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序撰评 1
地球缩小,舞台变大 2
如今我们已归,你们且看分晓 4
筷子刀叉孰优孰劣 6
90年的秘笈:与时俱进,以我为主 9
悲壮震颤的史诗巨剧 11
“海归”回流的圆梦 13
城市:世纪的全球命题 16
“心墙”难拆 18
城市的记忆:生命的张力 20
我们的城市需要一个外号 22
大都市的“痛”与“乐” 24
城市本身可以是个品牌 26
地球坐标上的身影 28
和能生物,同则不继 30
全球化1.0到3.0 32
科学与艺术:孪生兄弟 34
大学外交的要义 36
以文化拉近距离 38
大学外交大手笔 4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回眸与展望中国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 44
融合多元文化,展示特色艺术——贺上海师范大学第一届国际艺术节 56
艺术是大学的品位和修养 58
教师的三术:学术、艺术、技术 60
重新审视国际化进程中师资的结构整合和质量界定 63
构建双校区交融互动的师大校园文化 65
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新趋势 70
孔子·孔子铜像·孔子学院 72
瑰丽多彩的孔子学院 78
池田大作教育观:为了幸福与和平 79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当代教育理念探析——兼论池田大作的国际教育观点 83
上帝与我们约会,不会在老地方等待 96
可喜可贺,更可敬 ——写在《新民晚报社区版·当代教育》100期之际 98
创新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 101
“驻马店共识”的现实落差与持续革新 104
让“教学做合一”成为我们的教学信念 111
名师的故事使师大美景更富神韵 115
母校好似一棵参天香樟 118
“游学”“游教”——教师阅历新拼图 120
条条游学路,选择你做主——贺上海师范大学首届海外游学节 121
多元文化交融中的大学文化 122
大学发展进程中的三个里程碑 124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追求 126
“和而不同”却非面面接轨——陆建非教授谈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 128
大学培养的是“文化人” 134
无法想象没有精神的大学 137
“跨界合作,协同管理”——从理念到制度、机制乃至境界 138
白玉兰、蜡梅、紫荆花、荷花:争奇斗艳,交相辉映 140
第三只眼睛看伊朗 142
共同走过的日子 145
欢迎美国驻沪总领事季瑞达先生来上海师大演讲 147
留住学长别样风采 150
停步经行处,天地有大美 152
走进非洲博茨瓦纳 153
游历·摄影·人生 155
城市·生活·人 157
《槐市人》:种田人 158
一个文化自觉、自信的平台 160
有感于《人文与传播学院周刊》100期 162
校友·校友会·校友文化 163
就叫《天年源地》 166
从摇篮到寝园 168
选择什么方式变老 169
根植于区域历史文化的校本课程 171
童双春新书发布会致辞 173
北京高考英语降分,我有话要说 180
给上海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张伯安的回信 201
为《英语角》开栏八十期而作 203
英语教学50年,为何还是“低熟练度” 205
《上海教育》封面文章:十问英语 209
语言背后是文化,懂交流胜过会考试 217
跨语言交流是为了跨文化交际 224
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226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地球村的常态与必需 256
建议政府为生活、工作在上海的外国人搭建平台,使他们尽快融入上海 265
建议政府应加强力度培养世界科技研究最新成果的翻译人才 268
建议进一步推动上海中小学生非遗教育工作 270
上海公共空间亟待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274
上海城市形象、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调查评析 281
上海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及其相关对策建议 287
文汇时评:先锋之城——上海未来全球城市形象 292
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城市的重要标杆 296
《中国社会科学报》电话采访:如何提升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 304
联合国2014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论坛开幕词 307
联合国2014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论坛主旨演讲: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 309
联合国2014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论坛总结词 313
文化外交的蕴意与实现路径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