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述评 4
(一)信用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4
(二)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述评 14
(三)文献简评 21
三 选题缘起、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22
(一)选题缘起 22
(二)研究思路 24
(三)研究方法 24
(四)篇章结构 27
四 研究特色及创新要点 27
第一章 信用的含义及其与诚信、信任的关系阐述 30
一 信用的一般含义 30
二 信用与诚信 33
(一)诚信的内涵 33
(二)诚信是信用实现的道德基础 34
三 信用与信任 34
(一)信任的内涵及维度 34
(二)信任是信用实现的心理前提 36
四 信用、诚信、信任三者关系简述 37
第二章 历史变迁中的信用及其特征 39
一 中国传统道德信用思想 39
(一)诚实守信:中国传统道德信用思想 39
(二)中国传统道德信用思想的历史价值 42
二 西方契约信用思想 44
(一)遵守契约:西方契约信用思想 44
(二)西方契约信用思想的现代价值 51
三 马克思主义信用思想 52
(一)马克思信用思想 52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信用思想 58
第三章 信用的现代性困境 62
一 现代性相关理论概述 62
(一)现代、现代化、现代性 62
(二)现代性基本理论 63
(三)后现代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 64
二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 66
(一)“现代”的具体时限 67
(二)辩证看待现代性 67
(三)异化劳动批判 69
(四)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71
三 利益与伦理的冲突与张力 73
(一)义利之辩与“亚当·斯密问题” 73
(二)利益与伦理的相互对峙 75
(三)经济与伦理的相互支撑 78
四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信用问题 80
(一)现代社会的失信问题 80
(二)信用问题的影响 85
第四章 信用问题的现代性背景 89
一 来自现代社会的外部挑战 89
(一)传统道德作用流失 89
(二)制度供给的不足与执行不力 93
(三)众所瞩目的政府信用问题 95
二 现代社会中的主体性危机 99
(一)现代社会主体自我意识的膨胀 100
(二)现代社会主体财富欲望的爆发 101
(三)现代社会主体生活追求的偏颇 103
第五章 信用的现代性目标 106
一 信用现代性目标下的“中”“西”“马”关系 106
(一)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 106
(二)批判吸收世界文明成果 110
(三)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113
(四)“中”“西”“马”的融合和优势互补 120
二 信用现代性目标下的学理透视 122
(一)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122
(二)博弈论: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重复博弈机制 125
(三)新制度经济学:构造完备的现代信用制度 128
第六章 建设有序的现代信用社会 131
一 建构信用的外在规范秩序 131
(一)市场机制与信用秩序 132
(二)建设现代信用法律制度 136
(三)建设现代征信系统 139
二 培育守信的内在心灵秩序 148
(一)守信的内在心灵秩序何以可能 149
(二)守信的内在心灵秩序的重要性 150
(三)如何培育守信的内在心灵秩序 152
第七章 结语 157
参考文献 160
后记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