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等小学均宜改用通俗文以统一国语议 1
禁止遏糴以舒农困议 9
常州谣辞四首 18
论文官考试之宜严 22
小说丛话 25
古代人性论十家五派 59
敬告中等以上学生 66
蒙古种族考 69
记黄韧之先生考察美国教育演词并志所感 75
国体问题学理上之研究 81
本论 92
今后学术之趋势及学生之责任 120
修习国文之简易法 124
新教育与旧教育 127
论科举与学校不可偏废 133
欧战简览 137
论国人读书力减退之原因 148
《佛学易解》和《北美瑜珈学说》介绍 150
职业教育之真际 152
学风变迁之原因 154
驽牛通信 156
论社会之根本改革 159
论医 161
子弟 167
苏常 170
救济米荒之一策 173
对于群众运动的感想 176
论货币与井田 188
新旧文学之研究 199
沈阳高师中国历史讲义绪论 201
沈游通讯 206
义州游记 211
南归杂记 216
《一个不幸的娘们》跋 225
士之阶级 226
读《国语表解》后记 241
答振甲君 247
中国古代哲学与道德的关系 252
答程鹭于书 259
《请看北京看守所底黑暗》书后 275
勿吉考——译《满洲历史地理研究报告》第一册 277
整理旧籍之方法 287
驽牛杂谈 295
乙部举要(一) 299
乙部举要(二) 303
《为铁侠辩诬并问杨维□君》附志 309
对于本周刊两周年纪念的感想和希望 311
古代之印度与佛教 315
《西营刘氏清芬录》序 319
辩梁任公《阴阳五行说之来历》 321
三十年来之出版界(一八九四—一九二三) 331
国文教授袪蔽篇 339
国民自立艺文馆议 346
魏晋玄谈 349
西汉哲学思想 355
与谢侠逊函论象棋 380
中国韵文研究 384
非攻寝兵平议 390
历史上之民兵与募兵 401
沪江大学《丙寅年刊》序 410
本校之国文部概况 411
毁清宫迁重器议 415
致光华大学行政会书 417
考试论 422
订戴 436
再致光华大学行政会书 440
大学杂谈 443
谢侠逊《象棋秘诀》序 448
乡政改良刍议 450
《小雅》发刊辞 456
所谓铁路附属地者 457
来皖后两点感想 460
马先之《左氏纂读》跋 465
半部小说 467
健康之身体基于静谧之精神 472
文质 475
施联玉《说文部首浅释》跋 476
与人论《新元史》《元史新编》书 477
《秦代初平南越考》之商榷 479
怎样读中国历史 487
评校《史通》序 494
反对推行手头字提倡制定草书 495
文学批评之标准 498
禁奢议 500
十年来之中国 511
论民族主义之真际 517
陈志良《奄城访古记》跋 522
货币问题 524
丛书与类书 526
论中国户口册籍之法 528
姚舜钦《秦汉哲学史》序 531
中国文化东南早于西北说 532
吃饭的革命 538
中学历史教学实际问题 544
研究历史的感想 549
论吴越文化 552
八·一三战时沪常往来见闻 556
陈登原《历史之重演》叔 558
民族英雄盖吴的故事 559
宦学篇 563
论南北民气之强弱 568
五四运动的价值何在 573
史学杂论 574
《后汉书·襄楷传》正误 577
论基本国文 579
青年时代的回忆 592
张芝联《历史理论引论》案语 597
一个合理的习字方法 598
唐宋暨以前之中日交际 602
新年与青年 605
仓储与昏钞倒换库 610
四史中的谷价 614
中国抗战的真力量在那里——中日文化程度比较 621
童书业《唐宋绘画论丛》序 624
妇女就业和持家的讨论 625
武士的悲哀 633
何谓封建势力 635
思乡原 637
眼前的奇迹 639
上海风气 641
窖藏与古物 644
中国现阶段文化的特征 649
蔡孑民论 658
塞翁与管仲 662
读史随笔、公厨、蔬食、民生简便食堂、善举 665
为什么成人的指导不为青年所接受 669
中国民族精神发展之我见 680
西南对外交通之始 689
孤岛青年何以报国 690
向慈善家进一言 694
光华大学十五周年纪念感想 697
汉人訾产杂论 699
狗吠 724
柳存仁《上古秦汉文学史》序 726
汉世亭传之制 730
关于中国字的一个提议 736
史学上的两条大路 738
读《崔东壁遗书》 742
广西女子 745
从我学习历史的经过说到现在的学习方法 747
魏晋“科斗文”原于虫书考 754
