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语言的内涵与外延 1
一、语言的内涵 1
二、语言的外延 2
三、语言的定义特征 4
四、语言的功能 7
第二节 语言与文化 10
一、关于文化 10
二、语言与文化 14
三、个案研究 19
四、文化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1
第三节 语言学的定义与主要分支 23
一、英语语言学的含义 23
二、英语语言学的研究 24
三、语言学的主要分支 25
第一节 图式与图式理论 29
第二章 英语语言学相关理论 29
一、图式的基本理论 29
二、图式与理解 37
第二节 建构主义理论 49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49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51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探究式教学中的意义 54
第三节 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流派 56
一、布拉格学派 57
二、哥本哈根学派 61
三、伦敦学派 61
四、美国结构主义 73
五、转换生成语法 80
第一节 跨文化模式下的英语交际研究 91
第三章 英语语言与文化发展研究分析 91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概念 91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93
三、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意义 96
四、文学视角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97
第二节 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语言文化意识 98
一、思维文化差异的语言表现 98
二、历史文化差异的语言表现 99
三、地理文化差异的语言表现 100
四、宗教文化差异的语言表现 102
第三节 双语标识译写中的文化表现 105
一、街名标识 107
二、体育旅游标识 110
第四章 英语语言与文学 113
第一节 文学语言的特征 113
一、文体学 113
二、文学语言的特征 113
第二节 诗歌、小说、戏剧中的英语语言 118
一、诗歌语言 118
二、小说中的语言 123
三、戏剧语言 129
第五章 隐喻理论与英语文学的关系研究 133
第一节 隐喻理论概述 133
一、隐喻理论的主要观点 133
二、隐喻理论的主要框架 134
第二节 隐喻能力与语言习得 140
一、隐喻能力的提出 140
二、概念流利 141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水平和隐喻理解能力研究 142
四、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隐喻理解因子的模型建构 145
第三节 英语文学中的隐喻能力探究 149
一、隐喻的派别分析 150
二、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实际应用 151
第六章 语言学视阈下的英语中介语研究 152
第一节 中介语错误的基本理论 152
一、有代表性的理论 152
二、西方语言学者对中介语理论的研究 154
三、中介语特点 157
四、国内中介语研究现状 158
第二节 出现中介语错误的原因 159
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中介语错误的特征 160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根源 163
第三节 过渡时期的中介语特征研究 163
一、实证研究方法 163
二、汉语主题突出结构与英语主语突出结构句法特征 165
三、过渡阶段二语学生英语句法特征 166
第七章 语言学视阈下英语文学翻译研究 167
第一节 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翻译理论 167
一、文化与翻译 167
二、中国翻译理论研究 168
三、外国翻译理论研究 175
第二节 不同文学文体的翻译研究 178
一、文体的定义 179
二、文学文体的分类 180
三、文学文体的语言特点 181
四、文学文体翻译的技巧 182
第三节 英语文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194
一、文化与英汉翻译 194
二、翻译中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195
三、文化的“不可译”现象 196
四、何为“文化意象” 197
五、英汉文化意象的翻译 198
六、文化全球化:文化意象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 200
七、文化翻译应有的态度 202
第八章 语言学视阈下英语语篇研究 203
第一节 语篇语言学的基本含义 203
一、语篇的定义 203
二、语篇语言学的界定 204
三、语篇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204
四、语篇语言学中的争议 205
五、语篇的标准 206
第二节 语篇与语境的关系 211
一、语境的种类 211
二、语境与语言 214
第三节 从批评视角对语篇进行的分析 217
一、批评的含义 217
二、批评在语篇研究中的含义 219
三、批评与语篇研究 223
第九章 语言学视阈下当代中国英语文学教学研究 227
第一节 英语教学视角下的语言与文化研究 227
一、外语教学领域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 227
二、文化导入:语言与文化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229
第二节 文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修辞教学 233
一、大学英语文学教学中的修辞手段 234
二、关于英语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欣赏 237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与现代外语教学 242
一、认知语言学的定义 242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 243
三、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指导 250
第十章 语言学视阈下英语文学研究案例分析 253
第一节 互文性与隐喻——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荒原意象 253
一、《荒原》中的荒原意象 254
二、《青草在歌唱》中的精神道德荒原 255
三、《金色笔记》中的社会政治荒原 256
第二节 罗伯特·弗罗斯特十四行诗《割草》的格律分析 259
一、起承转合 261
二、“起、承”之巧妙 262
三、“转”之真实 265
四、“合”之深邃 266
参考文献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