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毒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占山
  • 出 版 社: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2276249
  • 页数:4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2004年苏州大学出版的《放射毒理学》第三版教材基础上,结合近十余年国内外放射医学和防护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教材结构和内容作了大幅度增补、修改和更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放射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篇,共15章。总论内容包括概论,放射性核素生物动力学,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作用的机制、特点及影响因素,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监测、诊断与危害评价,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医学处理,放射毒理学在制定辐射防护标准中的应用,放射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各论中论述了与环境和人类密切相关的铀及铀系主要核素、钚及超钚核素、钍、裂变产物、氚以及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毒理学。

上篇 放射毒理学总论 3

第一章 概论 3

第一节 放射毒理学的概念和简史 3

一、毒理学的范畴 3

二、放射毒理学概念 6

三、放射毒理学简史 6

第二节 放射毒理学研究内容和意义 9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9

二、研究的意义 10

第二章 放射性核素的生物动力学 12

第一节 跨膜转运和摄入模式 12

一、生物膜特点和跨膜转运方式 12

二、摄入模式 14

第二节 生物动力学模型 16

一、隔室模型的概念 16

二、生物动力学模型 18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的吸收 19

一、呼吸道吸收 19

二、胃肠道吸收 26

三、皮肤和伤口吸收 29

四、注入 30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的分布与滞留 31

一、放射性核素在血液中的存在形态 31

二、放射性核素的体内分布规律 32

三、滞留模型 35

第五节 体内放射性核素的排除 37

一、排除途径 37

二、排除速率 39

三、排除规律 40

第三章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作用机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42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作用的机理及特点 42

一、放射性核素的作用机理 42

二、放射性核素的作用特点 46

第二节 影响放射性核素作用的因素 49

一、放射性核素的理化因素 49

二、机体因素 53

三、接触放射性核素的方式与复合因素 58

第四章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确定性效应 62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的毒性与损伤特点 62

一、一般概念 62

二、放射性核素的毒性 62

三、放射性核素毒性分组 64

四、内照射损伤的特点 66

五、内照射损伤的分类 67

第二节 内照射确定性效应 68

一、组织器官反应 68

二、照射死亡 70

三、急性内照射放射病 71

四、放射性复合伤 73

五、组织器官放射病理学 73

六、物质代谢异常 75

七、免疫功能障碍 76

八、体细胞染色体畸变 77

九、致畸效应 78

第三节 内照射损伤的诊断依据 78

一、人体内污染的判断依据 78

二、内照射放射病的诊断标准 80

三、放射性复合伤的临床诊断 81

第四节 内照射损伤的医学处理原则与随访 82

一、放射性核素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原则 82

二、放射性复合伤的医学处理原则 82

三、随访观察 84

第五章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随机性效应 90

第一节 辐射致癌效应 90

一、放射性核素诱发癌症的特点 90

二、影响放射性核素致癌效应的因素 93

第二节 辐射危害评价 96

一、评价意义 96

二、评估指标 97

三、评估内容 97

第三节 辐射致癌效应的模型 99

一、剂量效应模型(dose-effect model) 99

二、时间响应模型 101

第四节 辐射致癌的危险系数 103

一、危险系数的估计 103

二、年龄和性别对辐射致癌危险系数的影响 104

三、辐射致癌的病因概率 105

第五节 人类辐射致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107

一、镭受照人群的研究 107

二、原爆幸存者的研究 109

三、头癣放疗引起的危害 110

四、131I诱发的甲状腺癌 112

五、强直性脊椎炎 113

六、氡致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114

七、辐射致癌的流行病学数据总结 120

第六节 辐射遗传效应 121

一、基因突变 121

二、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 121

三、辐射遗传危险系数 123

第六章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监测、干预与危害评价 126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监测 126

一、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监测目的和计划 126

二、体内放射性核素的测量方法 128

三、对个人测量结果的评价 132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剂量估算 137

一、人体待积器官剂量和待积有效剂量的估算 137

二、摄入量和内照射剂量估算示例 138

第三节 核与辐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 140

一、核与辐射事故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干预水平 140

二、核与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原则 142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危害评价 145

一、群体危害评价 145

二、个体危害评价 147

三、ICRP 2007年建议书简介 148

第七章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医学处理 176

第一节 内污染的医学处理原则和医学干预水平 176

一、内污染的医学处理原则 176

二、医学干预水平 177

第二节 减少吸收 178

一、阻止胃肠道内吸收 178

二、阻止呼吸道内吸收 180

三、阻止皮肤和伤口吸收 181

第三节 加速排除 182

一、络合剂促排 182

二、影响代谢疗法 191

第八章 放射毒理学在制定辐射防护标准中的应用 194

第一节 现行内照射防护标准及其制定的依据 194

一、国际标准的历史和现状 194

二、我国现行的内照射防护标准及其依据 196

第二节 放射毒理学在制定内照射防护标准中的应用 198

一、放射性核素生物动力学参数值是计算内照射剂量限值的依据 198

二、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损伤效应是导出内照射剂量限值的生物学依据 200

三、辐射防护体系的研究展望 200

第九章 放射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02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202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202