论青年的修养和教育问题 760
论禄米之制 765
改良盐法刍议 770
生活的规范 773
中国历代之选举制度 781
《古史辨》第七册自序 787
秦汉移民论 789
道教起原杂考 797
论《诗》与歌谣 805
中国历代兵制之变迁 811
追论五十年来之报章杂志 815
活的史学研究法 818
国文教学贡疑 824
田赋征收实物问题 826
论学术的进步 830
学校与考试 834
改进史学系之一说 840
吕诚之先生讲经世 842
龚定庵先生百年祭 844
柳存仁《俞理初先生年谱》序 845
都会 846
庄育民《喉科真髓》序 849
两年诗话 850
沈延国《周书集释》序 859
论沮渠牧犍之死 863
崔浩论 867
上海人的饮食——辟谷 872
上海人的饮食——烹调 874
论疑古考古释古——为徐永清作 876
蠹鱼自讼 877
连丘病案 883
日本降伏了 900
上海路名亟宜复旧议 905
实行宪政时期的政党 907
中国的五年计划 909
抗战的总检讨和今后的方针 911
战后中国经济的出路 915
战后中国之民食问题 919
到朝鲜去搜书 922
对于时局的误解 924
日本天皇的前途 929
怎样将平均地权和改良农事同时解决 932
论文史 941
闻之痛心 944
关于平卖的一个建议 945
清查户口与清除匪患 947
柳树人《中韩文化》叙 949
日本人的短长 951
青年思想问题的根柢 953
因整理土地推论到住的问题 956
凤鸣朝阳 966
改良邮寄手续 968
论新闻自由与说服异己 969
漫谈教育 971
论外蒙古问题 974
五都 980
发现新世界者为谁 982
中国的生命线与世界和平 984
致光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书 986
如何培养和使用人才 990
沦陷区里的民众生活 994
抗战何以能胜建国如何可成 996
治水的三阶段 999
胜利年大事记 1001
民国三十四年大事记(续) 1011
胜利年大事记(三续) 1019
葛芃吉《古代战区比节考》序 1023
历史上的原子炸弹 1024
从章太炎说到康长素梁任公 1028
论中学国文教科书 1040
革命与道德 1046
滑稽乎?严重乎?禁锢可乎? 1048
台湾何时始通中国 1050
老百姓对于国事的态度溯源 1052
论保甲 1059
《读书生活》发刊辞 1062
读书与现实 1063
从民族拓殖上看东北 1065
千五百年前的特务 1069
两种关于延安的书籍 1071
吕思勉谈派报问题 1076
物价偶忆 1079
南京为什么成为六朝朱明的旧都 1081
东洋史上的西胡 1085
读书的方法 1089
忠贞 1091
堂吾头 1094
致大公报馆书谈报纸上的医药广告 1098
学制刍议 1101
新生活鉴古 1105
童丕绳《春秋史》序 1109
还都征故 1110
如何培养广大的群众的读书兴趣 1115
学制刍议续篇 1117
《学风》发刊辞 1124
如何根治贪汙 1125
中国人为什么崇古 1130
还都纪念罪言 1134
历史上的抗战夫人 1138
史学系概况 1141
论度量——论宋武帝与陈武帝 1142
梁启超新评价 1154
节注《说文》议 1156
国防答问 1159
论文明民族与野蛮民族之消长 1162
论美国助我练兵事宜暂缓 1166
儒将 1169
潘正铎文木《天南旅稿》序 1172
方德修《东北地方沿革及其民族》序 1174
中国文化诊断一说 1175
中国文化诊断续说——教育界的彗星 1183
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1190
《唯物史观中国史》校记 1193
评某著中国史 1196
论房地产税 1198
光华工会的诞生与光华的前途 1200
致叶圣陶周建人建议便利汉字部书 1205
论大学国文系散文教学之法 1206
关于中国文字的问题 1216
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 1218
日报版式印数诤议 1231
书店宜印行完全书目议 1233
致解放日报再议报纸发行书 1235
致解放日报读者来信组函 1236
致中共上海市委学校工作部信 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