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教育精神的自我解读 1
一、区域教育精神的内涵解读 3
二、区域教育精神贯彻的着力点 6
三、区域教育精神落实的文化路径 8
四、区域教育精神的行动实证案例 11
第二章 区域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 17
一、区域教育对“立德树人”的理解和追求 19
二、区域教育“优质提升”的目标定位 22
三、区域教育“立德树人,优质提升”的坚守与措施 25
四、区域教育“立德树人,优质提升”改革案例 28
第三章 区域教育的行动支点 35
一、新教育实验是师生朝向幸福完整的支点 37
(一)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38
(二)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 39
(三)书写教师自己的生命传奇 40
(四)文化,为学校立魂 41
二、新教育实验是区域教育提升的支点 42
(一)创新运行机制,以完整架构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区域推进器 42
(二)凸显项目行动,以根植本土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区域驱动力 42
(三)开放研修,以榜样引领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区域风向标 45
第四章 区域教育的“生长密码” 51
一、区域卓越课程的研发 53
二、基于区域卓越课程研发样本的思考 59
三、以海门市东洲小学为例,谈校本课程的目标设定与基本形态 64
四、以海门师范附属小学为例,谈校本课程的意义与系统架构 67
五、“梦想基金”班本课程实施的典型案例 70
第五章 一场触及利益与灵魂的动力革命 75
一、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创新的第一执行者 77
二、机制建设是教育改革创新的保障条件 80
三、海门教育机制改革创新的典型案例 83
(一)海门市义务教育管理集团化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83
(二)海门市实验初中义务教育管理集团建设案例 87
第六章 聚力平台与项目的教育改革攻坚 89
一、构建和完善服务师生发展的平台 91
(一)德育研究室 91
(二)协作发展共同体 92
(三)名师(名品项目)工作室 93
二、构设与实施区域未来教育项目 95
(一)未来的学校是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 96
(二)未来的教室是学习室(learning room) 97
(三)未来的学习是个性化定制的学习 97
三、区域教育“平台聚力,项目攻坚”的典型案例 98
第七章 区域教育转型发展的新思维 107
一、新常态下的教育呼唤新常态的教育发展思维 109
二、实现“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型 110
(一)教育治理的目标是善治,基础是法治 110
(二)教育治理的关键是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111
三、实现教师“生存职业”向“生命志业”转型 112
四、实现“教学”向“学教”转型 114
五、实现人才培养“单一目标”向“多元成长”转型 115
六、实现“学校教育”向“家校合作共育”转型 116
(一)家庭教育日——共同生活的节日 116
(二)新父母学校——家教服务的课堂 118
(三)父母志愿者——家校共享的资源 119
(四)亲子活动——沟通心灵的桥梁 120
(五)家校合作教育的典型案例 121
第八章 教育让生命更美丽、生活更美好 127
一、教育追寻的基本质态是美丽生命和美好生活 129
二、把学校变成一切美好事物的集聚地和发散源 131
三、在“绿色评价”中涵养“生态育人” 134
四、师生共同创造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 135
(一)学生生活之改造——教育在儿童生活中展开 136
(二)教师生活之改造——教育获得生活的意义 136
(三)师生共同生活之改造——教育生活应该幸福完满 137
五、新生命教育的实践行动 138
(一)新生命教育是新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教育 139
(二)新生命教育的研究立场 139
(三)作为新生命教育内核的身体教育 140
(四)新生命教育的课程架构 140
(五)新生命教育资源中心建设 142
(六)新生命教育的典型案例 143
第九章 核心素养呼唤学习的深度重构 147
一、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 149
二、聚焦素养、重构学习的第一生产力 150
三、聚焦素养、重构学习的两个阵地 150
(一)聚焦核心素养,架构以“课程整合”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150
(二)聚焦核心素养,形成以“重构学习”为标志的课堂生态 154
第十章 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157
一、“习惯养成”的内涵解读 159
二、“每月一事,习惯养成”的起点、定位和朝向 161
(一)“在这里” 161
(二)我们要到哪里去?那里是什么地方? 162
三、“每月一事,习惯养成”的要素和资源 164
四、“每月一事,习惯养成”的行动探索 169
附记 许新海:强毅力行的教育行者 176
后记 183
参考文献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