3 水体交换能力数值计算与分析 61

3.3 小结 67

参考文献 68

第4章 海域环境状况 69

4.1 调查内容 69

4.1.1 调查站位 69

4.1.2 调查项目 70

4.1.3 调查时间和频率 71

4.2 水质状况 71

4.2.1 水质大面站调查结果与评价 71

4.2.2 主要水质要素平面分布特征 73

4.2.3 水质变化趋势 83

4.2.4 水质连续测站调查结果 86

4.3 沉积物质量现状 97

4.3.1 沉积物要素浓度 97

4.3.2 典型沉积物要素平面分布 99

4.3.3 沉积物变化趋势 104

4.4 生物质量监测 106

4.4.1 监测结果 106

4.4.2 重金属含量变化趋势 109

4.4.3 海水的富集状况 110

4.5 小结 113

4.5.1 水质 113

4.5.2 沉积物 114

4.5.3 生物质量 114

参考文献 115

第5章 海洋生物生态状况 116

5.1 叶绿素a 116

5.1.1 含量分布 116

5.1.2 周日连续变化 117

5.1.3 历年变化趋势 117

5.2 浮游植物 118

5.2.1 种类组成 118

5.2.2 数量平面分布 122

5.2.3 优势种 127

5.2.4 生态类型 130

5.2.5 生物多样性 132

5.2.6 历年变化趋势 137

5.3 浮游动物 138

5.3.1 种类组成 138

5.3.2 密度及生物量分布 142

5.3.3 优势种及其分布 146

5.3.4 生态类型 151

5.3.5 周日连续变化 152

5.3.6 生物多样性 152

5.3.7 历年变化趋势 153

5.4 大型底栖生物 156

5.4.1 种类组成 156

5.4.2 密度和生物量 159

5.4.3 优势种及生态类群 161

5.4.4 生物多样性 163

5.4.5 历年变化趋势 164

5.5 潮间带生物 165

5.5.1 种类组成 166

5.5.2 栖息密度和生物量 174

5.5.3 生物群落结构 175

5.5.4 生物多样性 176

5.6 小结 178

参考文献 180

第6章 象山港海洋环境容量研究及减排技术示范 181

6.1 污染源调查与估算 181

6.1.1 海区及汇水区划分 181

6.1.2 调查与估算结果 183

6.2 海域环境容量估算 214

6.2.1 技术路线及环境容量计算因子的选择 214

6.2.2 海域污染物动力扩散数值研究 216

6.2.3 海域控制点设置及水质控制目标的确定 230

6.2.4 CODMn环境容量估算 232

6.2.5 无机氮削减量估算 235

6.2.6 活性磷酸盐削减量估算 241

6.3 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容量分配 247

6.3.1 总氮、总磷优化分配技术路线 247

6.3.2 总氮、总磷容量削减基础信息资料 248

6.3.3 分配权重计算 250

6.3.4 削减量分配结果 257

6.3.5 近期优化分配方案的确定 269

6.3.6 沿岸各区(县、市)近期总量控制方案 271

6.4 减排技术研究 272

6.4.1 初始源强确定 273

6.4.2 响应系数场计算 280

6.4.3 入海口减排权重分配 286

6.4.4 入海口减排量分配 289

6.4.5 减排量分配结果小结 293

6.5 减排考核示范应用 293

6.5.1 污染物排放通量 294

6.5.3 总量减排结果 299

6.6 小结 302

参考文献 305

第7章 港湾生态监测方法研究 307

7.1 监测站位优化 307

7.1.1 优化前站位 307

7.1.2 站位优化方法 309

7.2 监测指标优化 331

7.2.1 海洋水文 332

7.2.2 水环境 336

7.2.3 沉积环境 341

7.2.4 指示生物 345

7.2.5 生物生态 350

7.2.6 监测指标体系 359

7.3 监测时间和频率优化 359

7.3.1 海洋水文 359

7.3.2 水环境 360

7.3.3 沉积环境 366

7.3.4 生物生态 366

7.3.5 海岸带 373

7.3.6 监测时间和频率 374

7.4 同步化处理 374

7.4.1 计算方法 375

7.4.2 数值试验 375

7.4.3 监测数据同步化 377

7.5 小结 398

7.5.1 监测站位优化 398

7.5.2 监测指标优化 399

7.5.3 监测频率优化 399

7.5.4 数据同步化处理 400

参考文献 400

第8章 基于环境基准的港湾水质评价方法 402

8.1 研究现状 402

8.1.1 水质基准的概念及国外研究进展 402

8.1.2 水质基准确定方法研究进展 405

8.1.3 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405

8.2 材料与方法 407

8.2.1 数据来源 407

8.2.2 数据处理方法 407

8.3 水质基准的确定 408

8.3.1 基准年 408

8.3.2 基准值 409

8.4 评价标准研究 411

8.4.1 评价指标的确定 411

8.4.2 评价等级的确定 413

8.5 评价结果 414

8.5.1 评价单元的划分 414

8.5.2 评价结果 414

8.6 与其他港湾基准值比较 420

8.6.1 数据来源 420

8.6.2 数据处理方法 422

8.6.3 基准值的确定 423

8.6.4 与乐清湾基准值的比较 425

8.7 与现行的水质评价结果比较 425

8.8 小结 426

参考文献 427

第9章 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方法 429

9.1 生态环境分区 429

9.1.1 分区指标设置 429

9.1.2 分区结果 430

9.2 生态环境状况分区分类评价 462

9.2.1 指标体系 462

