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钢结构体系与钢材 1
1.1 钢结构体系 1
1.1.1 体系与选型 1
1.1.2 最大高度和最大高宽比 2
1.1.3 抗震等级 3
1.2 材料 4
1.2.1 材料强度及选用 4
1.2.2 材料指标 6
第2章 风荷载 8
2.1 横风向振动 8
2.2 抗风设计 10
2.2.1 建筑形体 10
2.2.2 承载力 11
2.2.3 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 15
2.2.4 舒适度 16
第3章 地震作用 19
3.1 抗震计算方法 19
3.2 地震作用计算 21
3.2.1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21
3.2.2 时程分析法计算规定 25
第4章 规则性 28
4.1 规则性分类 28
4.2 划分标准 28
4.3 不规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30
4.4 规则性判别及处理方法汇总 31
第5章 内力调整 34
5.1 全局的内力调整(第一层次) 34
5.2 局部的内力调整(第二层次) 34
5.2.1 框架部分的内力调整 34
5.2.2 结构薄弱层的内力调整 35
5.3 构件的内力调整(第三层次) 36
5.3.1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的楼层 36
5.3.2 偏心支撑框架 37
5.4 截面的内力调整(第四层次) 37
第6章 稳定计算 38
6.1 稳定的概念 38
6.2 一阶和二阶分析 39
6.3 单个构件的稳定 39
6.3.1 轴心压杆的弹性弯曲屈曲 39
6.3.2 压杆的计算长度系数 40
6.4 结构一阶分析,构件二阶分析 41
6.4.1 结构整体稳定转换为构件稳定 41
6.4.2 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43
6.5 结构二阶分析 46
6.5.1 P-△效应含义 46
6.5.2 二阶分析简述 47
6.6 整体失稳控制条件 53
第7章 框架结构 56
7.1 抗震性能 56
7.2 节点域 56
7.2.1 承载力分析 56
7.2.2 变形分析 59
7.2.3 节点域设计 60
7.3 强柱弱梁 63
7.3.1 强柱弱梁验算 64
7.3.2 可不验算“强柱弱梁”的条件 64
7.4 框架柱的长细比 65
7.5 梁、柱板件宽厚比 67
第8章 钢框架-支撑体系 69
8.1 框架和支撑的抗侧移能力 69
8.2 钢框架-支撑体系 69
8.3 框架和支撑的作用 70
8.3.1 二类支撑-中心支撑、偏心支撑 71
8.3.2 框架结构、框架-中心支撑、框架-偏心支撑对比分析 72
第9章 框架-中心支撑 73
9.1 抗震性能 73
9.2 中心支撑的应用及类型 73
9.3 框架-支撑协同工作 75
9.4 中心支撑设计 77
9.4.1 往复荷载下承载力下降 77
9.4.2 低周疲劳破坏 78
9.4.3 构造要求 79
9.4.4 受压承载力计算 79
9.4.5 考虑失稳的设计 81
9.4.6 抗震时不得采用K形支撑 83
9.4.7 屈曲约束支撑 84
第10章 框架-偏心支撑 86
10.1 偏心支撑的形式 86
10.2 消能梁段 86
10.2.1 什么是消能梁段 86
10.2.2 消能梁段的类型 88
10.2.3 消能梁段的受力和变形 90
10.3 消能梁段的承载力和净长 90
10.3.1 承载力 90
10.3.2 消能梁段的净长 94
10.4 保证消能梁段有效的措施 98
10.4.1 全局(第一层次) 98
10.4.2 局部(第二层次) 100
10.4.3 本身(第三层次) 102
第11章 伸臂桁架和腰桁架 104
11.1 结构布置 104
11.1.1 伸臂桁架、腰桁架和加强层 104
11.1.2 内力调整 106
11.2 结构分析 106
11.2.1 结构组成 106
11.2.2 受力分析 108
11.2.3 层刚度突变 110
第12章 连接设计 113
12.1 钢框架的连接 113
12.2 梁与柱的连接 113
12.2.1 工形截面柱与梁的连接 114
12.2.2 箱形截面柱与梁的连接 116
12.2.3 连接构造 117
12.2.4 梁端受弯承载力 119
12.2.5 强连接弱构件 127
12.2.6 构造措施和计算要求 128
12.3 柱脚 136
12.3.1 钢柱柱脚类型 136
12.3.2 一般规定 137
12.3.3 外露式柱脚 140
12.3.4 外包式柱脚 142
12.3.5 埋入式柱脚 150
12.4 支撑与框架的连接 157
12.4.1 构造要求 157
12.4.2 强连接弱构件 161
12.5 构件拼接 162
12.5.1 柱与柱的连接 162
12.5.2 梁与梁的连接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