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点一线”解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世江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3229055
  • 页数:304 页
图书介绍:该书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是同类书稿中的一部力作。除解析之外,每个知识点安排有类似于微课设计的教学设计建议,在教学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颇具实用性。该书对教学教研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对历史课程改革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现在,我社初中历史教材没有足够的教师和学生辅导用书。此书作为重磅的教学指导用书,可以成为我社初中历史的强有力的教学支撑,可以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

导言:“点—线”结合的解读 1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7

第一节 了解“北京人”的发现过程 7

一、为什么要改变“北京人”的课程内容? 7

二、从发现过程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9

三、改变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教育价值 14

第二节 半坡、河姆渡居民生活的考古认知 16

一、为什么要强化考古认知? 16

二、两处遗址的考古认知概述 17

三、强化考古认知的双重教育意义 21

第三节 炎黄传说采用层累造成说的可行性 23

一、传说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传说 23

二、“老段子”与层累造成说的比较 25

三、采用层累造成说的教育教学意义 29

第四节 夏、商、西周课程内容的重新选择 32

一、国家的政治概念与传统观念的国家 32

二、商周的内容选择方案 34

三、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37

第五节 青铜器与甲骨文 39

一、学历史要培养想象力 39

二、青铜器的用途及青铜工业的生产环节 40

三、进入甲骨文的造字情境 44

四、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讨论 46

第六节 如何拉开春秋战国的大幕? 48

一、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特点说起 48

二、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提供的资料 49

三、本课目标与细节处理的建议 52

第七节 通过商鞅变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55

一、对商鞅变法的负面评价 55

二、关于课标导向的讨论 57

三、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批判性思维 58

第八节 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60

一、孔子思想的是与非 60

二、老子的治国思想 64

三、百家争鸣中各家的思想逻辑 66

四、注重思想的逻辑性 67

第九节 秦始皇的故事与他创立皇帝制度 69

一、讲秦始皇故事的教学用意 69

二、如何使学生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深远影响? 70

三、关于评价与作业 72

第十节 陈胜、吴广起义 73

一、关于这节课内容取向的意见 73

二、暴政与秦灭亡的内外因素 74

三、更新知识是更新观念的基础 76

第十一节 领略大汉雄风 78

一、了解汉代政治还是领略大汉雄风? 78

二、文景之治,国富民富 79

三、与匈奴的关系 81

四、采用上述课程内容的合理性 85

第十二节 丝绸与“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 87

一、将丝绸与“丝绸之路”放在一节课 87

二、丝绸与“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 88

三、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估计 91

第十三节 汉字的成熟与《史记》的特点 92

一、为什么设计这样一节课? 92

二、汉字的成熟 93

三、司马迁怎样书写历史? 95

四、通过《史记》了解史学 98

第十四节 东汉:黑暗与辉煌并存 99

一、东汉的黑暗与辉煌 99

二、关于课标要求的讨论 101

三、关于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 103

第十五节 通过中医药学认识传统文化 105

一、中医药学独占1课时的理由 105

二、让初中学生感知中医药学的神奇 106

三、关于课程内容深浅的讨论 111

第十六节 造纸术与书法艺术的产生 112

一、造纸术与书法结合一课的合理性 112

二、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纸张的普及 112

三、书法艺术的产生 114

四、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16

第十七节 透视三国鼎立与《三国演义》的关系 117

一、《三国演义》抬高了三国的历史地位 117

二、演义的故事与历史的真实 118

三、教学目标的3个层次 122

第十八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 123

一、关于时间段的说明 123

二、西晋、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的更替 124

三、民族迁徙、交融的历史趋势 126

四、江南的开发 127

第十九节 《九章算术》与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128

一、《九章算术》的文献价值 128

二、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130

三、教与学须知 131

第二十节 承上启下的隋朝 132

一、隋朝统一的根本原因 132

二、隋朝的3大创举 134

三、隋朝的灭亡与富庶 136

四、这节课怎么讲和学? 137

第二十一节 走向辉煌的大唐帝国 139

