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农革命 星火燎原 1
第一节 五四运动在信阳的反响及马列主义的传播 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信阳的早期活动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16
第三节 中共信阳地方组织的创建 22
第四节 中共信阳地委的建立与党团组织的迅速发展 27
第五节 李大钊派来的“播种者”——刘少猷 34
第六节 大革命初期信阳的工农革命运动 41
第七节 北伐革命军挺进信阳和中共信阳地委的恢复 49
第八节 在大革命高潮中蓬勃兴起的信阳农民运动 55
第九节 信阳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 71
第二章 武装起义 红军摇篮 79
第一节 四望山工农武装起义 80
第二节 杨靖宇在信阳 89
第三节 大荒坡、周荒坡等工农武装起义 96
第四节 《豫南报告》纠正“左”倾盲动错误的探索 102
第五节 红三十一师和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05
第六节 红三十二师和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21
第七节 信阳城镇党和人民支援苏区的革命斗争 143
第八节 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的建立和鄂豫皖苏区的形成 153
第九节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的建立与第一次反“围剿”斗争 157
第十节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和鄂豫皖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斗争 165
第三章 红色首府 共铸辉煌 173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的红色首府——新集 174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工农监察委员会及其反腐倡廉工作 185
第三节 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迅猛发展 205
第四节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 217
第五节 土地革命在豫东南苏区的深入开展 222
第六节 豫东南苏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 228
第七节 鄂豫皖苏区的红色金融 239
第八节 鄂豫皖苏区的财经监督审查 248
第九节 独树一帜的信阳红色歌谣 262
第四章 艰苦奋斗 红旗不倒 273
第一节 红四方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 274
第二节 红二十五军的重建和红二十八军的建立 282
第三节 红二十五军军魂——吴焕先 296
第四节 豫东南中心区的反“围剿”斗争 304
第五节 红二十五军从罗山何家冲出发长征 318
第六节 大别山红军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创作与传唱 330
第七节 高敬亭重建红二十八军 338
第八节 豫东南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348
第九节 中共鄂豫边省委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 367
第五章 豫南抗战 中流砥柱 375
第一节 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 376
第二节 信阳的抗日救亡运动 380
第三节 武汉会战中的豫南之战 391
第四节 日本侵略军在信阳的野蛮暴行 402
第五节 信阳在抗战初期建立的抗日队伍 409
第六节 李先念南下四望山 419
第七节 四望山会议与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成立 427
第八节 豫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431
第九节 新四军第五师和豫鄂边区行政公署的建立 439
第十节 豫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442
第十一节 新四军五师豫南游击兵团挺进淮北 455
第十二节 豫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463
第六章 中原突围 震惊中外 469
第一节 反内战的前沿阵地——豫南解放区 470
第二节 停战协定颁布后中原军区在豫南的战略坚持 476
第三节 中原突围的组织准备与战略部署 489
第四节 李先念、王震率领的北路军突围 501
第五节 王树声率领的南路军突围 508
第六节 皮定均率领的东路军突围 512
第七节 中原突围后豫南革命斗争的坚持 523
第七章 千里跃进 伟大壮举 533
第一节 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 534
第二节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540
第三节 刘邓大军胜利进入豫东南大别山区 555
第四节 王大湾会议与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战略展开 562
第五节 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569
第六节 豫东南解放区的建立和军民鱼水情 579
第七节 刘邓大军的战略再展开 587
第八节 邓小平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 599
第九节 大别山军民的战略坚持 617
第十节 信阳全境解放和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 630
第十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651
结束语 红军摇篮 将军故乡 665
参考文献 667
后记 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