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2
第一章 艾灸疗法概述 2
第一节 艾灸疗法的源流与发展 2
第二节 艾灸疗法的原理和作用 5
一、艾灸疗法的原理 5
二、艾灸疗法的作用 6
第三节 艾灸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7
一、艾灸疗法的适应证 7
二、艾灸疗法的禁忌证 7
第二章 艾灸疗法的操作与注意事项 8
第一节 艾灸疗法的分类 8
一、艾炷灸 8
二、艾卷灸 11
三、温针灸 12
四、温灸器灸 12
五、其他灸法 12
第二节 施灸的体位和顺序 13
一、施灸的体位 13
二、施灸的顺序 14
第三节 艾灸刺激强度和补泻 14
第四节 艾灸疗法的注意事项和异常情况处理 15
一、艾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15
二、异常情况的处理 16
第三章 灸疗诊治特点 17
第一节 辨病 17
第二节 辨证 18
一、阴阳 18
二、表里 18
三、寒热 18
四、虚实 18
第三节 辨经 19
一、辨证归经 19
二、辨位归经 19
第四节 辨敏 19
一、探查部位 20
二、探查方法 20
三、选穴原则 21
四、施灸方法 21
五、施灸剂量 21
临床篇 24
第四章 内科疾病 24
第一节 感冒 24
第二节 咳嗽 28
第三节 哮喘 30
第四节 头痛 33
第五节 眩晕 36
第六节 胁痛 40
第七节 高脂血症 42
第八节 心悸 45
第九节 失眠 49
第十节 腹痛 52
第十一节 便秘 55
第十二节 腹泻 58
第十三节 胃痛 61
第十四节 呕吐 64
第十五节 腹胀 67
第十六节 肠梗阻 68
第十七节 胃下垂 70
第十八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72
第十九节 面瘫 74
第二十节 面肌痉挛 77
第二十一节 面痛 80
第二十二节 中风 82
第二十三节 水肿 85
第二十四节 淋证 87
第二十五节 尿失禁 91
第二十六节 消渴 94
第二十七节 痿证 97
第二十八节 肥胖 101
第二十九节 虚劳 103
第三十节 癃闭 106
第五章 妇科疾病 109
第一节 痛经 109
第二节 慢性盆腔炎 113
第三节 月经不调 116
第四节 崩漏 121
第五节 绝经前后诸证 124
第六节 不孕症 128
第七节 胎位不正 131
第六章 男科疾病 133
第一节 阳痿 133
第二节 慢性前列腺炎 136
第七章 皮肤科疾病 138
第一节 带状疱疹 138
第二节 瘾疹(荨麻疹) 140
第三节 油风(斑秃) 143
第八章 外科疾病 146
第一节 疖、痈 146
第二节 乳腺增生病 149
第三节 流行性腮腺炎 151
第四节 脱肛 153
第九章 五官科疾病 155
第一节 中耳炎 155
第二节 耳鸣耳聋 158
第三节 过敏性鼻炎 161
第四节 鼻窦炎 164
第十章 骨伤科疾病 167
第一节 落枕 167
第二节 肱骨外上髁炎 169
第三节 腱鞘囊肿 171
第四节 腰痛 172
第五节 颈椎病 175
第六节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177
第七节 肩周炎 179
第八节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181
附录 184
第十一章 常用腧穴定位 184
第一节 传统腧穴定位方法 184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184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85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185
四、简便定位法 186
第二节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186
一、手太阴肺经 186
二、手阳明大肠经 188
三、足阳明胃经 192
四、足太阴脾经 199
五、手少阴心经 203
六、手太阳小肠经 205
七、足太阳膀胱经 208
八、足少阴肾经 217
九、手厥阴心包经 221
十、手少阳三焦经 223
十一、足少阳胆经 226
十二、足厥阴肝经 233
第三节 奇经八脉 236
一、督脉 236
二、任脉 241
三、冲脉 244
四、带脉 245
五、阴维脉 245
六、阳维脉 245
七、阴跷脉 246
八、阳跷脉 246
第四节 经外奇穴 246
一、概念 246
二、常用奇穴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