二、染毒方式的选择 203

三、观察指标的选择 205

第二节 整体测量方法 206

一、整体测量装置 206

二、γ能谱分析 206

第三节 液体闪烁测量方法 207

一、基本原理和特点 207

二、液闪测量注意事项 208

第四节 放射自显影方法 208

一、基本原理及特点 209

二、放射自显影的种类 209

三、特殊观察方法 211

第五节 致突、致畸和致癌的试验方法 213

一、致突变试验(mutageni ctest) 213

二、致畸试验(teratogenicity test) 215

三、致癌试验(carcinogenicity test) 216

第六节 人体观察方法 216

一、个体临床观察 216

二、群体辐射流行病学调查 217

第七节 比较放射毒理学方法 218

一、生理解剖学比较 218

二、代谢率比较 219

三、生物效应比较 219

第八节 核酸分子示踪方法 219

一、核酸探针 220

二、核酸探针的制备 221

三、核酸分子杂交 224

下篇 放射毒理学各论 229

第十章 铀及铀系主要核素的放射毒理学 229

第一节 铀的放射毒理学 229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229

二、体内代谢 230

三、损伤效应 236

四、尿铀值在卫生学评价中的应用 242

五、职业性工作者天然铀的摄入量限值 245

六、加速排除 246

第二节 镭的放射毒理学 248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248

二、体内代谢 249

三、损伤效应 252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 256

第三节 氡及其短寿命子体的放射毒理学 256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256

二、在空气中的物理特征 257

三、在呼吸道内的转运及衰变 260

四、氡子体致肺剂量的估算 263

五、损伤效应 269

第四节 钋的放射毒理学 275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275

二、体内代谢 275

三、损伤效应 278

四、加速排除 278

第十一章 钚及超钚核素的放射毒理学 280

第一节 钚的放射毒理学 281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281

二、体内代谢 283

三、体内钚含量及照射剂量的估算 291

四、损伤效应 293

五、加速促排 299

六、人体内污染钚的案例 301

第二节 镅的放射毒理学 303

一、体内代谢 304

二、损伤效应 309

三、加速排除 311

四、人体内污染镅的案例 311

第三节 锔的放射毒理学 313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313

二、体内代谢 314

三、损伤效应 317

四、加速排除 317

第四节 锎的放射毒理学 318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318

二、体内代谢 319

三、损伤效应 322

四、加速排除 323

第十二章 钍的放射毒理学 324

第一节 辐射、化学和物理特性 325

一、辐射特性 325

二、化学特性 325

三、物理特性 326

第二节 钍的体内代谢 326

一、吸收 326

二、分布 327

三、排除 329

第三节 钍的损伤效应 330

一、确定性效应 330

二、随机性效应 332

第四节 钍内污染的医学监督和加速排除 339

一、医学监督 339

二、加速排除 340

第十三章 裂变产物的放射毒理学 344

第一节 混合裂变产物的毒理学 344

一、形成和组分 344

二、辐射特性 345

三、作用方式 346

四、体内代谢 354

五、损伤效应 356

六、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 358

第二节 放射性碘的毒理学 358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358

二、体内代谢 359

三、损伤效应 362

四、减少吸收 366

第三节 放射性锶的毒理学 368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368

二、体内代谢 369

三、损伤效应 373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 375

第四节 放射性铯的毒理学 378

一、辐射和化学特征 378

二、体内代谢 379

三、损伤效应 382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 383

第五节 放射性钷的毒理学 384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384

二、体内代谢 384

三、损伤效应 387

四、加速排除 387

第六节 放射性铈的毒理学 388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388

二、体内代谢 388

三、损伤效应 390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 392

第七节 放射性钌的毒理学 392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393

二、体内代谢 393

三、损伤效应 396

四、加速排除 396

第十四章 氚的放射毒理学 398

第一节 氚的辐射和化学特征 398

第二节 环境中氚的来源和循环 399

一、环境中氚的来源 399

二、氚在环境中的循环 399

三、氚在环境中的发生与人类的暴露 400

第三节 氚的体内代谢 402

一、吸收 402

二、分布和滞留 403

三、排除 406

第四节 氚内照射剂量的估算 407

一、氚β粒子的品质因数(Q)和相对生物效能(RBE) 407

二、氚水和氚气在人体内的运转速率常数 408

三、摄入氚水内照射剂量的估算 409

四、氚气的内照射剂量的估算 410

第五节 氚的损伤效应 411

一、确定性效应 411

二、随机性效应 415

第六节 氚的加速排出 418

第十五章 医用放射性核素毒理学 420

第一节 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420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 421

一、诊断放射性药物 421

二、治疗放射性药物 421

第三节 放射性氟的毒理学 422

一、辐射和物理化学特性 422

二、18F的医学应用 424

三、18F的防护 425

四、18F-FDG的毒性 425

第四节 放射性锝的毒理学 425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425

二、体内代谢 426

三、损伤效应 428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 430

第五节 放射性铟的毒理学 430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430

二、体内代谢 430

三、损伤效应 432

第六节 放射性碳的毒理学 433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433

二、环境中14C的来源及在人体内的转移 433

三、体内代谢 434

四、损伤效应 435

第七节 放射性磷的毒理学 436

一、辐射和化学性特性 436

二、体内代谢 436

三、损伤效应 438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 438

第八节 放射性铁的毒理学 439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439

二、体内代谢 439

三、损伤效应 441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 442

第九节 放射性钴的毒理学 442

一、辐射和化学性质 442

二、体内代谢 443

三、损伤效应 443

四、加速排除 444

第十节 放射性钐的毒理学 444

一、辐射和化学性质 444

二、体内代谢 445

三、损伤效应 445

四、加速排除 446