一、唐初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139

二、高宗、武则天时期 142

三、为什么出现“开元盛世”? 143

四、本节课的难点 144

第二十二节 唐前期民族政策与中外交流 145

一、民族和睦 145

二、丝绸之路的勃兴与玄奘西行 147

三、与东亚、东南亚的关系 149

四、周边关系要讲真实 150

第二十三节 如何展现盛唐的社会气象? 151

一、课标设计的初衷 151

二、唐前期经济的繁荣 151

三、唐朝的社会时尚 152

四、如何进入历史场景? 155

第二十四节 唐朝的衰败与五代十国 156

一、体制给奸臣制造机会 156

二、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 157

三、五代十国的基本面貌 158

四、培养历史视野与求真求实 159

第二十五节 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160

一、为什么要了解重文轻武? 160

二、宋朝建立时中国版图的形势 161

三、宋太祖立下的规矩 162

四、科举制的完善和影响 164

五、改造课程内容的旨趣 166

第二十六节 宋与辽、夏、金的战事 168

一、宋辽澶渊之盟 168

二、宋夏关系 169

三、靖康之变与宋金战事 170

四、为什么要处死岳飞? 172

五、培养时序思维意识 174

第二十七节 宋朝的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 175

一、宋朝的另一个特点 175

二、用《清明上河图》观察都市繁华 176

三、宋代的饮食 179

四、宋代的体育 180

第二十八节 三大发明求实 181

一、发明指南针的起点 181

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外传 183

三、火药与火器 184

四、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 185

第二十九节 元的统治 186

一、成吉思汗治下的大蒙古国 186

二、蒙古西征与灭金、灭宋 187

三、元的统治与历史贡献 188

四、训练使用历史地图的最好时机 190

第三十节 朱元璋开创明朝皇帝专权 191

一、纵横比较看明清 191

二、朱元璋建立明朝,强化皇权 192

三、八股取士与官僚思想的僵化 196

四、加深对皇帝专权的印象 197

第三十一节 如何评说郑和下西洋和抗倭斗争? 199

一、郑和与郑和下西洋的史事 199

二、对郑和下西洋褒贬两说的分析 200

三、明代抗倭斗争始末 202

四、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204

第三十二节 了解明长城与北京城的教学旨趣 205

一、讲长城从培养问题意识入手 205

二、以皇权为中心的明代北京城建设 208

第三十三节 从3本书透视明代科技水平 210

一、《本草纲目》的成就与缺陷 210

二、《农政全书》与《天工开物》的价值 212

三、教学内容重点选择建议 214

第三十四节 全面解读明朝灭亡 216

一、1978年以来课程中的农民战争 216

二、明朝的危机与清军的威胁 217

三、亡国之君无奈官场腐败 218

四、李自成进京与满族入主中原 220

五、对教师的考验 221

第三十五节 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治理西藏、新疆 222

一、郑成功在抗清中收复台湾 222

二、清朝对西藏、新疆的治理 223

三、详略两难 224

第三十六节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化 225

一、勤政又独裁的3个皇帝 225

二、军机处及清代君臣关系 226

三、“点”的生动与“点”与“点”之间的联系 228

第三十七节 清朝人口增长与经济状况 229

一、清朝“人口大爆炸” 229

二、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 230

三、要全面地看历史 233

第三十八节 清中期以来腐败的蔓延与闭关锁国 234

一、皇权专制下腐败的蔓延 234

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235

三、教与学的设想 239

第二编 中国近代史(上) 241

第一节 鸦片战争的典型战例——虎门大战 241

一、传统模式的弊端 241

二、虎门大战的经过 242

三、几点说明和实践效果 246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250

一、从《南京条约》到《天津条约》 250

二、英法联军的罪行 252

三、新时代如何面对屈辱史? 254

四、战争结束后的余波 255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悲剧不能避免 256

一、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256

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258

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分析 259

四、一节课了解太平天国的难处 260

第四节 清朝的强国之路:师夷长技办洋务 261

一、师夷长技的起步 261

二、洋务派办的2个典型企业 262

三、建设中国海军 264

四、同文馆与幼童留学 265

第五节 中日甲午战争 267

一、从黄海海战说起 267

二、威海卫失败的原因 270

三、辽东抗战不只徐邦道 270

四、《马关条约》的危害 271

五、点滴感想 273

第六节 戊戌变法 274

一、百日维新前的社会动员 274

二、慈禧太后扼杀百日维新 277

三、底层民众与戊戌变法 279

第七节 义和团、慈禧与八国联军侵华 280

一、教会与义和团 280

二、慈禧为什么“招抚”义和团? 282

三、1900年下半年的事变经过 282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 285

第八节 张謇: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的典范 286

一、救亡图存的各种努力 286

二、了解张謇 288

三、教育救国的补充 291

第九节 辛亥革命的成功及其历史意义 291

一、辛亥革命前10年的清王朝 291

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 293

三、武昌起义中立宪派的作用 294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296

参考文献 298

后记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