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法理学 2
导论:法理学的框架及结构 2
第一讲 法的概念与本质 3
一、法的概念的争议 3
二、西方主要法哲学流派 5
三、马克思主义论法的本质 5
第二讲 法的形式与特征 7
一、法的形式 7
二、法的特征 8
第三讲 法的作用和价值 12
一、法的作用 12
二、法的价值 15
第四讲 法的要素 18
一、法律规则 18
二、法律原则 24
三、权利与义务 27
第五讲 法的渊源 30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和分类 30
二、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 31
三、正式的法的渊源的效力原则 34
四、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 36
第六讲 法律体系 38
一、法律部门 38
二、法律体系 40
第七讲 法的效力 42
一、法的效力的含义 42
二、法的效力的根据 42
三、法的效力体现 43
第八讲 法律关系 45
一、法律关系的特征 45
二、法律关系的种类 46
三、法律关系的要素 48
四、法律关系变动的条件:法律事实 51
第九讲 法律责任 53
一、法律责任的含义 53
二、法律责任的竞合 53
三、法律责任的承担原则 54
四、法律责任的免除 55
五、法律制裁 56
第十讲 法的制定 58
一、立法概述 58
二、立法原则 59
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程序 61
第十一讲 法的实施 66
一、法的实施的概念 66
二、执法 67
三、司法 67
四、守法 68
五、法律监督 69
第十二讲 法律适用的一般原理 70
一、法律适用的目标 70
二、法律适用的步骤 71
三、事实判断、价值判断 72
四、法律证成 73
第十三讲 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 75
一、法律推理 75
二、法律解释 77
第十四讲 法的产生与发展 85
一、法的产生 85
二、法的发展 86
三、法律发展的方式 88
第十五讲 中国法的传统与法的现代化 90
一、中国法的传统与现代化 90
二、法律意识 92
第十六讲 法与社会 93
一、本讲思维导图 93
二、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 94
三、法与经济 94
四、法与政治 96
五、法与道德 97
六、法与人权 100
第二编 宪法学 104
导论:宪法的框架及结构 104
第一讲 宪法的渊源与分类 105
一、宪法渊源 105
二、宪法分类 107
第二讲 宪法特征与宪法原则 109
一、宪法特征 109
二、宪法规范与宪法原则 110
第三讲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13
一、宪法的产生 113
二、宪法的发展 113
三、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14
第四讲 宪法的实施与保障 119
一、宪法的解释和保障机关 119
二、宪法保障的方式 120
三、我国宪法的保障方式 120
第五讲 宪法的效力与作用 125
一、宪法的效力 125
二、宪法的作用 126
第六讲 当代中国的国家结构 127
一、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 127
二、我国的行政区划 127
第七讲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30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 130
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色 130
第八讲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32
一、经济制度的概念 132
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132
第九讲 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 135
一、文化制度在各国宪法中的表现 135
二、我国宪法对基本文化制度的规定 135
第十讲 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 137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137
二、我国宪法关于社会制度的规定 137
第十一讲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9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 139
二、民族自治机关 139
三、民族自治权 140
第十二讲 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42
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概述 142
二、村民委员会 143
三、村民会议 145
四、村民代表会议 146
第十三讲 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 147
一、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权限 147
二、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148
三、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150
四、就职宣誓 153
第十四讲 我国的选举制度 155
一、选举的基本原则 155
二、选举程序 157
三、人大代表的离职 162
四、代表资格的暂停与终止 163
五、人大代表的补选 164
六、人大代表的权利 165
第十五讲 我国各级人大及常委会的监督制度 167
一、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167
二、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169
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检查 171
四、询问和质询 172
五、撤职案(仅限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不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 173
第十六讲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175
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性质和组成 175
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下设组织 176
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 181
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制度 184
五、宪法宣誓 185
第十七讲 国务院 187
一、组成及任期 187
二、国务院的职权 187
第十八讲 国家主席 189
一、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任职资格 189
二、国家主席的职权 189
三、国家主席、副主席的缺位 190
第十九讲 地方国家机关 191
一、地方人大及其相关机构 191
二、地方政府 193
第二十讲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96
一、基本权利的分类 196
二、基本权利的内容 196
三、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界限 199
第三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02
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框架与体系 202
第一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 203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203
二、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204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205
第二讲 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208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208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213
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216
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221
第三讲 法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224
一、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224
二、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226
第四编 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 233
第一讲 司法制度概述 233
一、司法的概念和特征 233
二、司法的功能 234
三、司法制度 236
四、司法公正 236
五、司法效率 238
六、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238
第二讲 法律职业道德概述 239
一、法律职业的概念与特征 239
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 240
第三讲 审判制度 242
一、审判制度概述 242
二、审判组织 243
第四讲 法官职业道德 245
一、法官概述 245
二、法官职业道德 246
第五讲 检察制度与检察官职业道德 252
一、检察制度概述 252
二、检察官职业道德 254
第六讲 律师制度 256
一、律师制度概述 256
二、律师 256
第七讲 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执业行为规范 260
一、律师事务所概述 260
二、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和制度 260
三、律师职业道德 261
四、律师执业行为规范 261
第八讲 法律援助制度 265
一、法律援助制度概述 265
二、法律援助的对象 266
三、法律援助义务的履行和免除 267
四、法律援助的终止 268
第九讲 公证制度与公证员职业道德 269
一、公证制度概述 269
二、公证员 269
三、公证的业务范围 270
四、不予办理公证和终止公证 271
第五编 法制史 277
第一讲 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277
一、西周的法治思想与法制 277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 279
三、秦代的法制 280
四、汉代的法制 282
五、魏晋南北朝的法制 283
第二讲 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 285
一、唐代的法制 285
二、宋代的法制 288
三、明朝的法制 290
四、清朝的法制 291
第三讲 清末、民国时期的法制 293
一、清末“预备立宪” 293
二、清末修律的主要成果 294
三、清末司法体制的变化 295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95
第四讲 罗马法 297
一、《十二表法》 297
二、罗马法的发展 297
三、罗马私法的基本内容 298
四、罗马法复兴 299
第五讲 英美法系 300
一、英国法 300
二、美国法 301
第六讲 大陆法系 303
一、法国法 303
二、德国法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