9.2.2 评价等级划分 462

9.2.3 港湾环境评价方法和标准 463

9.2.4 评价结果 464

9.3 海岸带生态评价 466

9.3.1 评价单元的划分 466

9.3.2 海岸带评价指标体系 467

9.3.3 海岸带调查结果 470

9.3.4 海岸带综合评价 473

9.4 海岸带—港湾生态综合评价 475

9.4.1 港湾生态综合评价方法 475

9.4.2 海岸带—港湾生态综合评价方法 475

9.4.3 海岸带—港湾生态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477

9.4.4 与港湾生态综合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480

9.5 小结 481

参考文献 482

第10章 主要开发活动(功能区)及生态灾害综合评价 483

10.1 海水增养殖区综合评价——以西沪港网箱养殖区为例 483

10.1.1 海水增养殖区海洋环境状况 484

10.1.2 西沪港海水增养殖区评价指标体系 492

10.1.3 综合评价方法及结果 497

10.2 入海河流污染物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 504

10.2.1 监测内容和方法 505

10.2.2 入海通量估算 507

10.2.3 入海河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评价 507

10.3 大桥建设工程综合评价 527

10.3.1 大桥及接线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因子筛选 527

10.3.2 综合评价方法及结果 538

10.4 滨海电厂开发活动综合评价 541

10.4.1 电厂海洋环境影响因子筛选 541

10.4.2 综合评价方法及结果 560

10.5 围填海开发活动综合评价 563

10.5.1 围填海开发活动海洋环境影响因子筛选 564

10.5.2 评价体系建立 568

10.6 外来物种(大米草)灾害综合评价 570

10.6.1 西沪港大米草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 571

10.6.2 大米草生态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574

10.7 小结 577

参考文献 578

第11章 海洋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582

11.1 研究技术方法 583

11.2 海洋生态功能分类 584

11.2.1 供给功能 585

11.2.2 调节功能 587

11.2.3 文化功能 592

11.2.4 支持功能 594

11.2.5 海洋生态功能分类研究结果 596

11.2.6 象山港海洋生态功能类型 597

11.3 海洋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 598

11.3.1 水产品提供(人工) 598

11.3.2 水质净化 600

11.3.3 海岸侵蚀防护 601

11.3.4 泄洪 603

11.3.5 自然景观 606

11.3.6 生物物种多样性 607

11.3.7 生物繁育场 607

11.3.8 土地储备 608

11.3.9 港航交通 609

11.4 主导生态功能评价 610

11.5 与相关法规的衔接 614

11.5.1 与海洋功能区划的衔接 614

11.5.2 与其他规划的衔接 615

11.6 海洋生态功能区划定 615

11.7 海洋生态功能区控制指标 615

11.7.1 水产品提供(人工)生态功能区 615

11.7.2 水质净化生态功能区 616

11.7.3 海岸侵蚀防护生态功能区 616

11.7.4 泄洪生态功能区 616

11.7.5 自然景观生态功能区 616

11.7.6 生物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616

11.7.7 生物繁育场生态功能区 617

11.7.8 土地储备生态功能区 617

11.7.9 港航交通生态功能区 617

11.8 小结 617

参考文献 618

第12章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研究 622

12.1 海洋生态红线研究进展 622

12.1.1 生态红线内涵 622

12.1.2 生态红线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624

12.1.3 生态红线划定方法研究 627

12.1.4 生态红线管控措施 628

12.1.5 生态红线管理机制 629

12.2 海洋生态红线区指标体系研究 630

12.2.1 海洋生态敏感性研究指标体系 630

12.2.2 海洋生态脆弱性研究指标体系 633

12.2.3 海洋生态重要性指标研究 635

12.2.4 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 643

12.3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方法研究 644

12.3.1 划定方法 644

12.3.2 方法与过程 646

12.4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管控措施 660

12.4.1 禁止开发区 661

12.4.2 限制开发区 661

12.5 小结 663

参考文献 663

第13章 结论与展望 665

13.1 结论 665

13.2 展望 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